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30 16:28:18歐頭

談唱片重發的「必要性」,八大策略挑Sony-BMG大師經典名作系列

透過個人新聞台「古典啟示錄」的信箱(otto929@gmail.com.tw),我收到某位網友的mail問道:「知不知道Sony-BMG這套『大師經典名作Masterworks Expanded Edition』?有沒有什麼購買或收藏看法與建議?」

這的確是個大哉問的好問題,首先我簡單說一下這套「大師經典名作」,它乃是Sony-BMG合併後第一套大部頭的中價位、美國版重發(Reissued)系列,第一批共有59款。

這是近年低迷唱片市場少見的大手筆重發,跟過去許多重發系列:DG大花版、EMI Forte強音系列,RCA Living Stereo系列、CBS郵報版等,有著基本的差異。過去這些知名重發系列,大多是將LP時期的名盤轉成CD形式重新發行,也就是說錄音內容相同,但是過去是LP形式但首度以CD形式銷售。

但這套Sony-BMG「大師經典名作」,錄音多是近五十年的錄音,甚至有相當比例是近二十年的新錄音。換句話說,不少第一版發行時就已經是CD,只是市面上絕版多時,如今重新再以系列化、中價位發行。

關於唱片公司重發唱片的舉動,在我看來,實在是唱片市場的「必要之惡」!

「必要」的原因是,重發讓許多沒有趕在第一波買到正價版的樂迷,多個機會可以補齊遺漏的名盤,讓蒐片更為完整,所以可以說是片藏豐富的唱片公司的「德政」。

例如有些片子,剛出來或許反應平淡,但經過幾年市場發酵與樂評探討,才漸漸展現實力,但這時候大概已經很難買到當時出貨量就不多的正價版,所以的確有推出夠好、夠平價的重發片的必要。

像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是張任何一位初入古典之門的樂迷,都會收藏的版本,據說每個月本地就有百多張的銷量,所以從古至今,早就已不知道被重發再版過多少次了。

從唱片公司的角度來看,重發唱片一隻牛可以剝兩層皮、銷售兩次,有的甚至是三次或更多,當初的演出、錄音、製作、宣傳費用,如今可以分批、多次「兌現」,何樂而不為呢?就是一班飛機,買正價版唱片的人就像頭等艙乘客,買重發系列的人就像坐經濟艙的乘客,同樣的演出詮釋、同樣的音樂滿足,只是從出發點到目的地的服務品質、舒適度有所區隔,當然價錢收費也不一樣。

對於許多有錢、也願意買如頭等艙般首版CD發行的的消費者來說,既然市面上已經買不到某個經典錄音的正價版,買重發系列絕對是件「必要」的事。


●談唱片重發的「惡」

那重發唱片又何「惡」之有呢?「惡」的地方,在於唱片第一版發行絕對以正價(約四百元)發行,才短短數年或頂多十年,便因絕版而重新發行中價(約三百多元)版,有時甚至還會不斷持續地重發低價(約兩百多元)版。

但若早就搶在首批購得正價版的人,恐怕就會覺得重發舉動是騙錢的行為!更把買正價版的樂迷當成「盤子」耍。只因發行的time delay,一張CD價差就達百來元,要是一口氣買了十來張可就差了千把塊!有點變相鼓勵樂迷別急著買正價版,慢慢等就有更便宜、更多的重發唱片可選擇。

而且對許多發燒友來說,重發系列因為數量頗大,所以往往是台壓片。台壓片成本雖低,卻往往有音質打折的情況,抹煞了唱片公司原廠母帶重製(mastering)時音質調教的用心。因此,不明就理的消費者,雖然自認為花了較少的代價買到名盤,卻往往是擁有音效不夠到位的「次級品」。


●八大策略趨吉避凶、隱惡揚善

面對這套「大師經典名作」,我仔細分析了全部的片單以及手邊的樣片,無論從收錄的曲目、演出者的詮釋、錄音的發燒性、甚至是市面絕版等情況看來,它都的確有不少蒐藏的必要性。但畢竟近六十款發行相當龐大,不是每個人有能力或有機會完全理解每張唱片。

因此,我個人針對八種不同樂迷的需求,擬出八大採購策略,相信各種不同癖性的樂友,都可以找到方法自行「對症下藥」。其實說穿了,就是藉本文報些「不會槓龜」的明牌給大家,若能依循這八個策略執行你的購片計劃,肯定能夠「趨吉避凶」。


●策略一:動聽easy listening至上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對許多人來說,買唱片才不管它什麼版本、詮釋,因為聽音樂首重輕鬆、好聽,所以曲子也不一定非「名山大作」才聽,只要有能營造浪漫氣氛,容易入耳的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太矜持、太唱高調。

