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地圖】浪漫身影,常藏我心--亞維儂之歌的陰錯陽差
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是哪裡?不是紐約,也非巴黎、雅典,而是你每天嚮往,卻不曾去過的那裡!
在我心中,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在南法,一個叫做亞維儂(Avignon)的小鎮。在寫這篇文章前,我不曾去過,為何魂縈夢繫地牽掛著?
因為有張七十年代,由以色列女高音娜塔妮亞‧達夫拉斯(Netania Davrath)演唱,美國Vanguard Classics推出的雙CD名盤—《Chants d'Auvergne》(坊間多譯為「亞維儂之歌」),不但是美國TAS發燒經典,更是企鵝唱片指南三星戴花版本。只要您聽過裡頭那首「牧羊女之歌」(Baïlèro)十分地夢幻迷人。
Netania Davrath演唱 Chants d'Auvergne
所以這趟南法行的重點就是「親炙亞維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這個位於法國南部,隆河(Rhône)下游左岸的藝術城的文化底蘊,害怕的是她並不若想像中浪漫。
亞維儂城最富文化、不可不知的景點有三,城牆(Rempart)、教皇廣場(Palais des Papes)、亞維儂橋(Pont d'Avignon)。
未進城就先看到建於14世紀,環繞一圈達五公里的城牆,高聳古樸素雅地與公路並進,1995年亞維儂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亞維儂城牆
城內,有同樣建於十四世紀時興建的教皇宮殿,如城堡般得矗立於山丘與隆河相映襯。教皇不是在梵諦岡?怎會跑到南法建宮,原來1309年教皇克雷蒙特五世(Clement V)因派系鬥爭出走梵蒂岡,將天主教教廷遷移至此,直到1377年才遷回去,期間更發生主教不服,仍在亞維儂推舉反教皇(Anti-Papes)並繼續行使教皇職權直到1417年。教皇宮內裝潢奢華,不過經法國大革命摧毀一空,城外樓堡宏偉宛若皇宮,是必拍照留影之地。而教皇宮殿中庭,則是現今每年亞維儂藝術節的主舞台。
教皇宮殿
城外,重要地標亞維儂橋「曾經」橫跨隆河,別小看這座斷橋,中世紀時本名聖貝內澤橋(Pont Saint-Bénezet)的它可是里昂和地中海之間的交通樞紐。相傳該橋由一受神啟示的牧羊人「貝內澤」,而花費一生25年的時間建造,橋上有祭祀著它的小禮拜堂「聖尼古拉斯禮拜堂」(Chapelle St. Nicolas),當年教皇經常途經朝拜。不過,因為十五世紀民歌「在亞維儂橋上Sur le Pont d'Avignon」的傳唱,讓大家習慣叫它亞維儂橋。
亞維儂橋
三大景點外,每年七月份的夏日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也是亞維儂名聞全球,強化她在我心中浪漫感的主因。
世界三大藝術節分別是紐約下一波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相較於美國在布魯克林推出的下一波藝術節,是以大型前衛的表演藝術聞名,與愛丁堡、亞維儂分庭抗禮。愛丁堡與亞維儂有不少異曲同工之處,例如節慶期間皆全城藝起來;愛丁堡城堡為主舞台進行Military Tattoo,亞維儂則以教皇宮中庭為主舞台,且兩邊皆有Off(非正式受邀)部份。
亞維儂藝術節創始於1947年,當時請來法國導演尚.維拉(Jean Vilar)主導,首年在一週內推出三齣莎士比亞的劇作,之後更用心將亞維儂經營為全球表演藝術重鎮,讓亞維儂藝術節成為世界劇場首都。近來更求新求變,於1992年推拉丁美洲專題、1994年推日本專題、1995年推印度專題,1998年則推出以「台灣藝術」為重點的亞洲專題。
強調普羅大眾參與是亞維儂藝術節的主張,也是它最迷人之處,每年藝術節時刻,城裡城外能演出的地方都擠滿演出者與觀眾,百場表演同時登場、In-Off的演出交替呼應,愛戲的人還能相互討論,好不熱鬧。
Marie-Joseph Canteloube de Malaret
這趟我「親炙亞維儂」未遇藝術節,當然有所失落。但在該處重聽1879年出生的法國作曲家康特魯伯(Marie-Joseph Canteloube de Malaret),於1923至1930年間以及1955年整編的五集共二十六曲的《Chants d'Auvergne》,在地聆聽,全身起雞皮疙瘩。
康特魯伯的作品如今大多被遺忘,若非《Chants d'Auvergne》恐怕大家不認得他。曾於銀行工作,之後進巴黎聖樂學院師事丹第,他最大的成就在是蒐集法國山間歌謠,並佐以器樂伴奏的編曲。另外,康特魯伯還撰寫了老師丹第的傳記。
等等!我的法國朋友告訴我,「Auvergne是康特魯伯的出生地奧弗涅山區,而不是藝術節所在的Avignon,兩地雖然都在南法,卻相隔近四百公里。」一語驚醒夢中人,坊間「慣性」譯成亞維儂之歌著實錯很大,耽誤廣大樂迷二十年。以後記得再提到康特魯伯這套管弦歌曲集《Chants d'Auvergne》,應正名為《奧弗涅山區之歌》而非《亞維儂之歌》。
少了康特魯伯的傑作,亞維儂並未減色,浪漫依舊。而儘管與亞維儂無關,《奧弗涅山區之歌》浪漫程度也不輸亞維儂,仍是樂史少有的「附女聲的管弦樂曲」傑作。除了塔妮亞‧達夫拉斯的TAS+三星戴花版本外,Victoria de Los Angeles、Kiri Te Kanawa、Dawn Upshaw等人的版本也值得一試,甚至次女高音Anne Sofie von Otter也表現不俗。
至於管弦歌曲集的延伸聆聽,可再試試同樣法式浪漫的白遼士《夏夜Les nuits d'été》,或者是R. Strauss《最後四首歌》、蕭士塔高維契《管弦樂歌曲》,以及馬勒的《年輕旅人之歌》、《悼亡兒之歌》、《呂克特歌曲集》。亞維儂之歌的陰錯陽差,引發美麗的錯誤,也引導我們世界之大盡情聽吧!
讚~~~~!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