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4 12:37:00滄杰仔

組裝經驗談(以下有些資料來自WIKI)

CPU:

我的E6550兩年前買是定位E6入門級(之前是E6300)
現在呢還是很好用  不過快被我2號機的E5200電了
我的意思是不論I社或A社  出了高階CPU後面一定還會再出低階的
就像I7和I5  至於主機板買的太前衛~~見仁見智啦
這讓我想起P4(478和775)被AMD的939腳座和AM2+電時我買了剛出775腳座的主機板(P5P800)了
現在......................OVER其中也換了P5GPL(P915) 之前平均一年換主機板一次
直到兩年前的965P主機板和E6550後就不再升級  
買I社 是定位在高階(EX:Q9系列)3年內不用升級(除非你錢多)  而且繪圖處理的運算也有一定的能力
A社嘛~~~之前有過939腳座和940腳座混淆    這次的AM2似乎銷售量不錯  後來的飛龍系列由於耗電量為135W   風評不佳所以又出了AM3腳座的飛龍2
這次飛龍2的出現也為INTEL不得不推出I5  以飛龍2的X3 710 720 x4 925之95W的處理器可以考慮(AM2不可相容於AM3)
這次INTEL在製造CPU上刻意要區分 I7 I5 I3有個別的插槽
Core i7(中文:酷睿 i7,核心代號:Bloomfield)處理器是英特爾於2008年推出的64位元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並以Intel Nehalem微架構為基礎[1],取代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Nehalem曾經是Pentium 4 10 GHz版本的代號[2]。Core i7的名稱並沒有特別的含義,Intel表示取i7此名的原因只是聽起來悅耳,'i'和'7'都沒有特別的意思,更不是指第7代產品。而Core就是延續上一代Core處理器的成功[3],有些人會以「愛妻」暱稱之。官方的正式推出日期是2008年11月17日。早在11月3日,官方己公佈相關產品的售價,網上評測亦陸續被解封。

Core i7處理器系列將不會再使用Duo或者Quad等字樣來辨別核心數量。最高階的Core i7處理器配合的晶片組是Intel X58。Core i7處理器的目標是提升高性能計算和虛擬化性能。所以在電腦遊戲方面,它的效能提升幅度有限[4]。另外,在64位模式下可以啟動宏融合模式,上一代的Core處理器只支援32位模式下的宏融合。該技術可合併某些X86指令成單一指令,加快計算周期。

Core i7預計於2010年發表32奈米製程的產品,Intel表示,代號Gulftown的i7將擁有六個實體核心,同樣支援超線程技術,並向下支援現今的X58晶片
Core i5(中文:酷睿 i5,核心代號:Lynnfield)處理器是英特爾的一款產品,是Intel Core i7的衍生中低階版本,同樣建基於Intel Nehalem微架構。與Core i7支援三通道記憶體不同,Core i5隻會集成雙通道DDR3記憶體控制器。另外,Core i5會整合一些北橋的功能,將集成PCI-Express控制器。介面亦與Core i7的LGA 1366不同,Core i5採用全新的LGA 1156。處理器核心方面,代號Lynnfiled,採用45奈米製程的Core i5會有四個核心,支援超線程技術,總共提供8個線程。L2緩衝記憶體方面,每一個核心擁有各自獨立的256KB,並且共享一個達8MB的L3緩衝記憶體。Core i5預計會在2009年下半年推出。[1]

Core i3(中文:酷睿 i3,核心代號:Clarkdale)處理器是英特爾的首款CPU+GPU產品,建基於Intel Westmere微架構。與Core i7支援三通道記憶體不同,Core i3隻會整合雙通道DDR3記憶體控制器。另外,Core i3會整合一些北橋的功能,將整合PCI-Express控制器。介面亦與Core i7的LGA 1366不同,Core i3採用全新的LGA 1156。處理器核心方面,代號Clarkdale,採用32奈米製程的Core i3會有兩個核心,支援超執行緒技術。L3緩衝記憶體方面,兩個核心共享4MB。Core i3預計會在2009年第四季推出。[1]