這類有輕鬆聽音樂觀念的人,往往是最幸福、最能從音樂中獲得樂趣的一群人,因為輕音樂、流行音樂、電影配樂等各類風格都是他們可以接受的。當然,他們也能從幾百年的古典歷史裡,感受不需太費心體驗的easy listening,像是蕭邦的「鋼琴練習曲」、克萊斯勒「小提琴作品」、莫札特「小夜曲」等,絕對都是首選。

●BOX:「easy listening」推薦片單
29霍洛維茲「鋼琴安可曲」(SK93075)
40伯恩斯坦指揮「浪漫弦樂小品」(SK92726)
55史坦「小提琴安可小品」(SK92741)



●策略二:必備經典曲目

市場上很久很久沒有專為古典入門者推出的企劃案了!還記得過去Naxos全面攻台時,唱片公司還細心的印了一大張海報,列出「你必須收藏的古典基本曲目」,讓消費者可以買一張、勾一張,慢慢拼出自己的古典藍圖。

「大師經典名作」系列的推出儘管主要目的不在此,但裡面絕對有「古典初哥」必備的基本維他命。我想沒人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初哥,但凡事總有開始,不當初哥如何入門呢?更何況古典音樂強調作曲家論、作品論,百年來重要的作曲家以及舉足輕重的大作,絕對不可錯過。

面對這些經典,就算是必須焚香沐浴、齋戒三天,或者是聽上上百、上千遍也絕對值得,至少你必須從裡頭悟出一些道理,了解為何數百年來的古典基業,能在這些人或作品中建構起來。

以貝多芬的作品為例,他的九首交響曲、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都絕對需要「拜聽」,你若只聽交響曲而偏廢其他,恐怕就無法真正理解貝多芬為何被稱為「樂聖」了!更何況是由華爾特、阿巴多、塞爾金這些頂尖名家來詮釋,絕對沒有俗品。

此外,莫札特的交響曲、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胡桃鉗」、舒伯特「鳟魚」等等,也絕對都是古典百大名曲,你閉著眼睛選都是寶藏!

●BOX:「經典曲目」推薦片單
3維瓦第「四季協奏曲」,朱利亞諾/小提琴(SK90391)
7貝多芬「月光」、「悲愴」、「熱情」鋼琴奏鳴曲,塞爾金/鋼琴(SK90395)
16貝多芬「合唱交響曲」,阿巴多/指揮(SK93011)
17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華爾特/指揮(SK93012)
19柴可夫斯基「胡桃鉗」,奧曼第/指揮(SK93014)
24or41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塞爾or伯恩斯坦/指揮(SK93019、SK92727)
28莫札特「第19、20鋼琴協奏曲」,塞爾金/鋼琴(SK93074)
30柴可夫斯基「182序曲」,伯恩斯坦/指揮(SK93076)
31莫札特「第25、31號交響曲」,阿巴多/指揮(SK93079)
32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伯恩斯坦/指揮(SK93080)
33奧福「布蘭詩歌」,奧曼第/指揮(SK93081)
36貝多芬「第1、2號交響曲」,華爾特/指揮(SK93087)
37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美島綠/小提琴(SK93088)
51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華爾特/指揮(SK92737)
52貝多芬「第3、5號鋼琴協奏曲」,塞爾金/鋼琴(SK92738)
53舒伯特「鳟魚五重奏」,塞爾金/鋼琴(SK92739)



●策略三:美國古典派

自從CBS被Sony併購之後,Sony承繼了美國血統,以及CBS過去豐富的片源,成為美國音樂家的唱片大本營,也是宣揚美國嚴肅古典音樂最力的公司。

說到美國古典派,肯定許多只以歐洲馬首是瞻的樂迷不屑一顧,但別忘了,美國可是二十世紀的民族大鎔爐,當然也就成為音樂的大鎔爐。更何況兩次世界大戰都禍起歐洲,美國這塊樂土就成為戰亂歐洲的搖籃,許多歐裔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都流亡至此,發展出精采的音樂事業。例如從來自捷克的德弗札克一到美國,就被這個地方迷上,不只譜寫了「新世界」交響曲,還寫過一闕名為「美國」的弦樂四重奏。

在這同時,美國本土的音樂家也積極茁壯,像是伯恩斯坦、蓋西文、柯普蘭、艾伍士等人,甚至到更現代「低限主義」的菲力浦.葛拉斯,也讓美國嚴肅音樂成為一股新潮流。由於是大鎔爐而且沒有歷史沉重的包袱,美國音樂更勇於嘗試新的語法,因此像音樂劇、爵士樂、甚至是電影配樂都成為發展的素材。

