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23:00:15燕燕
《食氣》,亦作服氣、行氣、長息等名目
《食氣》,亦作服氣、行氣、長息等名目;同吐納相似,為古代一種呼吸養生術。食氣養生早在春秋戰國之際即已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更加流行。唐宋史籍所收錄的該類著作多達百部,其中以《嵩山太無先生氣經》、《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法》和《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最為著名。
傳統修煉學非常重視“氣”對人體生命的作用。認為自天地乃至萬物,無不須氣以生養。並將通過呼吸來服食天地日月之精華,作為修道延壽的重要方法之一。《太平經》曰:“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抱樸子·內篇·至理》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
我們通過對“卻穀”和“食氣”有關內容的探討,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即“卻穀”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各種私欲之念,靜持心神,止舍煩務,使三蟲動而無效。再就是通過卻穀,不讓大地的濁氣進入體內,從根本上斷絕陰質的來源,使身體向純陽化逐漸轉換。而卻谷的成功,則必須依賴“食氣”的輔助方可實現。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為唐宋期間的著作,經中敍述了通過“卻穀食氣”使身體逐漸產生變化的內容。經曰:“對外無所求,內則自然而然地安靜。安靜則神定,神定則氣調和。氣調和則元氣自然產生,元氣自然產生則五臟滋潤,五臟滋潤則百脈順暢流通,百脈順暢流通則津液上承(口中)。津液上承則不思五味(來自地的飲食物),自然無肌餓和渴感。”
《太上養生胎息經》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吞咽產自五臟津液(即口中唾液)的方法。 “東方為青芽(即肝氣),服食芽時飲朝華(即上部齒根部的唾液),用舌的表面舐口唇,漱口之後而飲咽。南方為朱丹(即心氣),服食朱丹時飲丹池(即下部齒根部的唾液),用舌的表面攪齒根部,漱口之後而飲咽……”。將該經與此相應的其他論述整理如下,便可得到完整的《五芽服氣法》。
東方:青芽(肝氣)←—朝華(齒根上部的唾液)。
南方:朱丹(心氣)←—丹池(齒根下部的唾液)。
西方:明石(肺氣)←—靈液(口唇裏的唾液)。
北方:玄滋(腎氣) 玉飴(舌部的唾液)
元氣(用鼻引入口與玉飴同飲)。
中央:太山(脾氣)←—醴泉(舌根部分的唾液)。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該經認為這樣的服氣和飲咽津液,不僅可以代替飲食物,還可以“在五臟生出靈芝、玉英”。
另《韓湘子之辟穀仙道》亦云:「食草者多力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穀)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世之人乃是依靠五穀雜糧維生,既受之於五穀雜糧,就必然受制於五穀雜糧,亦即是說,吃不同之食物,肉體會產生不同之變化和現象,其會使人生長發育,亦會使人生病、死亡。因為食物被腸胃吸收後,若能完全轉化成能量供人體消耗,世人就能持康泰。然而一旦所產生之能量無法消耗完,即會轉化成脂肪堆積於身體某個部位,若是堆積在內臟周圍,就易引起體內微循環失調,引起心臟病,即是此理。
所謂『辟穀』,即是限制食物能量之攝入,甚至是不食人間煙火,只喝水,亦即『食地氣,納天氣』。雖然如此,卻能精力旺盛,不覺疲倦,氣色變佳,睡眠改善,身體感覺皆比平日更佳。『辟穀』可透過吐納法來調整胃之上下蠕動,排除胃分泌出來之消化液,空腹進行腸消化,如此就不會有飢餓之感覺,而『辟穀』之最直接效應,即是能夠延年益壽。
辟穀時人體會進入一種特殊狀態,周身之毛細孔全開,自然進入『體』呼吸之狀態,就像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一般,自然地由身體吐納,食用日、月之精華。此時你會忘憂去俗,望天則天特別湛藍,望田野山林則遍地草木特別翠綠,見到每一個人都覺得可親可愛,內心與世無爭,心中無有壓迫和壓抑。然而『辟穀』並不同於一般世俗之飢餓療法,因為飢餓療法沒有將人帶領進入特殊狀態,故其不能發揮人之潛意識作用,反而易令人精神恍惚,自我恐懼。
為何辟穀能食日月之精華?因道生一,一即是氣,而氣中含有五行,五行生金、木、水、火、土五物。當金、木、水、火、土百分之百精純時,即會呈現為氣體狀態,百分之百純潔之水為水蒸氣,木為木氣,金為向外擴散之磁場,土為力,火為光,此五種高級之能量在空間中結合為『氣』,也即是所謂的日月之精華,人可以透過吐納從口鼻、穴道及全身毛細孔,獲得肉眼無法見之能量,此即是「食日月之精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