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02 11:50:02歐頭
奇美文化的極美錄音
您是否聽過一個故事:有一位仁兄每天臥躺在河邊,一邊釣魚一邊看書,一副好不悠閒的樣子。一位婦人好奇的問看他:「少年仔,看你年紀輕輕怎麼不去工作,而在這裡虛度光陰。」這位仁兄反問婦人:「工作幹什麼?」婦人回答:「為了賺錢啊。」仁兄又問:「賺錢幹什麼?」婦人答:「為了日後可以休閒娛樂啊。」仁兄沒好氣地回答:「我現在不就是在休閒嗎!」
以上的小故事,不是要大家不工作每天休閒,而是感慨人生苦短,許多當下有能力可以追求的事,就不應蹉跎劍及履及。台南奇美實業公司的許文龍董事長,的人生哲學就有許多值得功利台灣學習之處。許董事長以一周只上班兩天的獨到管理,不僅企業能賺錢而且個人休閒生活充實,他是位令人敬佩的企業家,更是人人羨慕的生活大師。許董事長於1959年成立奇美實業公司,該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ABS塑膠生產工廠,因此在塑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的稱呼。
有些人錢賺多了,就想賺更多錢﹗但奇美的許董可不這麼想。在充裕資金為後盾下,許董心中有個夢想,想要提升台灣的藝術欣賞文化水準。因此,事業有成的許董1977年成立「奇美文化基金會」積極參與醫療與文化推廣工作,1990年更進一步成立奇美博物館,內設有藝術館、自然史館、樂器館、兵器館、古文物館、產業館、醫療器材館等讓大眾免費參觀。此外奇美基金會也設置獎學金給音樂、美術的資優青年,樂器館收藏的名琴則借給演奏家開演奏會、錄唱片,這些由奇美灌製的唱片,以及複製的名畫都贈送給教育機構,為音樂與美術做最好的紮根工作。展現也別於其他企業家汲汲於功利的視野,也為企業回饋社會寫下與眾不同的一頁。
灌錄唱片是奇美文化基金會回饋社會一項重要的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為數眾多。我們先就裡頭率先灌錄的十張唱片加以欣賞,包括了:小提琴小品集一、二、三、四集,大提琴小品一、二集,鋼琴小品一、二集,小提琴奏鳴曲、鋼琴三重奏。這些唱片最大的特色便是邀請本土知名演奏家以奇美博物館館藏的義大利名琴,拉奏通俗動聽的名曲,在加上本土錄音師的密切合作。
這十張錄音中,光是使用的琴就價值連城,這些過去只有在發燒級錄音中才有機會一聞的名琴,如今卻別具意義地透過國內演奏家發出絕美的音符,一種專為台灣人而奏的美聲。這幾把名琴包括小提琴三把︰1733年克雷莫納製的Joseph Guarneri del Gesu,用過這把琴的名家包括法國的Charles Lafont、美國的Jaraslov Siskovsky、Reick Friedman,義大利的Salvatore Accardo……等。另外,1709年克雷莫納製的安東‧史特拉底瓦里琴,使用過的名家包括義大利的Viotti以及英國的Marie Hall。另一把1722年的克雷莫納製安東‧史特拉底瓦里琴,用過的名家有奧地利的Josef Joachim、俄國的Mischa Elman、捷克的Josef Suk等。在大提琴則是1730年克雷莫納製的安東尼歐‧史特拉底瓦里,則被德國大師Hugo Becker用過。
