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6 08:58:43clisland

省思雜記 2005/05/16

前導組織架構 ( Advanced Organizer)
1. 重點摘要
a. 提倡者為David Ausubel
b. 老師是扮演學科的組織者,教材的呈現是透過講授、閱讀、與學習任務給學生來統整所學到的。
c. 透過傾聽、觀看、與閱讀的學習未必是機械式的,只要學生的新是預備好要接受並處理教材,這樣就成了主動的狀態。
d. 一個人現有的認知架構是最關鍵的因素,他決定學生能否以有意義的方式獲得新教材、及學習的保留。
e. 前導組織架構模式課程編排原則:
(1) 漸進式的細分
(2) 統整性的調和
f. 實施步驟:
第一步驟:呈現前導組織架構
(1)澄清(說明)單元的目標
(2)呈現(前導)組織架構
(3)引發學生相關知識的覺知
第二步驟:呈現學習任務或教材
(1) 呈現教材
(2) 使組織架構明顯
(3) 使教材的邏輯順序明顯
第三步驟:加強認知的組織
(1) 使用統整調和的原則
(2) 促進主動接受式的學習
(3) 引起對該學科的關鍵討論
(4) 澄清觀念
2.對我的衝擊
就前導組織來說,我覺得很多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並沒有顧及到全班同學的先備知識是不是足夠,可能因為趕進度,所以就不停的往下教,然後再用考試來測驗同學對課程的了解度。我覺得這樣不是很好,因為老師沒有停下腳步看看學生的問題出在哪裡,要是基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後面更困難的一定是像骨牌效應一樣陣亡了。可是目前的老師又有一大票是屬於這樣的類型,好像趕完進度就沒事了,學生根本沒辦法跟上,這接踵而來的問題其實很多,可能學生失去了信心和興趣,上課就不專心,或者因而排斥學習,這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我覺得考試不是了解學生有沒有吸收的唯一辦法,很多同學害怕考試或者覺得壓力太大,變的只是在應付考試,為了考試而學習,這樣就失去了學習應有的動力以及快樂,學習新東西本來就該愉快的不是嗎?
3.日後的規劃
我覺得可以利用小活動來看看學生是不是真的吸收了所上的課程,或者是讓同學們之間互相測驗,其實這也是蠻有效的,我以前高中的經驗就是,旁邊的同學會互相問對方問題,像是歷史科或英文科,自己不會的地方經由同學的指正之後,印象反而更加深刻,而且也可以讓同學間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互相分享學習的經驗、小技巧等等,這都是不錯的方法。或者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花幾分鐘複習上一堂課所教的內容,在下課之前的三分鐘,請同學拿出一張白紙,對今天的課程覺得自己學到了什麼,以及有什麼地方不懂的,都把它寫在紙上,老師再收回來看到底學生哪些地方不懂,還是講的太快,這些也都提供了老師改進的地方。或者在針對上課的內容,請同學先各自查相關的資料,正式上課前點幾位同學跟大家分享,讓同學先有準備接下來的課程是關於什麼,這樣也能幫助學生快點進入主題。
4.其他資料
前導組織相關研究的發現:
(一) 學習者利用前導組織能更有效將新教材資料融合到舊資料之中,故接受前導組織的受試者的表現能優於未接受前導組織的受試者。

(二) 就學習者的個別差異而言,當學生對自行組織教材有困難;或學習材料本身架構明確,但學生無法察覺,「前導組織」便有助於學習。然而,高能力或較有知識基礎的學生之所以較不能得到前導組織之惠,乃是他們即使未接受到額外的協助,仍然能把握住新舊經驗之間的關係。因此,前導組織對高能力組和低能力組的學習者有不同影響,也顯示了在應用前導組織時應考慮到學生特性的因素。

(三) 就學習目標而言,「前導組織」對於學習材料的逐字記憶保留較差,但有助於創造性問題解決,促進學習遷移。

(四) 就學習材料而言,「前導組織」的設計特別適用於複雜與困難的題材、不熟悉的材料、組織不良的教材、數學及科學性教材。

(五)就評量方式而言,使用前導組織對於延宕後測上的效果,明顯優於立即後測。可見「前導組織」能促進持久記憶。

綜合以上所述,透過前導組織的導引和銜接,可以使學生對於所要學習的新概念有較清楚的了解,它還可以使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成為參與者,學生也會因常「參與」,就會越「了解」,所學得的也越多。因此,教師應注意學生在某一單元學習前的起點知能,以最經濟有效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發展與教材學習相關的認知結構,作為聯結新教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