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12 13:12:24又東
【看見】女兒紅
約了朋友看屏風的「女兒紅」,早到了,坐在戲劇院的階梯上看人,也讓人看。
廣場上一群穿粉紅運動服的國中女生,顯然是在練習軍歌比賽,「藍天為我藍,陽光為我閃耀,團結一致,保衛國家」,歌聲裡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樂觀,沒有懷疑,不像是一群女孩子的聲音。
國中女生大多帶著嬰兒肥,曬得又黑,是一群還沒有明顯性別魅惑的生物,要看舞台劇的觀眾陸續經過,許多身段窈窕的女孩子走過一相對照,自然界的定律,人類進入求偶期的改變,一下子昭然若揭,很少有女孩子停下來看看這些國中的自己,也許是不想面對那一段過去,看戲的人喜歡看的是別人的故事,不是自己的。
可是看戲的人本身就在表演,「歸原鄉囉!」當台上李國修的客家岳母說她如何把照片文件燒給死在白色恐怖的丈夫時,我身後的觀眾非常配合的傳來一陣抽鼻子的聲音,希哩呼嚕的,然後是衛生紙窸窸窣窣的抽取聲。
「歸原鄉」就是回老家的意思,「女兒紅」簡單的化約,就是一個回家的故事,Peter Berger 在討論現代性時,提到普遍的失落感,他用了「the homeless mind」的字眼,一種誰都回不了家的集體失落感,他說「home is where we start from , and where we shall never be able to return」,所以講回家的故事都容易讓人落淚,因為沒有人真正回得去。
李國修因此想盡辦法讓我們學會哀矜,他把自己跟家譜裡面一個一個想回家的靈魂搬上舞台,製鞋的父親、精神病的母親、文革中的姥姥、當匪諜的姨丈、客家的妻子,每個人都在找回家的道路,在劇院裡,李國修創造一種氛圍,努力讓所有觀眾同聲一哭,他自己哭得最厲害。
可是現實生活中是這樣的,移民的言必稱血緣,認祖歸宗的故事煽動了隱藏的民族主義,於是我們流淚了,多麼偉大的尋根記;至於島上的,那些念茲在茲彼岸故鄉的,我們一邊不以為然,一邊質問為什麼他們住了這麼久還在思念故鄉。
我們總是需要一點點小小的精神分裂才能夠健康的活著。
舞台上演員的台詞,我有一大段完全是在聽天書的狀況下度過的,大量夾雜山東話客家話還有濃重鄉音的國語對白,雖然屏風於舞台兩側置了銀幕打出字幕,可是我坐的位置,是那種視線去看銀幕就會離開舞台的角度,二者選其一,我選舞台,不知道後座的觀眾哭得希哩嘩啦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我聽不懂的台詞中有幾句致命的催淚對白?
我的角度換來的好處是,旁側後台演員的準備動作看得一清二楚,活動佈景後面,幾個工作人員的屁股嬌羞地遮遮掩掩,還是躲不過我的視線。
幾顆屁股沖不散「女兒紅」帶來的沉重感,李國修的劇本大多充斥著沉重的無所不在的歷史,如此龐大的主體,舞台上的人不過是歷史擺弄的芻狗,想回家的回不去,想達到的目標達不到,孩提時想成為的人成不了。
賴聲川說當初找張小燕演「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的目的是想讓張小燕透過舞台劇自我治療失去彭國華的傷痛,李國修大概也想透過「女兒紅」來場自我救贖吧,謝幕時,飾演他已逝母親的楊淇在眾人的注視中,提著逃難來台的的皮箱,遲遲的,遊魂似地,「清藍藍的河呀曲曲又彎彎….這是俺家鄉的水來這是俺家的園…..」山東童謠聲送他母親走向幽暗,現實中,李國修的母親是沉重時代的負荷者,廣大群眾裏一張似曾相識的臉孔,一輩子都在為別人做的事付出代價,妹妹逃婚,她頂替而嫁,國共內戰,不是她造的孽,可是被逼得逃離家鄉的是如她這般的平凡百姓,國共隔海對立,不是她的仇恨,可是她被迫回不了故鄉,舞台上,李國修終於讓母親回了家,我不知道現場有多少人在這場集體治療中獲得救贖,在中正紀念堂的國家戲劇院中。
太平之年文字貴
亂世之年武字強
皇上無道天下亂
刀兵四起民遭殃
喜歡政治的在李國修點題的這段台詞中又找到了可說嘴的地方。
散戲後,夜裡天涼,我把手掌窩在腋下取暖,越過廣場,越過整修中的中正紀念堂,跟朋友走到杭州南路吃乾隆灌湯餃,是快要有一種幸福的感覺了。
.
