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地圖】海的變奏曲—Debussy La Mer
環海的港、台居民跟內地同胞,有個頗大的生活經驗的差異,就是我們習慣跟海相處。提到外婆的澎湖灣、淡水、觀塘等地,腦中就浮現生鮮、海濱觀浪、夕陽漫步等景象,一種可愛貼心、被海味浸潤經驗。
如果你旅行得夠遠,往那天之涯海之角流浪而去,又會感受到海的另一種樣貌。愛爾蘭的莫赫斷崖矗立於海平面,南非開普敦的大西、印度洋流交會,葡萄牙的羅卡角遺世獨立的燈塔,智利百內國家公園峽灣中的冰河入海,這些超級海景,令人類體會萬物之妙並自省個人的渺小,讚嘆海神波塞頓的生生不息的能量。
海的名曲
敏感如作曲家,當然也對海產生興趣,愛用這題材來創作。史上較有名與海相關的古典樂名曲,包括Vivaldi小提琴協奏曲op.8-5的「海上暴風雨 La tempesta di mare」、Gershwin選自「乞丐與蕩婦組曲Porgy & Bess」中的「儲魚碼頭Catfish Row」,Vaughan Williams知名的「海之交響曲Sea Symphony」,以及Delius的「海流Sea Drift」,還有Rimsky-Korsakov「天方夜譚」第一樂章「海與辛巴德的船」。
他們有的寫景,有的寫情,許多都是透過內心對海的喜愛、細膩觀察,用音符描繪而得。像Rimsky-Korsakov當過海軍遇過船難,海的無情在他曲中異常寫實。而上述那些譜曲海洋的名作中,還是以法國印象派宗師Debussy的「海La Mer」最為經典。
德布西愛海,他曾經想過如果不當作曲家,就出海當水手,但這終究是想像,最終他當成了作曲家而非海員。事實上,他真正航海的經驗極少,跨海訪問英國算是一例,就連他這首管弦名作「海」都是出於想像,而非在海邊或船上的寫真之作。
當時1903年夏天,他在老婆莉莉Lilly的家鄉布根第(Bourgogne)西北側,一個只見山丘不見海的內陸小村畢香(Bichain),開始構思此曲,顯然他譜的不是眼中的海,而是腦海。有憑有據,
海的意識流
德布西的《海》不是表象的寫景,而是他腦中無數美好回憶沖積而成,也是他每天日記中記錄的讚美,是一種意識流浮動的體現,是神祕心靈層面的海,就像德布西口中「美術界最能創造神秘感的人」畫家透納的海景畫一樣。
「海」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現代」作曲家,因為它跳脫了標題音樂自然寫景的層次,透過音色、音程、節奏、強弱、和聲,自由地展現了海的動態、層次、空間等抽象質感,更多靈光一動的感觸,制約了華格納式管弦的油膩誇飾,德布西的「海」就像古典管弦樂史上的生鮮之作,聽來那樣鮮活不落俗套。
此曲樂譜出版時,德布西刻意要求出版社採用十九世紀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所畫的「神奈川海面的浪谷」當作樂譜封面,更讓「海」這首作品更有東方的聯結感。
從海延伸去聽
德布西曾說:「音樂的本質不在形式,而在具有色彩與節奏的時間」,這句話或許也能成為我們欣賞唱片版本的最高圭臬。馬第農與法國國家管弦樂團的EMI版本,呈現傳統法式管弦的海,濃纖合度、十分耐聽。至於布列茲與克里夫蘭管弦的DG版也是極品,帶更多當代味道、更制約、更精巧,呈現的是地中海式的細巧,而非大江大海的波瀾。
德布西也愛其他大自然,其他作曲家也對大自然有更多的描述,喜歡「海」的朋友可以往樂史中描繪湖光水色的作品中進行延伸聆聽。此外,印象派全音階的朦朧美感是另一延伸欣賞路線,喜歡「海」、聽過「海」,就絕對不要錯過德布西的「牧神午後前奏曲」,與「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讚~~~~!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