晶片組方面,會採用Intel P55(代號:IbexPeak)。它除了支援Lynnfield外,還會支援Havendale處理器。後者雖然只有兩個處理器核心,但卻集成了顯示核心。P55會採用單晶片設計,功能與傳統的南橋相似,支援SLI和Crossfire技術。但是,與高端的X58晶片組不同,P55不會採用較新的QPI連接,而會使用傳統的DMI技術[2]。介面方面,可以與其他的5系列晶片組相容。[3]將來,它將會取代現有的P45晶片組。

Core i5 將和 Core i7 系列並存並取代先前所有產品,成為Intel主流和極致階級的主力產品。(WIKI)

Phenom II是AMD45微米製程多核心處理器的一個家族,是原Phenom處理器的後繼者。Phenom II的Socket AM2+版本於2008年12月推出。而支援DDR3記憶體的Socket AM3版本則於2009年2月9日推出,分3核心和4核心形號。[1] 雙處理器系統需要Socket F+介面用於Quad FX 平台。[2]此外,Phenom II是AMD的Dragon平台的構成部分。平台包括AMD 700 系列晶片組和Radeon HD 4800系列顯示卡。


Phenom II的L3緩衝記憶體的容量是上一代的三倍,由Phenom的2MB提升至6MB,[3]此改進令到處理器在標準檢查程式中的成績提升了30%。[4]另一個改變是Cool 'n Quiet技術是同時間應用在整個處理器上,而不是上一代Phenom般,是應用在個別核心上。這一個轉變是針對著Windows Vista而來。由於Vista對於程式線程的錯誤管理,只支援單線程的程式會運行在頻率只有半速的核心上。[5]

透過主機板的BIOS升級,Socket AM3版本的Phenom II是可以向後兼容Socket AM2+。Phenom II的針腳相容性,使到AM3的記憶體控制器可以支援DDR2和DDR3記憶體(最高支援DDR3-1333),現有的AM2+主板使用者可以直接升級使用Phenom II處理器,而無需更換主板和記憶體。但是,與原Phenom管理DDR2-1066記憶體的方法相似,現時的Phenom II平台限制了DDR3-1333的使用。每一個通道記憶體只可以支援一DIMM的DDR3-1333。否則,記憶體會降頻至DDR3-1066運行。[6]AMD稱這是BIOS的問題,而不是處理器內的記憶體控制器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升級BIOS來修正。由於Phenom II的記憶體控制器是支援雙規格,所以主板製造商和用家可以將DDR2用於AM3處理器上,從而降低組機的成本。而Intel的Core i7,就只可以使用較昂貴的DDR3。

從AM3版本的Phenom II開始,基於同一款晶片的三個產品系列會同時發售。第一個系列是旗艦級,代表著擁有最佳性能。另外兩個系列是透過屏蔽核心的某些元件而達成。在製造處理器的時候,不免會有瑕疵。透過屏蔽核心的瑕疵的,就可以製造另一較低端形號的產品。[7]

900系列: 旗艦產品,擁有所有核心和L3緩衝記憶體。
800系列: 屏蔽了2MB緩衝記憶體,核心只擁有4MB的L3緩衝記憶體。但核心數量沒有改變,維持4個。
700系列: 透過屏蔽1個核心使之只有3個核心(市場上稱為"X3",與"X4"之對比),但是L3緩衝記憶體仍然維持6MB。
500系列: 透過屏蔽2個核心使之只有2個核心(市場上稱為"X2",與"X3"或"X4"之對比),但是L3緩衝記憶體仍然維持6MB。(wiki)