所以,勇於嘗試新語法、感受新的聽覺經驗的朋友,當然可以從這個系列中找到最道地、最權威的美國當代古典音樂,鑽研一番。

●BOX:「美國派」推薦片單
2伯恩斯坦指揮巴伯、艾伍士、柯普蘭作品(SK90390)
5伯恩斯坦指揮蓋西文&伯恩斯坦作品(SK90393)
6葛拉斯指揮葛拉斯作品(SK90394)
11柯普蘭指揮柯普蘭作品(SK90403)
42伯恩斯坦指揮劇場、芭蕾、電影音樂(SK92728)
43伯恩斯坦指揮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SK92729)



●策略四:猶太幫默契好、勢力大

艾薩克‧史坦(Isaac Stern,1920-2001)曾說過:「我是音樂家,沒有音樂我將不存在,音樂是我生命的中心,它也是一般人生命的中心。」他是當代錄音最多的小提琴家,一生留下超過百張錄音,主要都在CBS與Sony,從1945年簽約起雙方關係超過半世紀!他更被Sony封為「桂冠藝人」。

Sony與史坦關係的密切可見一班,毫無疑問他是該唱片公司的小提琴台柱。此外,活動力強、手腕靈活的史坦更擅長「結黨結派」,他不僅是國家藝術捐贈基金的成員,還是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會的主席、猶太音樂中心的創辦人與主席,擔任卡內基音樂廳總裁更長達三十五年,是美國音樂圈最有「行政勢力」的教父。

當時的走紅美國的知名音樂家,卡薩爾斯、伯恩斯坦、皮亞第果斯基、海飛茲、霍洛維茲、奧曼第、塞爾、克萊斯勒、艾爾曼、孟許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他更注重教育,支持年輕音樂家,尤其是傑出的東方音樂家,像馬友友、林昭亮、王健都受到他的提攜,祖克曼、帕爾曼、艾克斯(Emanuel Ax)也都被他拔擢過,艾克斯就曾說:「他是很多音樂家的父親典範,包括我在內。」

我們習慣簡稱這群以史坦為主軸的音樂家為「猶太幫」,並不是說他們都是猶太人,而是指他們代表掌握美國當紅勢力,以及擁有Sony錄音的關鍵地位。例如史坦、馬友友、艾克斯三重奏的組合默契極佳、音樂格外親密,如果演出四重奏,他們就再加上中提琴手拉雷多。

聽慣了猶太幫「內在緊密關聯」的詮釋後,如果改聽其他團體的演出,絕對會非常不習慣的。

●BOX:「猶太幫」推薦片單
8馬友友/大提琴&艾克斯/鋼琴,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大提琴奏鳴曲」(SK90397)
12史坦/小提琴&馬友友/大提琴,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SK90405)
18史坦/小提琴&馬友友/大提琴&艾克斯/鋼琴,德弗札克「第2號鋼琴四重奏」(SK93013)
22史坦/小提琴,巴哈「小提琴協奏曲」(SK93017)
26史坦/小提琴&馬友友/大提琴&艾克斯/鋼琴&拉雷多/中提琴,莫札特「鋼琴四重奏」(SK93071)
27馬友友/大提琴,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SK93072)
46史坦&帕爾曼/小提琴,巴哈「小提琴協奏曲」(SK92732)
54史坦/小提琴&馬友友/大提琴&艾克斯/鋼琴,舒伯特「鋼琴三重奏」(SK92740)
59史坦/小提琴&馬友友/大提琴&艾克斯/鋼琴&拉雷多/中提琴,佛瑞「第1、2號鋼琴四重奏」(SK92745)



●策略五:發燒友必購

發燒友,大概是唱片公司最難賺到錢,但卻又最想賺他們錢的族群。他們通常多金,動輒花數十萬買音響,但卻又十分注重音樂品、粉挑剔,錄音不好、版本不佳,絕對別想讓他從口袋掏出錢來。

往往他們也是同伴間的「意見領袖」,什麼唱片、什麼版本、什麼系列,如果在發燒友圈內沒有獲得好評的話,恐怕無法有口口相傳的效果,更別談什麼常青的好銷量。

「大師經典名作」全部進口美國版,並且經過DSD母帶處理,絕對可以滿足發燒友的口味。就我了解,有些重度玩家,買DG、EMI非德國版不可(此舉如今已相當不易),買Sony就一定要美國版。像知名發燒大廠Telarc的片子,就是由Sony的壓片工廠處理的,因此美版Sony的發燒性可見一班。

或許你不必死抱、死背「唱片聖經」上的片單,但若在乎音響效果的人,除了隨便試試此系列美版DSD的音效威力外,針對曾得過企鵝三星帶花、TAS推薦的名盤,更是非聽不可!

