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0 20:02:27燕燕

練武人生:先求開展,再求緊湊


我從小練武術,老師給過許多訓練法則,當時不懂,長大才知道,老師給的是一輩子的訓練。

練拳修身;拳術,從來都不只是練拳。 
拳練人,不是人練拳。
把人練好了,拳自然就會好
以上,是兒時聽過的種種教誨之一。

30歲後創業,開始學會看人。 
看股東,看客人,看競爭對手,看合作夥伴。 
看朋友,看前輩,也學會看自己。

看人,我學會先看氣度。有的人聰明,有的人算計,有的人步步為營,有的人四海為家。 但令我佩服的,往往是擁有大氣度的人。心量廣大之人,往往能成就大事業,豪傑不過如此。

拳術如何訓練人性?從肢體規範開始要求。 有一句口訣是從小聽慣的:「先求開展,再求緊湊」。 學習一套拳術動作時,先把動作大而化之,不要太拘束小節。

武術的許多攻防動作都藏在細小的變化裡,但老師卻不讓剛剛接觸的學生花時間在出招化招,而是在基本的動作裡反覆練習,大開大合,撐筋拔骨而已。消極的目的是培養基本功或觀察學生的個性;積極的目標是通過開展身體,同時開闊心胸,培養未來的肚量。

不計較,就會不小氣。不小氣,才能看得更遠。聽起來很玄,但是老武術家都是如此培養人的。受益於武術,我在工作上也找到了相同的道理。

有時回想,自己幸運十足,創業之前的工作經驗,讓我碰到台灣許多領域的專家。將近七年的工作時間裡,我除了學會工作技巧與找到熱情之外,也看到了許多在自己領域卓越的前輩們,展現出非凡的心胸與眼界。我創業初期碰到許多疑難雜症,但都挺過去了。前輩們的氣度與風範暗地裡鼓勵著我不怕跌倒。

四年前,在北京成立客棧與文化平台,蒞臨的客人多半是歐美各國的旅人。我在很短的時間裡擴大了世界觀,也認識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朋友。

其中,我發現許多我們觀念中的強國其實並不大,但是展現出的態度卻很宏觀。

原來,歐洲許多國家都推廣年輕人出走。

高中畢業之後,不急著去大學報到,而是給自己一個間隔年(gap year),一段離開舒適圈的日子。大部份的歐洲年輕人會利用這段時間先到附近的國家去看看,也有一些會走得遠一點,到中東,到印度,到遠東,甚至到非洲或南美(有趣的是,很少年輕人選擇去美國)。

很難想像,16、17歲的台灣少年或少女,還在苦惱要讀哪一所大學,或要到哪個城市讀書的時候,德國的孩子可能已經用有限的旅費看完西班牙的教堂。來自500萬人口挪威小國的女孩(這幾年她們也很喜歡開玩笑自己是來自雷神索爾的家鄉)也許已經在印度流浪一個月了。類似的例子,我這幾年來陸陸續續接觸到太多太多。

或許年輕時的這種貧窮旅行記憶太美了,許多歐洲人步入中年後,還會再給自己一個更長的背包之旅,住客棧,吃當地小吃,接觸在地文化。工作?可以暫停,人生不能不精彩。

這幾年歐洲的失業率不斷攀升,許多社會問題也源源不絕。但是,我沒有從他們的年輕人口中聽到太多抱怨,即使他們知道政府無能,國家機關效率下降,但他們同時很肯定自己的定位。畢竟,未來掌握在自己這一代。

台灣前幾年流行環島。火車環島,自行車環島,機車環島,還有阿公阿媽集體環島!真好!

本來以為藉著這股熱潮,我們可以從環島,變成環東南亞,環東北亞,進而環遊世界,走出小小的台灣,看看大大的世界!可是,熱潮一夕之間變成了22K,變成台奴輸出,變成我們的未來只有夢。新聞媒體集中報導各種22K的慘狀,所以年輕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也只會看賬面上有幾個K。 難得有出去到各國打工換宿的機會,也變成台灣勞力好可憐,出國幫外國人打工等等。

其實,如果第一份工作是22K,但是能提供:

1. 各種在職培訓或技術課程,還有不同於學生時代的人際關係,是否都是工作提供的資產?

2. 如果在工作中能利用機會跟前輩或不同部門的同事多學一些經驗,那不是更加美妙?

老實說,這些都是我剛剛開始工作的樂趣。雖然看到每個月的轉賬單都很心酸,但是公司有各種培訓課程時我都儘量參加,也經常到不同部門去串門子。我當時就很好奇,為什麼一間公司需要各種部門?企宣部都在做什麼?業務呢?行銷?策劃?美編呢?

所以我常跑去看看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偶爾也會幫忙。雖然看起來都是幫一些非常簡單而枯燥的活,但是時間一久,我「偷學」出來的技能都變成創業後的資本。

我也把每個月扣掉房租餐飲等基本開銷的錢都投入了旅行計劃。每一段時間就出國看看,住便宜的,吃簡單的,但是堅持出去看一看,我對世界始終保持好奇。

我現在比較懂了,這不是什麼大道理,只是從小練拳養成的習慣:「先求開展,再求緊湊」。

練武如此,人生不也是嗎?

如果正在閱讀的你或妳準備要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先給自己一個開展的人生好嗎?我們一起培養一個大大的台灣吧!

(圖片來源:Joshua Earle)

〈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