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8 09:39:23歐頭
【新片報到】提琴才子克雷曼新詮舒伯特《G大調弦弦四重奏》
1947年生於拉脫維亞(Latvia)的小提琴家基頓‧克雷曼(Gidon Kremer)曾說,「視野開闊」是他的座右銘!因此他不僅演出古典曲目,更對當代音樂愛不釋手。
這首《G大調弦樂四重奏》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寫於他29歲時,風格與貝多芬同時期《降B大調作品130》相似,但直到1850年才由Hellmesberger四重奏團首演,當時馬勒正管絃改編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
本輯收錄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是「舊曲新詮」版,由1953年生於聖彼德堡的俄國作曲家Victor Kissine管絃改編,音樂織度從單獨的弦樂四重奏,拓展到整個管絃樂團,頗有大協奏concerto grosso形式風味。在基頓‧克雷曼指揮下,音樂充滿能量、深刻的、思慮的詮釋,遠超過我們對舒伯特音樂的理解。基頓還自己撰寫樂曲解說,內頁同時收錄他與編曲者Victor Kissine的信件往來。
演奏的波羅的海室內合奏團(The Kremerata Baltica)於2003年7月灌錄此輯,該團由基頓‧克雷曼於1977年成立,由三十位來自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年輕音樂家組成。2002該團在Nonesuch的專輯「After Mozart」,獲得葛萊美獎「最佳小型室內樂演奏獎」。
●Eye Catch:基頓‧克雷曼率團詮釋全新改編的作品,遠超過我們過去對舒伯特音樂的理解!
CD圖說:小提琴才子基頓‧克雷曼&波羅的海室內合奏團(ECM 1883,紅色音樂)
這首《G大調弦樂四重奏》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寫於他29歲時,風格與貝多芬同時期《降B大調作品130》相似,但直到1850年才由Hellmesberger四重奏團首演,當時馬勒正管絃改編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
本輯收錄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是「舊曲新詮」版,由1953年生於聖彼德堡的俄國作曲家Victor Kissine管絃改編,音樂織度從單獨的弦樂四重奏,拓展到整個管絃樂團,頗有大協奏concerto grosso形式風味。在基頓‧克雷曼指揮下,音樂充滿能量、深刻的、思慮的詮釋,遠超過我們對舒伯特音樂的理解。基頓還自己撰寫樂曲解說,內頁同時收錄他與編曲者Victor Kissine的信件往來。
演奏的波羅的海室內合奏團(The Kremerata Baltica)於2003年7月灌錄此輯,該團由基頓‧克雷曼於1977年成立,由三十位來自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年輕音樂家組成。2002該團在Nonesuch的專輯「After Mozart」,獲得葛萊美獎「最佳小型室內樂演奏獎」。
●Eye Catch:基頓‧克雷曼率團詮釋全新改編的作品,遠超過我們過去對舒伯特音樂的理解!
CD圖說:小提琴才子基頓‧克雷曼&波羅的海室內合奏團(ECM 1883,紅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