廣場上一群穿粉紅運動服的國中女生,顯然是在練習軍歌比賽,「藍天為我藍,陽光為我閃耀,團結一致,保衛國家」,歌聲裡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樂觀,沒有懷疑,不像是一群女孩子的聲音。
國中女生大多帶著嬰兒肥,曬得又黑,是一群還沒有明顯性別魅惑的生物,要看舞台劇的觀眾陸續經過,許多身段窈窕的女孩子走過一相對照,自然界的定律,人類進入求偶期的改變,一下子昭然若揭,很少有女孩子停下來看看這些國中的自己,也許是不想面對那一段過去,看戲的人喜歡看的是別人的故事,不是自己的。
可是看戲的人本身就在表演,「歸原鄉囉!」當台上李國修的客家岳母說她如何把照片文件燒給死在白色恐怖的丈夫時,我身後的觀眾非常配合的傳來一陣抽鼻子的聲音,希哩呼嚕的,然後是衛生紙窸窸窣窣的抽取聲。
「歸原鄉」就是回老家的意思,「女兒紅」簡單的化約,就是一個回家的故事,Peter Berger 在討論現代性時,提到普遍的失落感,他用了「the homeless mind」的字眼,一種誰都回不了家的集體失落感,他說「home is where we start from , and where we shall never be able to return」,所以講回家的故事都容易讓人落淚,因為沒有人真正回得去。
李國修因此想盡辦法讓我們學會哀矜,他把自己跟家譜裡面一個一個想回家的靈魂搬上舞台,製鞋的父親、精神病的母親、文革中的姥姥、當匪諜的姨丈、客家的妻子,每個人都在找回家的道路,在劇院裡,李國修創造一種氛圍,努力讓所有觀眾同聲一哭,他自己哭得最厲害。
可是現實生活中是這樣的,移民的言必稱血緣,認祖歸宗的故事煽動了隱藏的民族主義,於是我們流淚了,多麼偉大的尋根記;至於島上的,那些念茲在茲彼岸故鄉的,我們一邊不以為然,一邊質問為什麼他們住了這麼久還在思念故鄉。
我們總是需要一點點小小的精神分裂才能夠健康的活著。
舞台上演員的台詞,我有一大段完全是在聽天書的狀況下度過的,大量夾雜山東話客家話還有濃重鄉音的國語對白,雖然屏風於舞台兩側置了銀幕打出字幕,可是我坐的位置,是那種視線去看銀幕就會離開舞台的角度,二者選其一,我選舞台,不知道後座的觀眾哭得希哩嘩啦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我聽不懂的台詞中有幾句致命的催淚對白?
我的角度換來的好處是,旁側後台演員的準備動作看得一清二楚,活動佈景後面,幾個工作人員的屁股嬌羞地遮遮掩掩,還是躲不過我的視線。
幾顆屁股沖不散「女兒紅」帶來的沉重感,李國修的劇本大多充斥著沉重的無所不在的歷史,如此龐大的主體,舞台上的人不過是歷史擺弄的芻狗,想回家的回不去,想達到的目標達不到,孩提時想成為的人成不了。
賴聲川說當初找張小燕演「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的目的是想讓張小燕透過舞台劇自我治療失去彭國華的傷痛,李國修大概也想透過「女兒紅」來場自我救贖吧,謝幕時,飾演他已逝母親的楊淇在眾人的注視中,提著逃難來台的的皮箱,遲遲的,遊魂似地,「清藍藍的河呀曲曲又彎彎….這是俺家鄉的水來這是俺家的園…..」山東童謠聲送他母親走向幽暗,現實中,李國修的母親是沉重時代的負荷者,廣大群眾裏一張似曾相識的臉孔,一輩子都在為別人做的事付出代價,妹妹逃婚,她頂替而嫁,國共內戰,不是她造的孽,可是被逼得逃離家鄉的是如她這般的平凡百姓,國共隔海對立,不是她的仇恨,可是她被迫回不了故鄉,舞台上,李國修終於讓母親回了家,我不知道現場有多少人在這場集體治療中獲得救贖,在中正紀念堂的國家戲劇院中。
太平之年文字貴
亂世之年武字強
皇上無道天下亂
刀兵四起民遭殃
喜歡政治的在李國修點題的這段台詞中又找到了可說嘴的地方。
散戲後,夜裡天涼,我把手掌窩在腋下取暖,越過廣場,越過整修中的中正紀念堂,跟朋友走到杭州南路吃乾隆灌湯餃,是快要有一種幸福的感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