不過他們的價格是逼使I社降價和進步的原因  

HT-超執行緒 換另一說法  就是模擬雙核心的說法  
(WIKI)中央處理器的時脈速度(簡稱內頻)由系統匯流排速率(BusSpeed)乘上倍頻係數決定。例如,一個時脈速度為700MHz的處理器,
可能運行於100MHz的系統匯流排(BusSpeed)。這說明處理器內的時鐘倍頻器的倍率設置為7;
中央處理器被設定為以7倍於系統匯流排(BusSpeed)的速率的主頻運行:100 MHz×7 = 700 Mhz。通過改變倍頻係數或系統匯流排速率(BusSpeed),
可以得到不同的 時脈速度。俗話說:時脈速度=外頻(前端匯流排、FSB)*倍頻係數。這句話就現在來說是錯誤的。
因為現在 系統匯流排(BusSpeed)、前端匯流排(外頻、FSB)速率不一樣。就Intel CPU來說 前端匯流排(外頻、FSB)=系統匯流排(BusSpeed)*4。
所以現在 時脈速度=系統匯流排(BusSpeed)*倍頻係數。大多數主板允許用戶通過跳線或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設置(BIOS)設定倍頻或系統匯流排速率。
現在許多處理器製造商預先鎖定了處理器的倍頻,但可以通過某些手段解鎖。對所有的處理器,系統匯流排速率的適當提高可以增進其處理速率。


MB:

MB:主機板或稱母板或主板 典型的主板能提供一系列接合點,供處理機、顯示卡、聲效卡、硬碟、記憶體、對外裝置等裝置接合。
它們通常直接插入有關插槽,或用線路連接。主板上最重要的構成元件是晶元組(Chipset)。
而晶元組通常由北橋和南橋組成,也有些以單晶片設計,增強其效能。這些晶元組為主板提供一個通用平台供不同裝置連接,控制不同裝置的溝通。
它亦包含對不同擴充插槽的支援,例如處理器、PCI、ISA、AGP,和PCI Express。晶元組亦為主板提供額外功能,例如整合顯核,成聲效卡(也稱內置顯核和內置聲卡)。
一些高價主板也整合IrDA、藍芽和802.11(Wi-Fi)等功能

最新INTEL晶片組:
X58 (Tylersburg)
上一代X48的替代品,支援LGA 1366介面的Nehalem與Westmere處理器,由於處理器已整合傳統北橋中的記憶體控制器,所以原來的北橋MCH更名為IOH,不同於P5x系列,由於PCI-E控制器未被整合,所以通過全新設計的一條高速QPI介面來連接處理器中的記憶體控制器,支援的最高速度為6.4 GT/s。與其搭配的仍為ICH10南橋,IOH仍通過DMI介面來連接南橋。同時支援ATi的CrossFire和nVIDIA的SLI,支援最大16GB的三通道DDR3 800/1066記憶體
P55 (Ibex Peak)
上一代P45的替代品,支援LGA 1156介面的Nehalem處理器,由於處理器已整合過去北橋中的所有功能,如記憶體控制器與PCI-E控制器(Lynnfield處理器)甚至顯示核心(Clarkdale處理器),傳統意義上的北橋已不存在,所以改為單晶片設計,被稱為PCH,功能相當於過去的南橋。類似的PCH不存在需要高連接的設備,所以仍通過DMI介面來連接到處理器中的原北橋部分,速度為2.5 GT/s。同時支援ATi的CrossFire和nVIDIA的SLI,支援最大16GB的雙通道DDR3 800/1066/1333記憶體。提供8條PCI-E 2.0通道(不包括處理器內PCI-E控制器所提供的16條PCI-E 2.0通道),6個SATA介面(支援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20]),14個USB介面。
加強版:
P57 (Ibex Peak) - 暫未推出。規格與P55基本相同,支援Braidwood技術,但目前有消息稱將取消P57的發布[21]
H55 (Ibex Peak)
暫未推出。規格與P55基本相同,支援Identity Protection Technology與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技術,可以使用Clarkdale處理器中的集成顯示核心。但只提供6條PCI-E 2.0通道,6個SATA介面(支援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12個USB介面。
加強版:
H57 (Ibex Peak) - 暫未推出。規格與P57基本相同,支援Identity Protection Technology,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與Braidwood技術,但目前有消息稱將取消Braidwood技術後推出
Q57 (Ibex Peak)
暫未推出。上一代Q45的替代品,規格與H57基本相同,支援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與Braidwood技術,並支援商用的Intel主動管理技術(AMT)6.0。但目前有消息稱將取消Braidwood技術後推出 (以上由wiki下載)
依照現在目前主流intel以p43 p45 G43 G45 而且以I7做為下一代主力 問題是效能高又貴 很多人往往配備預算有限下轉移至AMD的 然而AMD的CPU在高階還是不能與INTEL一較高下外
衝著AMD主機板和INTEL的MB比較  預算少的可以考慮AMD的其實使用上的效能來說是不相上下 在某些高手來說  CP值高於INTEL
要續用INTEL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自從去年發表I7(LGA1366)後便是INTEL使用者的不利 但是都是要進步的 誰知道下下一代的處理器要搞什麼花樣出來
就像AMD腳座一直更換 記憶中Socket A 754 939 940 AM2在6年來一直更換腳座 不過這次AM2的出現那許多抱持觀忘的人有了選擇性
不過呢僅限於這一年內的產品   因為腳座排列的不同  所以 在型號的辨別上也有差異  
Socket 940 是 754、939 時代規劃給 Athlon 64 FX 高階系列,和 Opteron 單至多路伺服器系列專屬的
Socket AM2 雖然也是 940 針腳,但是針腳排列方式和 Socket 940 不一樣,彼此之間完全不相容  不過還是以主機板廠官網公佈為準

