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雪林《我們的秋天.未完成的畫》賞析
我們的秋天
作者:蘇雪林
http://www.millionbook.net/xd/s/shuxuelin/wj1/006.htm
二、未完成的畫
自從暑假以來,彷彿得了什麼懶病,竟沒法振作自己的精神。譬如功課比從前減了三分之一,以為可以靜靜兒的用點功了,但事實卻又不然,每天在家裡收拾收拾,或者踏踏縫紉機器,一天便混過了。睡在床上的時候,立志明天要完成什麼稿件,或者讀一種書,想得天花亂墜似的,幾乎逼退了睡魔,但清早起床時,又什麼都煙消雲散了。康屢次在我那張「夕陽雙塔」畫稿前徘徊,說間架很好,不將它畫完,似乎可惜。昨晚我在園裡,看見樹後的夕陽,畫興忽然勃發,趕緊到屋裡找畫具。啊,不行了,畫布蒙了兩個多月的塵,已變成灰黃色。畫板呢,塗滿了狼藉的顏色。筆呢,縱橫拋了一地,鋒頭給油膏凝住,一枝枝硬如鐵鑄,再也屈不過來。
今天不能畫了,明天定要畫一張。連夜來收拾畫具:筆都浸在石油裡,刮清了畫板,拍去了畫布的塵埃,表示我明天作畫的決心。
早起到學校授完了功課,午膳後到街上替康買了些做襯衫的布料,歸家時早有些懶洋洋地了。傍晚時到涼台的西邊,將畫具放好,極目一望,一輪金色的太陽,正在晚霞中徐徐下降,但它的光輝,還像一座洪爐,噴出熊熊烈焰,將鴨卵青的天,鍛成深紅。幾疊褐色的厚雲,似爐邊堆積的銅片,一時尚未銷熔,然而雲的邊緣,已被火燃著,透明如水銀的融液了。我拿起筆來想畫,啊,雲兒的變化真速,天上沒有一絲風——樹葉兒一點不動,連最愛發抖的白楊,也靜止了,可知天上確沒有一絲風——然而它們卻像被風捲氈著,推移著似的,形狀瞬息百變,才氳氤蓊鬱地從地平線裊裊上升,似乎是海上湧起的幾朵奇峰,一會兒又平鋪開來,又似幾座縹緲的仙島。島畔還有金色的船,張帆在光海裡行駛。轉眼間,仙島也不見了,卻化成滿天燦爛的魚鱗。倔強的雲兒啊,哪怕你會變化,到底經不了烈焰的熱度,你也銷熔了!夕陽愈向下墜了,愈加鮮紅了。變成半輪,變成一片,終於突然地沉沒了。當將沉未沉之前,淺青色的霧,四面合來,近處的樹,遠處的平蕪,模糊融成一片深綠,被胭脂似的斜陽一蒸,碧中泛金,青中暈紫,蒼茫眩麗,不可描擬,真真不可描擬。我平生有愛紫之癖,不過不愛深紫,愛淺紫。不愛本色的紫,而愛青蒼中薄抹的一層紫。然而最可愛的紫,莫如映在夕陽中的初秋,而且這秋的奇光變幻得太快,更教人戀戀有「有餘不盡」之致。荷葉上飲了虹光行將傾瀉的水珠,枕首綠葉之間暗暗啜泣的垂謝的玫瑰,紅葡萄酒中隱約復現的青春之夢,珊瑚枕上臨死美人唇邊的微笑,拿來比這時的光景,都不像,都太著痕跡。
我拿著筆,望著遠處出神,一直到黃昏,畫布上沒有著得一筆!
