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2 20:47:27人生
意象、意境示例‧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意象、意境示例〉: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甲、意象:
(一)意象語的運用:
「青海」、「玉門關」實詞,意指西北邊地;「長雲」「雪山」「孤城」泛稱邊塞一帶景象;以上各意象語合指邊軍所駐守的西北邊地。
「黃沙」借代戰場,「金甲」借代戰士所穿盔甲;這裡意象語合指守軍邊塞戰事。
「樓蘭」借代外患,這意象語指入侵外族。
(二)意象結構:
全詩的意象語都朝著駐守邊軍抗拒外患入侵戰事而寫的。
乙、意境:
(一)所營造的意境氣氛:
「青海長雲暗雪山」:勾勒出邊地昏暗的氣氛。
「孤城遙望玉門關」:點出守軍駐邊的孤獨感。
「黃沙百戰穿金甲」:描述戰爭撕殺殘酷的景象。
「不破樓蘭誓不還」:寫出誓死抗敵的戰意。
(二)移情作用的美學意境的表現:
這首詩是作者寫守邊戰士的情事。全詩處處可見出美學上的移情作用的效果,這可以說是作者匠心營造的意境氣氛的表現特色。
首句原是寫著在青海一帶飄浮著長長的雲層,看見起來像把雪山也遮暗了的;而守軍就是長時期不分日夜地鎮邊的,即使是漫天昏暗的環境也要牢牢地鎮守著的。「青海、長雲、雪山」本是自然景象,環境的昏暗是人的觀感,漫長的鎮邊戰事是會讓人有著漫天昏暗的感受的。這裡著一「暗」字將「青海、長雲、雪山」巧妙地串連起來,可以看出作者心中已瀰漫著守軍終日鎮邊的昏暗日子的氣氛,並透過這句子展現出來了。
次句原是寫著玉門關外的一座城壘與玉門關遙遙相望對著,而遠戍在這關外城壘的前哨部隊,周邊本就是寂寂的空無一人也要堅守看護著的。「城」與「玉門關」的對望正是空間上的本來現象,當戍守在這裡的戰士有孤獨絕緣的感受亦正是人的觀感。這裡著了「孤」字和「遙望」一詞將「城、玉門關」巧妙地串連起來,尤其是這裡著一「遙」字來形容相對望著的「城、玉門關」,戍邊離家的遙遠和這「孤城」裡守軍的遙遠孤獨的空間距離感便更形易見了。寫到這裡,作者心中對守軍戍邊的遙遠孤獨的感覺便呈現出來了。
三句原是寫著邊軍屢次戰事,軍士「穿」「金甲」戰衣和戰死沙場也是本來常有的事。這裡著了「百戰」一詞和一「穿」字將「黃沙、金甲」巧妙地串連起來,尤其是這「穿」字除了突顯出「穿」「金甲」戰衣的戰士形象,並配搭「百戰」一詞使人可以聯想出戰士們在纍年纍月的戰爭中也會把「金甲」戰衣磨穿破掉了,而戰爭的撕殺也會使人聯想到即使是「穿」「金甲」戰衣的戰士也會被敵人武器所刺穿殺死掉的。透過這句子的摹描,作者心中無情殘酷的撕殺戰爭的景象便活現字面上了。
末句原是寫著守軍是要堅拒外敵入侵,戰士是要待到完全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才會解甲歸田回家的。這裡用了歷史上頑強擾邊而又最終被滅的外患民族「樓蘭」來借代這時入侵的外敵,又著了「破、誓、還」字眼展示抗敵決心的意志,並配搭著兩個「不」字構成這句的變否定句式表現出中文獨有的絕對肯定語氣來肯定誓死抗敵的戰意。作者心中軍人守邊衛國的忠勇悲壯的形象,便透過這句而躍現眼前了。
(三)全詩塑造的意境:
全詩先勾勒出邊地昏暗的氣氛,接著點出守軍駐邊的孤獨感,再描述戰爭撕殺殘酷的景象;寫到這裡,駐軍守邊的孤苦景象便拉到最悲淒的境地了。然後,在最後才寫出誓死抗敵的戰意。末句這樣的寫法和前面幾句所寫的孤苦景象相配搭起來,便更能加倍地把詩意悲壯豪情的一面突顯出來的了。從這裡正好見出王昌齡善於營造邊塞詩悲壯意境的氣氛的。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甲、意象:
(一)意象語的運用:
「青海」、「玉門關」實詞,意指西北邊地;「長雲」「雪山」「孤城」泛稱邊塞一帶景象;以上各意象語合指邊軍所駐守的西北邊地。
