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40年+世紀日全食—上太空聽什麼
2009年7月相當的天文,7月20日是人類登月40周年,7月22日則發生世紀日全食,這個時候古典迷可以湊什麼熱鬧呢?面對未來可能人人有機會參與的太空旅行,要放什麼音樂在旅途中應景呢?
●推薦CD:普列文指揮霍斯特《行星組曲》這個名盤的封面,用的正是日全食照片。2009年7月22日亞洲地區,包括印度、尼泊爾、孟加拉、不丹、中國以及日本都可看到日全食景象,最長時間可達6分39秒,是21世紀最長的一次,下次要打破這個記錄要等123年後。
上太空,展現人類對於宇宙的好奇與想像,也某種程度展現了太空人所屬國的國力。
當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搭著東方一號太空船,成為第一個上太空的地球人後,開啟美蘇兩大強權的太空競逐。1969年7月20日美國不干示弱,用阿波羅十一號把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送上月球,他那句:「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至今四十周年仍深深烙印人心。
經濟起飛的東方巨龍中國,2003年出現第一位「貨真價實」的太空人楊利偉,今年稍早又有翟志剛搭「神七」進行太空漫步,「超俄趕美」企圖明顯。台灣人上過太空嗎?如果你記性不差,出生江蘇、十歲隨父母抵台,住過北高兩地,高中畢業之後1963年赴美的華裔物理學家王贛駿,1984年成為第一位上太空的華人,勉強算是「台灣之光」。
到了二十一世紀,上太空不再是太空人的專利,有錢人亦若是!不久前美國人賈瑞歐才斥資3500萬美金,進行10天的太空觀光之旅。但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外太空可望不可及,不如選聽些「有太空感」的音樂,讓大腦產生翱翔星際的腦內啡,過過乾癮較實際。
其實外太空沒有空氣,聲波無法傳遞,理論上連丁點聲音都聽不到,更遑論聽音樂。不過,或許也就是一片暗黑靜謐的氛圍,夾雜興奮與恐懼情緒的未知冒險,古往今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在五線譜上寫出這種感覺,讓我們就算遇到外星人,找不到語言溝通,也可透過這些音樂交流。
●推薦CD:史丹利庫柏力克電影音樂全記錄,收錄不朽的太空片《2001太空漫遊》的經典樂段。(風雲)
大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是最經典的太空電影,更是一部寓言式的啟示錄,其中他採用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來搭配日出場景,成功地轉介了這首音樂原有的哲思性格,成為太空片的影音範例。
若講究內涵,英國作曲家霍斯特的《行星組曲》應是描繪宇宙最豐富的知名之作。這首管絃組曲共分成七段落,分別是火星(戰爭之神)、金星(和平之神)、水星(飛翔之神)、木星(快樂之神)、土星(老年之神)、天王星(魔術之神)、哈王星(神秘之神),一口氣帶你遊歷太陽系七大行星,把上過月球的阿姆斯壯、登陸火星的精神號、勇氣號通通都比下去。
●推薦CD:霍斯特《行星組曲》是古典音樂上太空的代表作,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還收錄其他當代作曲家的相關主題作品。(科藝百代)
《行星組曲》依霍斯特自己的注解表示,「這首音樂有行星的星象學意義,…我希望副題能有更廣義的解釋,例如木星,一般人認為代表快活,也可跟宗教或國家慶典連結,展現典禮歡欣。土星意味著肉體衰微,有時可看成期待理想的幻影,水星則是內心的象徵。」
好萊塢的多產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他所寫的《星際大戰》主題音樂早已是星戰世代的共同語彙,只要主題音樂響起,大家彷彿就會浮現X戰機在滿天星斗中疾速爬升,或是黑武士帝國軍團團進逼的緊張感。不過,約翰威廉斯自己曾經承認,《星際大戰》中用弦樂營造星際迷離感,或是擂鼓齊鳴的管絃語法,很多都師法霍斯特的《行星組曲》。
●推薦CD:約翰威廉斯作曲、指揮的《星際大戰》原聲帶影迷耳熟能詳,其實受到霍斯特《行星組曲》很深的影響。(新力博德曼)
如果你的耳朵覺得約翰威廉斯《星際大戰》的宇宙感太流俗,無法營造與世隔絕的太空情境。那不妨試試,個性樸質、俗氣得像個鄉巴佬的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布魯克納跟貝多芬、布拉姆斯一樣終身未娶,不僅延續德奧交響的嚴謹傳統,更延續貝多芬、舒伯特、史麥塔納以降,寫九首交響曲就過世的死咒傳統。他的交響語法是華格納與馬勒的橋樑,恢弘巨大的管絃架構與布拉姆斯的內斂精密,形成對比美學。
●推薦CD:布魯克納的九首交響曲就像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巴倫波因與柏林愛樂詮釋的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聽來有股星體運行的恢弘感。(華納)
我覺得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就像是宇宙的心電圖,音樂交錯著整體極強奏與極弱奏,否則就是長大且空靈的休止符,格局骨架大到超乎人類的想像,但深邃沉鬱的氣質卻又散發著巨大的磁吸力,能量強大彷彿像那連光都逃不出來的黑洞。也正因為格局偉大宛若行星運行,因此指揮巴倫波因與柏林愛樂,所灌錄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唱片封面,就採用太陽系九大行星的照片。
馬勒《交響曲》也十分有宇宙感,呈現另外一種「星光燦爛」感,他曾說過:「我想把把整個世界的聲音寫到交響曲裡。」十五歲這位早慧的猶太青年就到維也納音樂院就讀,認識布魯克納之後更深受影響,開始嘗試寫大規模聲樂作品,不過他當時被世人認同且接受的是指揮角色,每年行程滿檔,只能利用年中休息的幾個月「空檔跳投」寫曲,對於大家只認識「指揮家馬勒」,卻不認識「作曲家馬勒」頗多抱怨。
●推薦CD:馬勒《第十號交響曲》並未寫完,後由音樂學者Deryck Cooke整理成四樂章總譜。來過台灣的新生代帥哥指揮丹尼爾哈丁與維也納愛樂推出該曲最新版本。(環球)
由於女兒早夭、弟弟自殺,加上自己贏弱的身體,在馬勒不斷在交響曲中探討生死議題,披上浪漫晚期頹廢的管絃語法,妝點綿延悠長的淒美旋律線,以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龐大編制,讓人聽他的交響曲就像在未知宇宙中前進般興奮且不安。
十分宿命觀的他,在完成第八號《千人交響曲》之後,刻意跳過「九的死咒」,把新作品叫做《大地之歌》,之後慶幸逃過一劫才接著完成《第九號交響曲》,怎知死神按照慣例上門,在他《第十號交響曲》未完成時就召喚了他。
「聆聽宇宙,洞悉萬物」搭乘這麼多充滿奇幻的音符環繞太空後,我想問你這位業餘太空人:「回到地球後,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麼?」該不會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吧。
日蝕by OTTO
Melody & Morris看日蝕
好巧
現在7/22下午3點48分
台北愛樂也正在播星際大戰耶
看來大家都再鬥鬧熱,天文瘋阿
Morris
穿的褲子,上面虎霸王的字好閃
似乎是underwear
你可能是中華民國第一個穿內褲看日蝕的鄉民
他們兩姊弟還炫耀說,我們還看得到下依次日蝕,是2070年,那時候把拔都已經..........。
我知的@@
普列文行星是LP
壹時偷懶,抓了網圖,被你發現
因為CD也是同封面
哇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