蘇雪林《我們的秋天.未完成的畫》賞析
本文的旨要:
全文藉寫「這秋的奇光變幻得太快」,卻「更教人戀戀有『有餘不盡』之致」,從而展示作者人生意境的看法。——本文表面著重描寫「夕陽雙塔」景色之美,實質文章背後所托寄的人生意境,更值得讀者玩味的。
一、人生是「瞬息百變」的,「懶」則一事無成。
二、人生要有「立志」的「決心」,才能作事。
三、美在瞬間的感性直覺的意義——當追求人生的精神價值。
四、人生是美在自然,不在物質生活。
五、人生是美在當下。
本文的章法結構的特色:
本文結構段的章法特色:
本文分四段,從文章的章法結構來看,可有以下特色。首段寫出由於作者暑假以來的懶,致使未能完成「夕陽雙塔」畫稿,從而帶出文章寫作的因由。這是全文的「起」。次段表明繪畫的決心;並在文章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屬全文的「承」。第三段是全文重心,主要描寫眼前所見的夕陽美景,亦即「夕陽雙塔」的特色所在。這段所塑造的意象和意象疊景(意象結構),以及段末所作出的比擬,綜合起來,更給人有「有餘不盡」的意境效果。這亦是全文的「轉」。末段寫出短短四句,既遙應了首段畫稿未成事;又近承第三段「真真不可描擬」的「變化真速」的夕陽美景。這正是全文的「合」。
本文佈局技巧的特色:
文章開首採用了迂迴曲折的寫法,對全文的旨要並未清楚說明。直到第三段的末處,才說出面對這秋天美景,「教人有『有餘不盡』」的感受。這亦正是本文寫作的因由,只是作者善於將寫作旨要蘊藏在文章背後,讓人感受「有餘不盡」的特色。這是一篇巧用畫龍點睛的手法,營造意境無盡的文章。
另外,在意象、意境的營造上,本文是頗極用心的。在第三段裡,意象是極力營造的;而且透過「這秋的奇光變幻得太快」的景色描述,體味出「瞬息百變」的自然現象,這亦即是作者說的「教人有『有餘不盡』」的自身體驗的感受。從意象結構的安排,可看出有四組的意象疊景:
一、首先,作者把夕陽和天上的雲霞,由「一輪金色」的太陽和「徐徐下降」的晚霞,用比喻的形象化手法,說是「洪爐、烈焰、爐邊的銅片」,瞬間就被火燃銷熔著像是「水銀融液」一般了。
二、接著,作者又把夕陽和天上的雲霞的自然現象,「瞬息百變」幻化成「奇峰、仙島、島畔金色的船、魚鱗」等不同的形象。
三、跟著,作者說太陽瞬間由「一輪、變成半輪、變成一片、終於突然地沈沒了」,色澤也由「愈加鮮紅」的「斜陽」和「淺青色的霧、綠樹平蕪」融合「一蒸」成了「碧中泛金、青中暈紫」的。
四、以上三組意象都是描述「瞬息百變」的自然景象,到了這段末處,作者用了四個常人以為絕色美景:「荷葉水珠、啜泣玫瑰、酒中的青春幻夢、美人微笑」來進行比擬,這些都比不上作者眼前「夕陽雙塔」的美在自然的不著痕跡。
作者用讚嘆的口吻描述出原擬繪畫的「夕陽雙塔」的自然美,最終卻沒有畫上。過後,即以文字寫成這篇作品。在文中,作者截取「夕陽雙塔」畫稿創作前的生活剪影,展示出當時的親身體驗和當刻的領悟感受;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有餘不盡」的感受。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極力營造這些意象疊景,用意就在表述作者心中所訴說的美的意境。
本文組織結構的特色:
文中既有用了呼應的手法:「我拿著筆,望著遠處出神」近應第三段的美景,「一直到黃昏,畫布上沒有著得一筆」遙應首段說的整個暑假也未畫完的「夕陽雙塔」畫稿。
全文也是環繞著未完成繪畫的「夕陽雙塔」畫稿的過程上,而且還注重在繪畫創作前這個感受體驗。全文各段都是說出作者這樣的繪畫心意。這在文章結構上,是展現出主題結構的寫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