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1 15:05:35歐頭
挪威大提琴家莫克 放感情炒熱冷衙門
這張唱片錄音於1986年,我第一次聽到則是1996年,這回則是在將近2006年時再度接觸,並為它寫評論!
1996年的第一次接觸,我驚艷的是挪威大提琴家莫克(Truls Mork)淩厲的詮釋能量,以及Simax唱片公司發燒的錄音。2006年的第二次接觸,我卻更能深入片中收錄的,四位二十世紀當代作曲家的音樂神髓中。所以說,本片在演奏、錄音、選曲上全面勝出,以我的標準而論,歷二十年而不墜!
莫克1961年生於挪威的伯根市(Bergen),幼時由父親啟蒙,曾與Helmerson、席夫(H. Schiff)、N. Schakowakaya等人學過琴,1982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的斯堪地那維亞人,1983年畢業於瑞典廣播音樂學院,同年獲得佛羅倫斯的卡薩多大提琴比賽大獎。
他自1984年起巡迴世界各地,足跡遍及全歐、舊蘇聯各國、美洲與遠東,被譽為是挪威當今最佳大提琴家!早期在Simax這樣北歐小廠錄音,成名後曾跳槽到Virgin唱片當王牌,名字也從原本的Truls Otterbech Mork拿掉middle name,而成為精簡有力的Truls Mork。其實,眼尖的你從這張唱片封面也可看出端倪,相同的唱片封套照片、相同編號,但2006年聽的本片,大提琴家的名字就是採用簡化版。
錄音地點是奧斯陸的Ris教堂,共鳴良好、殘響通透的條件,固然是構成本片錄音發燒的主因。另外,Simax的錄音師Arne Akselberg採用B&K的麥克風、Sony PCM 701/SL 2000 Beta的數位錄音系統,也是關鍵所在。因此,聆賞時儘管縱情地鈕大音量,讓莫克那把1723年製造於威尼斯的Domenico Montagnana珍貴名琴,能好好地呈現正確的音像比例。
不過,別說我沒提醒你,這並不是一張老少咸宜、譁眾取寵的唱片,從專輯「Solo Cello」就知道,從頭到尾都是莫克一把大提琴,無伴奏地唱著獨角戲。莫克喜歡挑戰當代的艱難曲目,把冷衙門炒熱。就像本片,他搬出十八般武藝,用盡吃奶的技術地放下深厚感情,讓我在時隔20年後的今年,感受到四位當代作曲家的文化質感與用心。
第一軌收錄同胞挪威作曲家諾德漢(Arne Nordhiem,1931-)的《Clamavi》,時達十一分鐘多的單樂章長曲。莫克有條不紊地展現技法,自然地牽動曲趣。第二、三、四軌收錄,美國作曲家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莫克奏來宛若一個人的獨白低吟,十足充滿啟示錄味道,琴音理智說服力強!
第五軌收錄瑞典作曲家里荷姆(Ingvar Lidholm,1921-)的《Fantasia sopra laudi》,開始的那段撥奏,莫克充滿留白的詮釋手法,頗有中國古琴的悠閒風味,顛覆西方傳統對大提琴的表現手法。第六、七、八軌則收錄匈牙利作曲家柯大宜(Zoltann Kodaly,1882-1967),那首知名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儘管匈牙利大提琴前輩史塔克的詮釋早有口碑,且有同胞血緣的優勢,但莫克當年卻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魄,為我們留下精采紀錄,無論動態對比、音樂表情、情緒豐沛度都相當傑出。
CD圖說:挪威大提琴家莫克演奏,四位當代作曲家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Simax PSC 1023,巨禮)
1996年的第一次接觸,我驚艷的是挪威大提琴家莫克(Truls Mork)淩厲的詮釋能量,以及Simax唱片公司發燒的錄音。2006年的第二次接觸,我卻更能深入片中收錄的,四位二十世紀當代作曲家的音樂神髓中。所以說,本片在演奏、錄音、選曲上全面勝出,以我的標準而論,歷二十年而不墜!
莫克1961年生於挪威的伯根市(Bergen),幼時由父親啟蒙,曾與Helmerson、席夫(H. Schiff)、N. Schakowakaya等人學過琴,1982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的斯堪地那維亞人,1983年畢業於瑞典廣播音樂學院,同年獲得佛羅倫斯的卡薩多大提琴比賽大獎。
他自1984年起巡迴世界各地,足跡遍及全歐、舊蘇聯各國、美洲與遠東,被譽為是挪威當今最佳大提琴家!早期在Simax這樣北歐小廠錄音,成名後曾跳槽到Virgin唱片當王牌,名字也從原本的Truls Otterbech Mork拿掉middle name,而成為精簡有力的Truls Mork。其實,眼尖的你從這張唱片封面也可看出端倪,相同的唱片封套照片、相同編號,但2006年聽的本片,大提琴家的名字就是採用簡化版。
錄音地點是奧斯陸的Ris教堂,共鳴良好、殘響通透的條件,固然是構成本片錄音發燒的主因。另外,Simax的錄音師Arne Akselberg採用B&K的麥克風、Sony PCM 701/SL 2000 Beta的數位錄音系統,也是關鍵所在。因此,聆賞時儘管縱情地鈕大音量,讓莫克那把1723年製造於威尼斯的Domenico Montagnana珍貴名琴,能好好地呈現正確的音像比例。
不過,別說我沒提醒你,這並不是一張老少咸宜、譁眾取寵的唱片,從專輯「Solo Cello」就知道,從頭到尾都是莫克一把大提琴,無伴奏地唱著獨角戲。莫克喜歡挑戰當代的艱難曲目,把冷衙門炒熱。就像本片,他搬出十八般武藝,用盡吃奶的技術地放下深厚感情,讓我在時隔20年後的今年,感受到四位當代作曲家的文化質感與用心。
第一軌收錄同胞挪威作曲家諾德漢(Arne Nordhiem,1931-)的《Clamavi》,時達十一分鐘多的單樂章長曲。莫克有條不紊地展現技法,自然地牽動曲趣。第二、三、四軌收錄,美國作曲家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莫克奏來宛若一個人的獨白低吟,十足充滿啟示錄味道,琴音理智說服力強!
第五軌收錄瑞典作曲家里荷姆(Ingvar Lidholm,1921-)的《Fantasia sopra laudi》,開始的那段撥奏,莫克充滿留白的詮釋手法,頗有中國古琴的悠閒風味,顛覆西方傳統對大提琴的表現手法。第六、七、八軌則收錄匈牙利作曲家柯大宜(Zoltann Kodaly,1882-1967),那首知名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儘管匈牙利大提琴前輩史塔克的詮釋早有口碑,且有同胞血緣的優勢,但莫克當年卻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魄,為我們留下精采紀錄,無論動態對比、音樂表情、情緒豐沛度都相當傑出。
CD圖說:挪威大提琴家莫克演奏,四位當代作曲家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Simax PSC 1023,巨禮)
上一篇:百聽不膩 緬懷大提琴才女杜普蕾
下一篇:耳朵中樂透!給你十億元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