●BOX:「發燒友」推薦片單
4企鵝三星帶花,馬友友、馬沙利斯、林昭亮演出海頓「大提琴、小號、小提琴協奏曲集」(SK90392)
25TAS推薦,顧爾德演出巴哈「郭德堡變奏曲」1981年版(SK93070)
47企鵝三星帶花,普萊亞演出莫札特「第17、18號鋼琴協奏曲」(SK92733)
48企鵝三星帶花,普萊亞演出莫札特「第9、21號鋼琴協奏曲」(SK92734)



●策略六:世紀器樂大師

Sony旗下也擁有不少跨世紀的器樂大師,他們不只是天才,更簡直是怪物!在這個系列中,我們就可以見識到許多位,其中也包括了猶太幫的史坦及馬友友,但我就不在這段贅述他們了。

先看鋼琴上有幾個傳奇:顧爾德、霍洛維茲、普萊亞,他們擁有「獨屬」自己的聲音與故事,古往今來鋼琴家多如過江鯽,但是這三位仁兄就是有本事彈出讓人能高度辨識的音色。

顧爾德的巴哈有一種魔力,如宗教般的神聖感,這些錄音市面早已絕版多時,這回再出江湖,趕緊買了再說。霍洛維茲在Sony的錄音也是絕版很長一段時間,儘管不久前也重發過一次,但像這樣的好東西,買來送人都夠品味。

普萊亞是從上個世紀活到這個世紀的鋼琴家,他闖過了手傷這個大關卡,他的表現更是傑出,已經是當前Sony的鋼琴一哥。這次重發的除了他早期的企鵝三星帶花的莫札特之外,就是奪得留聲機大獎的幾片重要錄音,當時錯過正價版的人,勿再走寶。

溫頓馬沙利斯以及約翰威廉士,則是證明Sony領先業界走跨界風的標竿人物。

●BOX:「器樂大師」薦片單
顧爾德/鋼琴
1巴哈「郭德堡變奏曲」1955年版(SK90387)
10巴哈「二、三聲部創意曲」(SK90401)
21巴哈「前奏曲與小賦格」(SK93016)
38巴哈「第1、4、5號鋼琴協奏曲」(SK93089)
霍洛維茲/鋼琴
14史卡拉第「鋼琴奏鳴曲」(SK90414)
56「經典重現」收錄多首拿手作品(SK92742)
57蕭邦名曲集(SK92743)
58貝多芬「悲愴」等鋼琴奏鳴曲(SK92744)
普萊亞/鋼琴
34巴哈「第1、3、6號英國組曲」(SK93083)
45蕭邦「鋼琴練習曲全集」(SK92731)
50舒曼、葛利格「鋼琴協奏曲」(SK92736)
馬沙利斯/小喇叭
4海頓「小號協奏曲集」(SK90392)
35倫敦音樂會,海頓、維瓦第、巴哈「小號協奏曲」(SK93084)
約翰威廉士/吉他
9「地中海琴聲」(SK90399)
13「賽爾維亞音樂會」(SK90409)



●策略七:特殊的組合

音樂是種奇怪的化學變化,十二個音符在不同的音高交織出千變萬化的旋律,再配上節奏、和聲,透過聽覺勾動人們的心靈。而演奏音樂的搭檔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化學變化,例如指揮與樂團之間的互動、二重奏之間的默契等等。

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許多人聽音樂講究「組合的正確性」,就像德奧系的指揮就要搭配德奧樂團、演出德奧曲目,或者是由義大利聲樂家來演唱威爾第或普契尼的歌劇,甚至是整個重奏團都出自同一師承。

組合相稱固然不錯,但反過來說如果是「別出心裁」的特殊組合,卻往往有令人一新耳目的意外效果,讓音樂激發新奇的火花!

法國指揮布列茲一向以冷酷、理性著稱,擅長法國或現代作品,如果遇上了巴洛克時代的韓德爾的作品,結果會如何呢?相信你有不少布列茲指揮史特拉汶斯基、馬勒的錄音,但你聽過他的「水上音樂」、「皇家煙火」嗎?你感受過平易近人的布列茲嗎?