這些國內演奏家的一字排開也都是上上之選,小提琴家方面有胡乃元、蘇顯達、紀珍安、梁建楓,大提琴家則有歐逸青、蘇千芳,鋼琴家蔡采秀、陳秀嫻、魏宇梅、謝艾琳、游翠鈴等等。這幾位在國內樂壇演奏與教學都極富盛名的音樂家,在奇美企業的支持以及金鼎獎最佳錄音師施威錦、宋文勝的操刀之下,紛紛拿出看家本領留下值得永遠珍藏的琴音。奇美文化基金會既然是要推廣音樂欣賞,在唱片的選曲方面就不可太過艱深,以這十張唱片的選曲看來,知名度高、曲調優美動聽、欣賞者容易朗朗上口是最大特色。像是小提琴曲方面薩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馬斯奈「泰斯冥想曲」、巴哈「G弦之歌」,鋼琴曲貝多芬「給愛麗絲」、蕭邦「敘事曲」等等,大提琴曲方面則少不了布洛赫「晚禱」、聖桑「天鵝」。這些小品看似容易,實際上充滿了深情,演奏者無不投入最大的專注演奏,為推廣精緻音樂欣賞貢獻最大心力。
每張唱片的封面都精選奇美博物館館藏的寫實派畫風的繪畫當封面,其中不乏皮耶‧考特「黛妮希雅」、保羅‧德拉霍許「天使頭像」等名作,另外還有當代畫家湯瑪斯‧古柏‧高奇的「信息」、菲德列克‧亞瑟‧布里門的「酒神的女祭司們」等畫作,讓您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還能賞畫,更加融入藝術的情境中。
當然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唱片的售價﹗名琴、名家、名畫、名錄音師的發燒級水準金CD要賣多少錢呢?兩百?三百?四百?五百?……。談藝術說到錢就傷感情,奇美文化基金會每張唱片只賣一百元﹗什麼?一百元﹗那豈不是賠本在賣。沒錯,奇美文化基金會原本就不是營利的唱片公司,計劃性地灌錄有聲唱片是該單位默默耕耘推廣文化的具體成果,一百元對他們來說是象徵性的工本費,但是整體唱片的製作與品質,卻是對演奏者以及音樂本身最高的敬意。對唱片收藏者來說,這樣水準的表現只賣一百元,當然是高度C/P值得超級推薦盤,更何況是國內自行完成的唱片意義更加不凡。
音樂必須與社會文化互動結合,才能產生「在地的」的意義與感動,每當我深夜趕稿時奇美這十張唱片就成了最佳伴侶,對於奇美文化基金會這樣推廣文化的「拋磚」動作,希望能讓喜歡音樂的您有後續的「引玉」動作,讓追求功利之餘的台灣步向富而好禮的社會。
以上的小故事,不是要大家不工作每天休閒,而是感慨人生苦短,許多當下有能力可以追求的事,就不應蹉跎劍及履及。台南奇美實業公司的許文龍董事長,的人生哲學就有許多值得功利台灣學習之處。許董事長以一周只上班兩天的獨到管理,不僅企業能賺錢而且個人休閒生活充實,他是位令人敬佩的企業家,更是人人羨慕的生活大師。許董事長於1959年成立奇美實業公司,該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ABS塑膠生產工廠,因此在塑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的稱呼。
有些人錢賺多了,就想賺更多錢﹗但奇美的許董可不這麼想。在充裕資金為後盾下,許董心中有個夢想,想要提升台灣的藝術欣賞文化水準。因此,事業有成的許董1977年成立「奇美文化基金會」積極參與醫療與文化推廣工作,1990年更進一步成立奇美博物館,內設有藝術館、自然史館、樂器館、兵器館、古文物館、產業館、醫療器材館等讓大眾免費參觀。此外奇美基金會也設置獎學金給音樂、美術的資優青年,樂器館收藏的名琴則借給演奏家開演奏會、錄唱片,這些由奇美灌製的唱片,以及複製的名畫都贈送給教育機構,為音樂與美術做最好的紮根工作。展現也別於其他企業家汲汲於功利的視野,也為企業回饋社會寫下與眾不同的一頁。
灌錄唱片是奇美文化基金會回饋社會一項重要的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為數眾多。我們先就裡頭率先灌錄的十張唱片加以欣賞,包括了:小提琴小品集一、二、三、四集,大提琴小品一、二集,鋼琴小品一、二集,小提琴奏鳴曲、鋼琴三重奏。這些唱片最大的特色便是邀請本土知名演奏家以奇美博物館館藏的義大利名琴,拉奏通俗動聽的名曲,在加上本土錄音師的密切合作。
