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23 11:57:31歐頭

02年留聲機年度最佳藝人:凡格羅夫

圖說:2002年留聲機雜誌年度最佳藝人,小提琴家凡格羅夫「無伴奏小提琴」專輯。(EMI 7243 5 57384 2 4,科藝百代)


凡格羅夫(Maxim Vengerov),一位提琴界的「中鳥」人物,1990年(他年方15)因為贏得弗萊雪提琴大賽而一戰成名!素以用弓犀利精準聞名樂壇,使用「兵器」是1727年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克羅采」。

這是他跳槽到EMI的第三張專輯,上一張專輯的曲目我個人沒有興趣,至於這一張,老實說,很大部分也是衝著他剛奪得2002年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最佳年度藝人(Artist of the Year)才買的。

是因為EMI的面子,留聲機才頒這個獎給他嗎?儘管過去他在Teldec的錄音我差不多都聽過,但他在EMI的首錄我未聽過,下此斷語太過魯莽。但播放這張「無伴奏小提琴」,一聽見凡格羅夫下弓,我心中就暗叫「賓果!」因為我嗅到了大師成熟的擦弦味道,在二十世紀海飛茲、密爾斯坦、歐依斯特拉夫等經典聲音之後,我聽見有人展現了新世紀雄心。

根據雜誌方面表示,剛剛慶祝二十六歲生日的凡格羅夫,幾乎灌錄過所有的浪漫派小提琴協奏曲,包括布拉姆斯、孟德爾頌、布魯赫第一號、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葛拉祖諾夫、蕭斯塔高維契、普羅高菲夫等等,不過尚未灌錄過貝多芬,也從未灌過獨奏專輯。

這張「無伴奏小提琴」完成了凡格羅夫長久以來的渴望,將他2002年5月底的現場演出紀錄下來,成為他的首張個人獨奏專輯。凡格羅夫自己承認,「單獨站在舞台上是相當不易的,因為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必須將自己內心的一切拿出來。」

反覆欣賞這張專輯,我認為有三方面可以提供給樂迷們討論切磋,首先是全片自始至終的成熟風味。我的意思不是指凡格羅夫因本片才升格為大師,而是過去他在Teldec的錄音固然技巧超卓、運弓犀利,但總是少了點人味與氣度,聽過一次只會大呼過癮,卻很難想聽第二次,就像沒有轉圜、沒有餘韻、沒有想像空間的故事。但是,這一回凡格羅夫成熟地散發著「大師體味」,這可是裝也裝不出的風範。

其次,是他除用史特拉底瓦里「克羅采」這把名琴,演奏易沙意「第二、三、四、六號無伴奏小提琴曲」,以及辛德林(Rodion Shchedrin)「回聲奏鳴曲」、「三角琴」之外,更用巴洛克小提琴拉奏了巴哈為管風琴所寫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整個作品移調為A小調。對於耳朵習慣這段熟悉旋律用管風琴或管絃樂演奏的人來說,一定會對單薄的小提琴如何營造出厚實音層感到好奇。凡格羅夫以輕快精準取代厚重氣勢,閃電般的用弓兼顧了巴哈音樂的對位美感,用一把小提琴表現了多聲部的線條美感。

最後要提提第十二軌收錄的辛德林「三角琴」,這首作品是這位以改編「卡門」聞名的俄國作曲大師提獻給凡格羅夫的,作為這張專輯的壓軸之作,錄音的時間地點也與之前的十一軌不同。取名為「三角琴」想必是把小提琴當作三角琴來演奏,以撥奏取代拉弓,果然一開始撥彈的幾個音凡格羅夫就顯得輕鬆俏皮,短短的兩分多鐘,觀眾不只一次地被他逗笑(顯然彈撥的模樣相當俏皮),最後一陣快速輪指之後音樂嘎然而止,贏得滿堂喝采!

顯然進入二十一世紀,老一輩樂迷還在緬懷那些傳奇大師,投效EMI的凡格羅夫與從Decca跳槽到Sony的約書亞貝爾,還有DG的吉爾夏漢,卻已經展開一場新世紀小提琴盟主的廝殺,為爭取新一代樂迷的青睞支持各出奇招。這三個人都是兼具外型與藝術表現的好手,這場好戲值得喜愛小提琴演奏的樂迷繼續「欣賞」下去。


春藥 2020-01-12 14:28:43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