普萊亞與魯普這兩位天才型的鋼琴家,儘管有著不同的性格,卻有頗為類似的音樂遭遇。普萊亞細膩均衡、魯普厚實深情,兩人在早期合作了幾張莫札特的雙鋼琴奏鳴曲與協奏曲,搭配絕頂巧妙,絕對不可錯過。只可惜後來魯普銷聲匿跡,而普萊亞也因為手傷沉寂一段時間,兩人的合作也因此成為絕響,只能從唱片錄音中追憶。

大提琴遇上了豎笛會有什麼化學變化呢?一種是最像人聲的絃樂器,另一種是表現力最強的木管樂器,當馬友友不跟史坦合作,而遇上了史托茲曼,一個是大提琴的新世代泰斗,另一個則是橫跨古典與現代的豎笛高手,光是想像就令人期待不已。

泰頌湯瑪斯與莎拉沃漢,象徵著古典與爵士的融合,一個美國嚴肅音樂的指揮,配上四大爵士女伶之一,合作蓋西文的作品。牛奶加上巧克力,十分順口,堪稱天作之合。


●BOX:「特殊組合」推薦片單
15布列茲&韓德爾,「水上音樂」、「皇家煙火」(SK93010)
20普萊亞&魯普,合作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SKSK93015)
23泰頌湯瑪斯&莎拉沃漢,合作蓋西文作品(SK93018)
44馬友友&史托茲曼,大提琴與豎笛的對話(SK92730)
49普萊亞&魯普,合作莫札特「雙、三鋼琴協奏曲」(SK92735)


●策略八:五十九張全買!?

全買嗎?!我想這個策略是最容易但也是「最昂貴」的一個。如果你是一個嗜片成痴的人,當然可以選這條路走,但基本上我個人也不太喜歡這個「通殺」策略,畢竟這會給人「財大氣粗」的感覺,也會讓人覺得沒品味,只懂得照單全收。更何況對一些有點年資的樂迷來說,這裡頭早有些當年已買過正價版了。

所以,我才把五十九張全買的建議擺在最後一個,為的就是那些少數胃口極大的朋友,或者是剛開始建立收藏片庫的人。沒錯!別懷疑,儘管到了MP3猖狂的年代,還是有不少品味之士才剛開始展開他的CD蒐藏之旅。





●另一個精采的重發系列「經典傳奇名盤2CD」

最後還有兩件事,只告訴耐心把這篇文章讀到最後的人,表示你們真的很喜歡聽音樂,或者說是很喜歡看我的文章(噁!)。

第一件事是這個「大師經典名作」英文全名是Masterworks Expanded Edition,Masterworks我們可以理解就是指演奏大師的傑出錄音如今重現江湖,但是Expanded的意思呢?這些大師有些早已不在人世,如何能「拓展、擴張」呢?

其實,這就是本系列的賣點之一,除了中價位、DSD音效處理之外,每張CD都附有珍貴精采、不容錯過的Bonus Track,這是當年買正價版CD的人也沒有的。

第二件事是這回Sony-BMG顯然重發上了癮,這個月推出「大師經典名作」,隨後將再推另一個系列「經典傳奇名盤2CD」(Classic Recordings),將原始LP母帶翻製並保留當年的LP封面,採雙CD低價位發行。


●相關網站:
www.legacyrecordings.com
www.masterworksexpandededition.com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01877&sid=0000001877&page=1


魔彈射手 2007-05-04 18:12:25

joseph提到現在的年輕人都在玩電腦不聽音樂。這讓我想到當年我都是邊上網或者邊打電動的時候聽音樂。電玩配樂聽久了也是蠻悶的,因此我就把音樂關了,聽自己的唱片。
玩三國志聽古典樂,其實也不錯XD

joseph 2007-05-04 11:26:03

曾在廣播聽過馬友友錄製的
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
改編由大提琴演奏,很棒!
是少數想買的馬友友唱片之ㄧ
但就是買不到!
反正SONY的再製銘盤
永遠都是那幾張...
當然~那幾張賣錢嘛~
就看那些專輯還能再吸多少金囉...

哀~現在年輕人玩線上遊戲
花在電玩及電腦的時間相對長
聽音樂時間~相對減少!
可知的未來
音樂與音響產業
在我們這一代凋零後
(包括人口減少問題)
一定會式微...

歐頭 2007-05-04 09:07:44

挖塞,喬瑟夫兄果然眼尖,一眼看出這個系列兩年前已發。

不瞞您說,這的確是先前寫的文章,一直忙到現在才有時間整理上網,尤其像這樣比較長的文章,牽涉到比較多CD封面,也許多花比較多時間編輯成部落格形式。

所以,哈哈,現在才貼出來。唉,像這種文章,我的電腦裡還一堆呢,不知何時才有時間讓它們在我的「古典啟示錄」重建光明呢?

至於,這個系列「又絕版」的問題,別擔心,只要被老闆或重發製作人看上,不久之後會再「復活」的。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