「黃沙」借代戰場,「金甲」借代戰士所穿盔甲;這裡意象語合指守軍邊塞戰事。
「樓蘭」借代外患,這意象語指入侵外族。
(二)意象結構:
全詩的意象語都朝著駐守邊軍抗拒外患入侵戰事而寫的。
乙、意境:
(一)所營造的意境氣氛:
「青海長雲暗雪山」:勾勒出邊地昏暗的氣氛。
「孤城遙望玉門關」:點出守軍駐邊的孤獨感。
「黃沙百戰穿金甲」:描述戰爭撕殺殘酷的景象。
「不破樓蘭誓不還」:寫出誓死抗敵的戰意。
(二)移情作用的美學意境的表現:
這首詩是作者寫守邊戰士的情事。全詩處處可見出美學上的移情作用的效果,這可以說是作者匠心營造的意境氣氛的表現特色。
首句原是寫著在青海一帶飄浮著長長的雲層,看見起來像把雪山也遮暗了的;而守軍就是長時期不分日夜地鎮邊的,即使是漫天昏暗的環境也要牢牢地鎮守著的。「青海、長雲、雪山」本是自然景象,環境的昏暗是人的觀感,漫長的鎮邊戰事是會讓人有著漫天昏暗的感受的。這裡著一「暗」字將「青海、長雲、雪山」巧妙地串連起來,可以看出作者心中已瀰漫著守軍終日鎮邊的昏暗日子的氣氛,並透過這句子展現出來了。
次句原是寫著玉門關外的一座城壘與玉門關遙遙相望對著,而遠戍在這關外城壘的前哨部隊,周邊本就是寂寂的空無一人也要堅守看護著的。「城」與「玉門關」的對望正是空間上的本來現象,當戍守在這裡的戰士有孤獨絕緣的感受亦正是人的觀感。這裡著了「孤」字和「遙望」一詞將「城、玉門關」巧妙地串連起來,尤其是這裡著一「遙」字來形容相對望著的「城、玉門關」,戍邊離家的遙遠和這「孤城」裡守軍的遙遠孤獨的空間距離感便更形易見了。寫到這裡,作者心中對守軍戍邊的遙遠孤獨的感覺便呈現出來了。
三句原是寫著邊軍屢次戰事,軍士「穿」「金甲」戰衣和戰死沙場也是本來常有的事。這裡著了「百戰」一詞和一「穿」字將「黃沙、金甲」巧妙地串連起來,尤其是這「穿」字除了突顯出「穿」「金甲」戰衣的戰士形象,並配搭「百戰」一詞使人可以聯想出戰士們在纍年纍月的戰爭中也會把「金甲」戰衣磨穿破掉了,而戰爭的撕殺也會使人聯想到即使是「穿」「金甲」戰衣的戰士也會被敵人武器所刺穿殺死掉的。透過這句子的摹描,作者心中無情殘酷的撕殺戰爭的景象便活現字面上了。
末句原是寫著守軍是要堅拒外敵入侵,戰士是要待到完全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才會解甲歸田回家的。這裡用了歷史上頑強擾邊而又最終被滅的外患民族「樓蘭」來借代這時入侵的外敵,又著了「破、誓、還」字眼展示抗敵決心的意志,並配搭著兩個「不」字構成這句的變否定句式表現出中文獨有的絕對肯定語氣來肯定誓死抗敵的戰意。作者心中軍人守邊衛國的忠勇悲壯的形象,便透過這句而躍現眼前了。
(三)全詩塑造的意境:
全詩先勾勒出邊地昏暗的氣氛,接著點出守軍駐邊的孤獨感,再描述戰爭撕殺殘酷的景象;寫到這裡,駐軍守邊的孤苦景象便拉到最悲淒的境地了。然後,在最後才寫出誓死抗敵的戰意。末句這樣的寫法和前面幾句所寫的孤苦景象相配搭起來,便更能加倍地把詩意悲壯豪情的一面突顯出來的了。從這裡正好見出王昌齡善於營造邊塞詩悲壯意境的氣氛的。
人生
2007-12-26 02:04:08
我沒去過萬里長城,我都只是道聽途說得來的,玉門關西出河西走廊嘛~~~
怎麼會想到「很恐怖」的字眼出來呢?!!!
玉門關西出嘛,想想西九文化走廊啦,會差不多嘛?!!!
---*---*---
這些都是要用上很蠻長的時間來營造出來的呢。哈哈哈哈~~~
靈兒
2007-12-26 01:23:18
萬里長城...的玉門關....
哈哈!!
我去過居庸關....
感覺很空虛,很荒涼。
如果是這樣,我想玉門關應該是很恐怖的地方!
版主回應
哎喲~~~想想玉門關西出是甚麼嘛?!
2007-12-26 02:05:00
如果玉門關西出是西九文化走廊
那就是說 ... 甚麼都沒有!
哈哈哈哈~~
怎麼要西出玉門關...西出....不是陽關嗎?
無故人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