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2 17:21:51歐頭

【曲解】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生涯》作品40

《英雄生涯》中的英雄兩字,並非如同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中,意指「不懈的鬥士」,而是指「藝術的革新者」理查‧史特勞斯本人。這是一首氣度恢弘、構思龐大、極為出色的交響詩傑作。

理查‧史特勞斯從莎士比亞和尼采的作品中,找到題材完成《狄爾愉快的惡作劇》、《唐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享譽樂壇的交響詩後,他考慮以自己為主角入樂,並曾對法國小說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表示,「為何不以自己為對象寫一闕交響詩,我覺得自己和拿破崙或亞歷山大帝一樣,是值得一書的人物。」

他從1897年春天開始創作這首自傳性色彩濃厚的交響詩,這也是他以單樂章形式所寫的交響詩的最後一首,當時他已經完成七首交響詩了。關於這首新作品,他提到「對偉大且全能的英雄主義的完整與自由的想法。」希望能透過生動、戲劇張力十足、以及頗為自豪的管絃描繪語法,坦白自己生活的寫照。

1898年當他34歲時,在該年的4、5、6月的日記中,理查‧史特勞斯都提到自己正創作這首作品,但作品標題《英雄生涯》真正確定,是在1898年7月25日(也有一說是7月23日)一封給知名出版商Eugen Spitzweg的信中提到,「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目前並不受我們指揮家們的歡迎,因而很少演出,為了滿足聽眾的需要,我正在創作一首大型音詩《英雄生涯》,裡頭雖無葬禮進行曲,但仍用降E大調,並透過許多法國號聲音來表現英雄主義的形式。」

同年夏天,他辭去幕尼黑歌劇院指揮職務,轉與穆克(Karl Muck)一同擔任柏林歌劇院指揮。7月30日完成《英雄生涯》作品草稿,8月2日開始寫總譜,同年12月27日完成總譜,長達50分鐘的交響詩《英雄生涯》終於誕生。隔年,也就是1899年3月3日由作曲家本人在法蘭克福指揮首演。

《英雄生涯》問世之後,受到學院派持續的爭論,譬如「曲中的英雄是不是他本人?」、「第二段英雄的敵人指的是軍隊嗎?」因此這首曲子可以說是他管絃作品中,受到世人誤解最多的一首,同時也是理查‧史特勞斯靠過人的意志,將標題音樂以及管絃語法操弄到最狂想、最寫實的地步。

整個管絃樂團的編制陣容龐大,包括低音豎笛、低音巴松管、八支法國號、五支小號、三支長號、次中音號以及低音土巴號,打擊樂器和弦樂器部分至少要由64人來演奏。樂曲結構採自由擴大的奏鳴曲形式,由六個部分所構成但各部分並不像交響曲的樂章那樣清楚區分。

一、英雄(The Hero)--第一主題部

描繪英雄的本質,包括他的自豪、情感、頑強、敏感、想像力。曲子沒有序奏,在「輕快地」指示下,法國號、中提琴、以及大提琴以降E大調奏出莊嚴的英雄主題。此一主題相當長,帶出英雄必須具備的各種要素,而第七小節裡,低半音的音符或許表示英雄的弱點。

隨後英雄個性的不同面向,隨著不同動機逐一呈現,包括:力量、憐憫、英勇、熱誠、溫柔、高尚等等,整個英雄主題橫跨三個八度,真實地展現英雄堅強卻並非蠻橫傲慢的個性。之後音樂重複六次新語法的陳述,每回就像一次險峻大膽的挑戰,音樂漸強堆砌出高潮,最終是輝煌的再現。


二、英雄的敵人(The Hero’s Adversaries)—轉調:詼諧曲

這裡的敵人指的是樂評人、前輩與同輩,透過木管、土巴號以及弱音長號等樂器,並以賣弄學問的學院派手法創作技法,來表現出那個年代挑剔、吹毛求疵、輕蔑的、嘲笑的音樂評論家嘴臉。

樂譜上標明要雙簧管發出「不屑」的氣聲,鈸要敲出「不滿的嘶聲」,這些叨絮與刺耳的聲音讓英雄感到不安沮喪,英雄主題轉為大提琴和低音聲部以小調奏出,出現新的悲哀旋律,暗示著悲觀的狀態,不久後,英雄主題加入其它動機,使他擊退指責與嘲笑、不再氣餒,銅管齊鳴準備展開報復攻擊,貫徹自己的行動力。


三、英雄的伴侶(The Hero’s Companion)--第二主題部:徐緩樂章

理查‧史特勞斯曾在1900年對羅曼羅蘭自述這段音樂,「我要描寫的是我的妻子,她是個女人味十足、很複雜的人,有點乖戾,有點賣弄風情,一人千面、瞬息即變。開始時,英雄追隨她,進入她剛剛唱過的調性,但她總是遠遠地飛去。於是英雄最後說:『我不動了,就停留在這裡。』他停留在自己的思想中,停留在自己的調性中,伴侶才回到英雄身邊。」

