2004-01-12 02:01:36castrato

的2--Presumed Innocent,1990)

長影短說:<無罪的罪人> (Presumed Innocent,1990)
導演:Alan J.Pakula 
演員:Harrison Ford,Brian Dennehy 

  Harrison Ford飾演的拉斯迪是一位資深且優秀的首席檢察官,故事由卡洛琳發現在家中被殺開始。隨著情節的推進,故事片段式的倒敘五年前,充滿野心的女助理檢察官卡洛琳利用共同工作的機會,引誘拉斯迪和她發生關係──她的主要目的是鼓勵拉斯迪爭取昇為地檢處處長之職,而她本人則可取而代之成為首席檢察官。但當她瞭解到拉斯迪並無此野心後,便立即離他而去。而今,卡洛琳被人謀殺,現場遺留的一切證據卻將拉斯迪推上了法庭,雖然最後得以脫罪,但卻發現真正的凶手竟然是……

就主題及整體結構而言,這部電影和之前看的<夜襲曼哈頓>(1996年)相似,皆是通過某一案件的發展揭露了本該是司法體制的維護者,卻因著自己的過失/利益放棄了司法正義,或進而利用本身的職權。是以,不得不讓我相信<夜襲曼哈頓>在某些地方是承襲了<無罪的罪人>,但就表現而說各有千秋。兩者的不同點,是<無罪的罪人>的融合了推理因素(本就是改編自八十年代著名的推理小說),情節的發展比較曲折且結局應該會讓人意外(因我之前看了電影介紹,已經知道結局),而拉斯迪因為之前的外遇(原罪)間接造成最後的悲局後,對主角帶有一種懲罰(punish)的意味(相對的,對觀眾則是種規勸);至於<夜襲曼哈頓>的推理因素相對地低一些,更長於氣氛的及對人性的探討,主角西恩凱西本來原是一個極力維護司法的新人,卻因在維護司法的過程導致父親的同伴自殺後,才有所自責。是以最後,當西恩凱西為了其父親而放棄維護司法正義的理想時,是基於人性與司法(僵硬的體制)的辨証,對於西恩凱西兩難下的抉擇,我們更多的會是寄於同情。相對的,拉斯迪最後的不指証,主要是基於自己先前的外遇(原罪)而對妻子現在的行為覺得有所虧欠(覺得自己應負責),至於最後所謂對放棄司法正義的自責,其實比之西恩凱西視司法正義為理想,是更為薄弱的。

而在<無罪的罪人>中,可以看到一些不太必要的裸露鏡頭,這些鏡頭對於情節的推進沒有必要性,充其量只是技巧性的満足了觀眾窺淫(voyeurism)的心理,成為一種視覺上的快感。再者,先不論<無罪的罪人>把外遇視為原罪這個隱喻的道德規範,電影中其實充滿了許多父權意識。這一點,只要我們看看電影裡頭的女性角色是如何的被呈現(representation,再現)就可得知。電影安排拉斯迪發生外遇的原因是基於卡洛琳的誘惑,這是一種替男性開罪的手法。誘惑男主角的卡洛琳則被刻劃成為了權力出賣肉體的女子,在這點上相對於拉斯迪對她的愛,卡洛琳就顯得如此不堪,以致最後她的死彷彿暗示是罪有應得的。電影讓卡洛琳出現裸露與死亡的畫面,正是讓她在無論在精神與肉體上都無所防備的出現在男性權威的面前,使其去神秘化而非不可狎玩的。間接暗示的,其實正是那些爭取權力的,企圖像電影裡卡洛琳一樣壓倒男性權威,從被注視轉為注視的女性。而同樣是外遇,卡洛琳面臨的是「死刑」並以殘酷的手法(性虐待式的綑綁手法,這裡也一再暗示著性是原罪,特別是卡洛琳主宰了自己的身體,擁有自己的性慾)致死,就同時帶有了懲戒與規勸(至於電影對觀眾的「規勸」,就已包含在其商業化的包裝裡而不讓人有絲毫壓力,當我們認同其情節的合理性時,就代表著接受其規範)的效果。至於拉斯迪的妻子,如何從一個「被定義塑造成的賢妻良母」角色而成為殺人犯?不是因為丈夫,卻是因為充滿性誘惑吸引力的卡洛琳,丈夫的罪過只是受不了性誘惑而已。特別是拉斯迪的妻子殺了卡洛琳後,把丈夫的精液置入卡洛琳的陰道,除了象徵卡洛琳擁有自己性的主宰是種罪過外,也是基於陽物崇拜(拉斯迪一次回家問妻子之前做了什麼時,其妻子回答說自慰,且是寂寞家庭主婦的慰籍)的一種轉化,暗喻的是殺卡洛琳的目的其實是「重奪」陽具。以致於最後,安排拉斯迪不指証讓妻子定罪,背後的意含是──就算犯了殺人罪的「賢妻良母」的角色扮演者,也總比那些脫離規範而希望得到權力、主宰自己身體的女性來得好。而相對於妻子,丈夫拉斯迪在這裡是個更高的位階,因其掌握了定其罪與罰的權力。而最後司法正義又何以不得伸張?用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的論點:女子受到的壓迫是最古老、最廣泛的剝削形式,而且正是一切壓迫(種族、經濟、政治)的根源。而消解壓迫,當然也不僅僅是強調司法正義(社會結構、語言、整個傳達過程通通都有視角)就能解決的。

可我實在不曉得,身邊躺著一個殺人犯的妻子,拉斯迪究竟怎麼能睡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