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2 16:06:51夏川

(電影) 索瑪花開的季節

努力綻放,活出自我生命的色彩
~索瑪花花語~
 
 
對於痲瘋病 , 我真的沒概念 ,
只記得從壹周刊有看過報導樂生療養院的片段消息 ,
知道得那種病的人的臉型與手腳  , 都會變形的可怕 ,
並介紹一位很有愛心的痲瘋病老太太 , 沒有結婚 , 
一生都住在療養院內 , 卻陸陸續續幫忙撫養了好幾十個孤兒 ,
現在那些孩子都長大了, 很孝順這位不是親媽的她 ,
有陣子樂生因捷運的事件要被廢掉還是遷移 , 引發很多抗爭和聲援 ,
這是我對痲瘋病很表層的接觸 , 
當我意外看見這部片子, 才會興起想租的念頭 ~
 
 
 
這位在四川省越西縣的涼山大營盤村(彝族) ,
住著被世人遺忘的痲瘋病患和健康的青年、小孩 ,
他們沒身分證 , 到處被歧視 ,曾有個小孩的妹妹砍柴不慎摔落山谷死去 ,
父親為了籌措喪禮的錢而進城去打工 , 但因不識字被欺負 , 
後來誤入歧途去坐牢 , 一家人更加辛苦 , 
其他年輕人進城後也是同樣的命運 , 因為沒有文化而與社會格格不入 ,
又紛紛返回家鄉生活 , 他們 , 幾乎祖祖輩輩一輩子走不出大涼山 , 
更別說唸書了 , 當年政府為了樣板化 , 隨意蓋了間小學給大盤村 ,
但招募不道教師 , 工資太低廉加上又是有痲瘋病患的偏遠山區 ,
後來終於來了一位代課老師 , 還是個種蘋果的 , 在那敎了18年 , 
但兩間破舊的小房間 , 幾了好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學生們 ,
且唸到四年級後大家都回去種田了,從來沒有一個畢業生過~
因著台灣一名女記者的發現 ,
努力了好幾年 , 終於幫他們與大陸教育局爭取到蓋正式的小學 ,
從此痲瘋村裡也有小學 , 第一屆畢業生因此誕生 ,
可以順利畢業到對岸與漢族人一起上中學 ,
只是看見他們上學 , 竟然要涉水 , 一群人手環著彼此的肩膀渡河 ,
才不會被水沖走的方式 , 感到不可思議與心疼 ,
他們物質獲得的不多 , 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也很難得 ,
所以那些孩子們非常的珍惜 , 也知道念書才是脫離貧窮的方法 ,
讓他們有跟別人享受同樣的權利 , 未來也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 
看見片中洪蘭分享她看見當地孩子竟然會主動洗臉這個動作時 ,
高興的閃著發亮的眼睛說 , 這就是教化 , 教育發揮暸作用 ,
因為當地孩子是不洗臉的 , 也完全沒有衛生概念 ,
看到這幕我很感動 , 身為老師 , 知道那些孩子細鎖的小動作 , 
或者說出什麼話 , 就會知道他們真的懂了 ,敎會了的那種快樂與安慰啦~
 
 
 
 
我想 , 很多東西 ,不管是教育 , 是理想 , 是愛  , 還是什麼的 ,
都得先有個小小的種子 , 就像有人寫出關於痲瘋病患的事 ,
我這讀者才會看到 , 也引發了我後來想看這部片 , 因而對痲瘋病患更加認識 ,
那些小孩也是 ,十幾個孩子出去了 ,種子四散 , 以後會長出什麼 , 很難說 ,
甚至會想到 .......哪天因緣聚會 , 孩子變成高官 , 意外處理到台灣議題時 ,
或許對台灣會有善親切許多呢? 我想太多了 ,呵~
總之 ,  善的意念與種子 , 以及向張女士那樣有勇氣和魄力的人 ,
才是推動世界慢慢改變的方法 , 換作任何族群. 或者弱勢團體 .邊緣化的人們 ,
都需要這樣的革命與行動力~
 
 
不過我很好奇, 真的每個孩子都愛唸書嗎?


電影大意
 
中國大陸四川省偏遠山區一個部落族群 ─ 彝族,
這個村落因為痲瘋病而被稱為「麻風村」,
甚至被當地政府隔絕於山區角落,
住在這裡的病患全被孤立隔絕在社會之外,沒有人敢靠近。
新進導演吳兆鈞以紀錄片的手法拍攝此片,
記錄了當地學童的原貌、不同階段的求學過程、村民艱辛貧困的生活點滴。
然而在這樣刻苦的環境中,
16位該區唯一的一所學校 ─ 大營盤小學的首屆畢業生正式誕生。
讓原本沒有希望的村民開啟了一條希望的道路,一條可以驕傲行走的大道。
而該族的族花『索瑪花』,每到畢業時節,它總是強韌而美麗的綻放,
也象徵了這些學童所追求的生活 ─ 【努力綻放,活出自我生命的色彩】,
導演因此以此族花訂為片名,希望藉由此片,
能讓社會正視「麻風村」這個議題,也使大眾開始關心這個「被遺忘的角落」。


痲瘋病...摘自網路~

痲瘋病又名癩病,是一種侵犯皮膚及週邊神經之疾病,由痲瘋桿菌所引起,1873年由挪威韓生( Dr‧Hansen ) 醫師發現。人類是最主要之傳染源,而上呼吸道是主要入侵之途徑,其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年,最長可達四十年之久,百分之九十的人有自然免疫力。痲瘋病的主要症狀為所侵犯神經支配區皮膚之感覺消失、神經踵大、皮膚有特別形狀之病灶。


此疾於太古時代即流行,聖經曾多次提及,中國黃帝內經曾有記載稱之為「瘋」。


  公元1736元年(清康熙元年),臺灣首次發現痲瘋病患,之後隨著人口之增加,病患數目亦隨之上昇。1901年 Maxwell 博士於台南設立門診部開始診治痲瘋病。1927年 Taylor 博士於台北設痲瘋病門診,並於1930年於新莊鎮(現迴龍社區)設立痲瘋病療養所,戰後改名為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

 
樂生療養院
四十多年前,一位佛教居士將樂生療養院比擬為「人間地獄現相圖」;
四十多年後,證嚴法師讚歎此地是「超越人間天堂的地方」。

行政院衛生署

 

生療養院,民間俗稱樂生院,是臺灣一座公立醫院

行政院衛生署署立醫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座漢生病患隔離機構遺跡之一。

樂生療養院有新舊兩院區。舊院區又稱為樂生療養院療養院區

位於台北捷運橘線迴龍站附近,省道台1線旁,門牌為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794號,

但實地範圍橫跨台北縣新莊市丹鳳里及桃園縣龜山鄉迴龍村

新院區位於舊院區旁,行政區隸屬桃園縣龜山鄉。

新院區原名為迴龍醫院,現改為樂生療養院迴龍院區

主建築為兩棟地上八層地下一層的大樓,其中一棟作為舊院區民眾使用。

樂生與捷運共構的方案,不是沒有人提出:


 

五個方案的比較
http://nooorman.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11.html
樂生危機(3):眼見為憑,周日相挺
http://swalk.blogspot.com/2007/03/3.html

以前,當一位病人被送到這裡以後,他的一生也就這麼被註定了。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

社會上歧視和排斥這種病的心理,加上強制收容政策,又沒有特效藥可治的情況下,

使病人自暴自棄,逆來順受。只能默默的躲在黑暗的一角,

無語問蒼天,就像墜落深淵一樣,難以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