獨奏的小提琴優美地奏出代表伴侶的主題,這愛意雖然短暫地遭到高傲的英雄拒絕,但之後英雄主題開始變形,形成浪漫柔情的二重奏。之後再加入雙簧管的新旋律,以及豎琴的滑奏、木管樂器的顫音、法國號配上弦樂群,堪稱史特勞斯作品中描繪愛情場景最精采的一段。

到尾部時,傳來敵人的指責與嘲笑,彷彿要阻礙兩人的愛情。三把遠離舞台的小號聲,象徵著戰爭的呼喚,要英雄前往戰鬥。起初英雄還不願參戰,想依偎在愛人旁邊,等到小號聲再度響起,他才轉身投入戰鬥中,音樂也進入英雄的戰鬥段落。


四、英雄的戰鬥(The Hero’s Deeds of War)--發展部

管絃樂刻意發出粗糙、喧鬧的聲音來描繪戰爭,如此創新的手法在當時引起極大震撼,人們一度批評這是「音樂的混亂」。然而在這戰爭氣息瀰漫中,可以聽到英雄的伴侶主題,給予英雄鼓舞與激勵。

當戰鬥到達激烈頂點時,銅管齊鳴代表英雄給予敵人最後的一擊,帶來決定性的勝利,而這場勝利也讓他感受到愛人的鼓舞。愛的主題因而大聲讚揚英雄的勝利,作曲家同時帶來新的主題,一個榮耀的、向上奔騰的旋律,之後引用史特勞斯早期的「唐璜」引句,當成功之聲遠去,我們聽到英雄敵人的迴音脆弱不堪、零星片段,而且很快的被英雄的勝利迅速了結。


五、英雄的和平努力(The Hero’s Work of Peace)--發展與再現

此時音樂平靜,由低音管與英國號透過對位,表示英雄為和平努力的原動力,理查‧史特勞斯在此處,將他先前九首創作:《唐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唐吉柯德》、《死與淨化》、《狄爾愉快的惡作劇》、《貢特拉姆》、《馬克白》,以及歌曲《解脫》、《黃昏之夢》中的31個段落主題,天衣無縫地編織起來。因此有著明顯的證據,這首《英雄生涯》的英雄就是作曲家本人


六英雄的隱退(The Hero’s Escapefrom the World)--尾奏

含蓄地表達對無知敵人的蔑視,甚至不屑英雄的理智的輝煌業績,英雄的精神勝利只會為他招來嫉妒和嘲笑。

英國管吹奏田園風的主題,音樂回到降E大調,弦樂群在八支法國號支撐下,奏出英雄華美的旋律,戰鬥得勝的英雄似乎在尋找自然的慰藉,表面上雖浮現堅強意志的音型,但不久後英雄逐漸冷靜下來,轉由沉思冥想的氣氛。
引用理查‧史特勞斯自己的歌曲「憧憬的夢」裡頭,「我要慢慢離去,並不急躁」的旋律,同時引用「唐吉軻德」中最後的變奏,在音樂聲中英雄光榮的隱退。

慢速的弦樂群象徵英雄已完全融入安詳的田園生活,回憶往日的奮鬥與甜蜜的伴侶。小號一邊上升一邊增加力度,奏出英雄主題的擴大形,不久後便失去力度,在寧靜中結束樂曲。


NSO 2012-03-15 16:16:41

4/15(日)7:30PM 國家音樂廳 National Concert Hall, Taipei
NSO名家系列 《金色狂想》
Masters & NSO Rapsodie d’or

拉威爾根據童謠和童話創作的《鵝媽媽組曲》,洋溢童趣的自由想像力,五首小曲藏著五段童話,活靈活現的玩偶、森林中迷路的拇指仙童、美女與野獸間純真的愛情,都栩栩如生地在眼前隨樂音重現。理查•史特勞斯之父法蘭茲‧史特勞斯(Franz Strauss, 1822-1905)原就以樂團首席法國號手之名馳騁於世,受父親影響,理查對法國號也情有獨鍾。他的兩首法國號協奏曲創作時間相距60年,法國號豐富且多變化的音色及技巧,在他的第二號創作中更臻圓熟,愉悅、抒情的特質,更直追莫札特。在國際樂壇聲譽日隆的指揮家札奈堤,將以其雕塑樂團音色的指揮技法,帶領NSO演出這場燦爛愉悅的音樂會。法國號由多次拿下大獎的前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巴伯羅柯擔綱,是NSO邀約多年的「黃金號角」。

演出者:指揮/馬希莫‧札奈堤(Massimo Zanetti, conductor)
法國號/拉德克‧巴伯羅柯(Radek Baborak, French horn)
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曲 目:拉威爾:《鵝媽媽組曲》
理查‧史特勞斯: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
拉威爾:《西班牙狂想曲》
雷史畢基:《羅馬節慶》
RAVEL: Ma Mére l'Oye
R. STRAUSS: Horn Concerto No.2, TrV 283, E-flat major
RAVEL: Rapsodie Espagnole
RESPIGHI: Feste Romane

票價: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