這十張錄音中,光是使用的琴就價值連城,這些過去只有在發燒級錄音中才有機會一聞的名琴,如今卻別具意義地透過國內演奏家發出絕美的音符,一種專為台灣人而奏的美聲。這幾把名琴包括小提琴三把︰1733年克雷莫納製的Joseph Guarneri del Gesu,用過這把琴的名家包括法國的Charles Lafont、美國的Jaraslov Siskovsky、Reick Friedman,義大利的Salvatore Accardo……等。另外,1709年克雷莫納製的安東‧史特拉底瓦里琴,使用過的名家包括義大利的Viotti以及英國的Marie Hall。另一把1722年的克雷莫納製安東‧史特拉底瓦里琴,用過的名家有奧地利的Josef Joachim、俄國的Mischa Elman、捷克的Josef Suk等。在大提琴則是1730年克雷莫納製的安東尼歐‧史特拉底瓦里,則被德國大師Hugo Becker用過。
這些國內演奏家的一字排開也都是上上之選,小提琴家方面有胡乃元、蘇顯達、紀珍安、梁建楓,大提琴家則有歐逸青、蘇千芳,鋼琴家蔡采秀、陳秀嫻、魏宇梅、謝艾琳、游翠鈴等等。這幾位在國內樂壇演奏與教學都極富盛名的音樂家,在奇美企業的支持以及金鼎獎最佳錄音師施威錦、宋文勝的操刀之下,紛紛拿出看家本領留下值得永遠珍藏的琴音。奇美文化基金會既然是要推廣音樂欣賞,在唱片的選曲方面就不可太過艱深,以這十張唱片的選曲看來,知名度高、曲調優美動聽、欣賞者容易朗朗上口是最大特色。像是小提琴曲方面薩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馬斯奈「泰斯冥想曲」、巴哈「G弦之歌」,鋼琴曲貝多芬「給愛麗絲」、蕭邦「敘事曲」等等,大提琴曲方面則少不了布洛赫「晚禱」、聖桑「天鵝」。這些小品看似容易,實際上充滿了深情,演奏者無不投入最大的專注演奏,為推廣精緻音樂欣賞貢獻最大心力。
每張唱片的封面都精選奇美博物館館藏的寫實派畫風的繪畫當封面,其中不乏皮耶‧考特「黛妮希雅」、保羅‧德拉霍許「天使頭像」等名作,另外還有當代畫家湯瑪斯‧古柏‧高奇的「信息」、菲德列克‧亞瑟‧布里門的「酒神的女祭司們」等畫作,讓您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還能賞畫,更加融入藝術的情境中。
當然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唱片的售價﹗名琴、名家、名畫、名錄音師的發燒級水準金CD要賣多少錢呢?兩百?三百?四百?五百?……。談藝術說到錢就傷感情,奇美文化基金會每張唱片只賣一百元﹗什麼?一百元﹗那豈不是賠本在賣。沒錯,奇美文化基金會原本就不是營利的唱片公司,計劃性地灌錄有聲唱片是該單位默默耕耘推廣文化的具體成果,一百元對他們來說是象徵性的工本費,但是整體唱片的製作與品質,卻是對演奏者以及音樂本身最高的敬意。對唱片收藏者來說,這樣水準的表現只賣一百元,當然是高度C/P值得超級推薦盤,更何況是國內自行完成的唱片意義更加不凡。
音樂必須與社會文化互動結合,才能產生「在地的」的意義與感動,每當我深夜趕稿時奇美這十張唱片就成了最佳伴侶,對於奇美文化基金會這樣推廣文化的「拋磚」動作,希望能讓喜歡音樂的您有後續的「引玉」動作,讓追求功利之餘的台灣步向富而好禮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