RAM:

RAM:
隨機存取記憶體(英語: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 RAM 或 RAM 記憶體),是一種在電腦中用來暫時保存資料的元件。
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為作業系統或其他正在執行中的程式之臨時資料儲存媒介。它可以令電腦的容量提升,不同隨機存取記憶體也有不同的容量。(WIKI)
國內一般都是以三大廠商為主:創見 金士頓 威剛 一般人在購買RAM也是以這三大廠商為主其保固也是一時之選 後來的宇瞻和廣穎 其產品和保固也可以考慮
先前PC133 SDRAM不說 DDR400使用上就相當不錯 DDR2-533 667 800都有一定的表現 就腳座來說 每一世代的RAM頻率不盡相同外連腳座也不一樣 這也往往造成舊機升級的困擾
其實現在XP一般文書使用者以256MB就可跑的較順了為何都建議玩家們以1G以上做為考慮裝電腦的原因之一因為一般GAME玩家他們只要能玩就好 沒有想到LAG怎麼去抓問題根源
也沒有想到RAM是你開程式的順暢與否 開大螢幕的的GAME跑得順不順的問題在今天GAME的3D畫面與引擎越來越細膩 相信已經不是512和1G的問題了而是要增加記憶體
雖然這一世代的系統用不著 雖然WIN7的資源耗損不大 就是抓住RAM便宜的今日電腦DIY都會建議用4GX2
其次保固  台灣創見的保固大家都有目共睹 金士頓和威剛雖然差了一點 但也是不錯我記得創見換貨很快但就是對JAETRAM的感覺有點差 JETRAM是創見不良品打下後重新製造的子品牌
我的JETRAM換貨在彩虹3C裡面有個創見直營櫃檯裡如果沒有貨 都會送回原廠維修或更換新品就不得而知了等了一個禮拜後就回來了 雖然還是有保固 但總覺得差了那麼一點
感覺像威剛的保固 至於金士頓 我現在使用中還不知道如果做售後服務 應該不錯

HD:

相信很多人已經買了1TB的硬碟然而在1990年代硬碟是高價位的儲存裝置 就跟RAM一樣 我記憶中買了640M還是抓到480M的事 就像今天的XP要上SP2才能找到137G以上一樣
然而影片畫質越好檔案越大 像今天還有藍光其畫質1080P那是1T的硬碟的容量問題不過我的建議是有多少事買多少容量HD
一般安裝系統我是都會留下40-80做系統碟 剩下的看對方需求 為何要系統碟 原因是一般玩家都只是要玩從來不會去想說暫存檔的問題 今天如果又中毒那一般也只是中到系統碟而已
那麼全部包括影片和MP3都會隨著系統格式化而毀於一旦 至於暫存空間區大 那麼檔案跑得也會比較順暢  有些還是得靠記憶體空間而定
至於廠牌 我想各有所好 不過西捷傳出災情好像是病毒問題 可是像西捷這樣的公司 相信有一定的處理方式
SSD是最新的技術 (wiki)是一種基於永久性記憶體,例如快閃記憶體,或者非永久性記憶體,例如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DRAM)的電腦外部存儲裝置。固態硬碟用來在攜帶型電腦中代替常規硬碟。雖然在固態硬碟中已經沒有可以旋轉的盤狀機構,但是依照人們的命名習慣,這類記憶體仍然被稱為「硬碟」。

優點
和常規硬碟相比,固態硬碟具有低功耗、無噪音、抗震動、低熱量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使得資料能更加安全的得到保存,而且也延長了靠電池供電的裝置的連續運轉時間。

例如韓國三星半導體公司(SAMSUNG Semiconductor)于2006年3月推出的容量為32GB的固態硬碟,採用了和常規微硬碟相同的1.8英寸規格。其耗電量只有常規硬碟的5%,寫入速度是常規硬碟的1.5倍,讀取速度是常規硬碟的3倍,並且沒有任何噪音[1]。

在2007 Computex中新帝發表了64GB與32GB的固態硬碟,並有2.5吋、SATA介面與1.8吋、UATA介面兩種規格。A-DATA現場展出的固態硬碟分為2.5吋與1.8吋兩種,其中2.5吋採用SATA介面,最大容量可達128GB;1.8吋機種則是採用IDE介面,最大容量可達64GB,可分別使用在筆記型電腦與更小的UMPC上,用來取代傳統的硬碟。現在,2.5吋固態硬碟已可達1TB,是由PureSilicon發表的。[2]

最初,高階固態硬碟的性能表現與最高速的傳統硬碟互有勝負,但隨著固態硬碟的不斷發展,高階固態硬碟在大多數的性能指標上已超越了傳統的機械硬碟;而固態硬碟在性能上的發展潛力比傳統硬碟高。目前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成本和寫入次數。[3]


缺點
成本及使用壽命是限制固態硬碟普及的最大問題。目前,無論是永久性記憶體還是非永久性記憶體,其每百萬位元組成本都遠遠高於常規硬碟。因此只有小容量的固態硬碟的價格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承受。而由於Flash RAM都有一定的寫入壽命、而且壽命屆滿後資料會讀不出來,因此成為大眾接受固態硬碟的另一個障礙;解決方案是固態硬碟採用SLC顆粒,其使用壽命較長,但價格也較高;未來必須等待成本進一步的降低、或SSD架構改良(增加快取記憶體及控制Flash RAM的IC更成熟),有效增加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

固態硬碟以往由於價格高昂,通常只使用在軍事及工業用途上,不過拜NAND快閃記憶體成本不斷下降所賜,如今固態硬碟已經使用在一般的筆記型電腦上,並預計於刀鋒式伺服器上逐步採用,提供全新的電腦使用體驗。相較於傳統的硬碟,固態硬碟具有速度快、耗電量低與可靠性較高的優點。由於硬碟早已是系統效能的瓶頸,因此改採固態硬碟,將可以帶來令人興奮的效能提升。

固態硬碟數據損壞後是難以修復的。當負責儲存資料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有毀損,現時的數據修復技術是不可能在損壞的晶片中救回資料。而機械硬碟還能挽回一些數據。

VGA:

VGA:
顯示卡 相信很多玩家已經知道是啥東東更何況手上擁有GTXXXXX等等的或HDXXXX的何其多 但是今天從內建顯示卡談起
INTEL:我曾經試過INTEL G31內顯晶片玩過真三3  但都只玩一陣子就跳掉了 推技嘉73PVM-S2H內顯晶片是NV7100 至少跑GAME低特效應該可以
AMD:因為有ATI加持 可以選擇 因為內顯晶片一般都是HD3200開始可玩不是很重度的3D GAME一般玩家也可以選擇這種板子
顯示卡:分繪圖專用卡和繪圖娛樂卡 繪圖專用卡也是可以玩GAME 相反的道理也是 因為製造原理不一樣 只是效果沒有用途來得好
這裡  針對繪圖娛樂卡而論:有晶片ATI和NVDIDIA兩種規則
ATI: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TI&variant=zh-tw 在這裡是推4870/4850/4830/4670 廠牌是隨自己喜好而定
NVIDIA: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A&variant=zh-tw  這裡就是除了GTx2xx外 就是推9800GTX 9800GT 9600GT 9600GSO 8800GTX 8800GT 8800GTX 8600GTS(DDR3) 7900GTX 7800GT 7600GT
其實有多少錢玩多少級GAME就買多少級的顯示卡 現在的顯示卡便宜 ATI HD4670從2700起跳在CPU超頻下 3DMARK06都可以破萬
我曾經用E6550+8800GT測試內定值在1280X1024是9200多分 1024X768破萬
然而針對GAME的特點來分 一般來說單機版著重顯示卡晶片組 而網路遊戲較著重CPU+GPU的發揮 還有網路遊戲LAG的嚴重與否在於某個區域的掛網人數多寡來決定今日流暢度並不是換了顯示卡後就不LAG
還有加入的網友其主機速度 網速也是 就像我玩亂ONLINE的經驗 E66550+8800GT在學院廣場還是要等到全部區域讀完才比較不會LAG(對映主機讀取速度反應快慢)



POWER(PSU)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Unit),簡稱PSU,是門禁系統和個人電腦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項系統,不管是任何一個場所都需要用到電源供應器 過往的AT電腦機箱,具有一個直接連到電源供應器的電源開關。開關的主要形式,是一個雙極式的開關,開關的四條針腳,連到對應的電線。由於電線是銲接到電源開關,因此,如果電源供應器損壞,更換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ATX的電源供應器,並不直接連到電腦的電源開關,因此電腦可以通過軟體關機。不過,大多數的ATX電源供應器,背面具有一個手動開關,容許使用者將電腦完全關閉;電腦在此時將不會得到任何電力。當這個開關打開的時候,就算表面上電腦已經「關機」,電力仍然會進入電腦各部件。這種「軟體關機」或「待命」的特徵,可以用於遙控開機(例如通過數據機開機,即Wake-on-Ring,或通過網路開機,即Wake-on-LAN),但一般而言,電腦仍然是通過前面的開關來開機。

ATX電源供應器連到主機板的插頭,比起AT也有所變更。舊式的AT電源供應器,使用兩個形狀相似的插頭連到主機板,由於易於錯接,主機板很容易會因為短路而受到永久損壞。ATX則使用一個具方向性的插頭,反方向時不能插入主機板,此防呆設計免除損壞主機板的風險。另外,ATX也提供一個3.3伏特的電源,主機板因此無須再使用其他的電源來「間接降壓」取得3.3伏特電源。一些最後期生產的AT主機板,也同時支援AT與ATX的電源供應器。

另外,原來的ATX設計,是利用電源供應器的風扇,將空氣抽進機箱內,為主機板與處理器提供散熱用的空氣氣流。因為這個緣故,處理器一般是放於主機板的上方。由於眾多原因,這個設計對於機箱的散熱沒有多大用處。首先,早期的處理器與元件,發出的熱量並不需要使用特別的散熱裝置進行散熱。其後的處理器發熱量增多,但電源供應器吹出來的空氣已經明顯較熱,令這種散熱方式變為無用。因此,較後的ATX規格已經將電源供應器的氣流設計,變為選用設計[2]。

其後Intel的Pentium 4出現,標準的20針ATX電源接腳開始無法提供處理器需要的較大電量,因此,新的ATX規格再加上了一個4針的12伏特電源接頭。這個設計也用於AMD的Athlon XP與Athlon 64處理器。一些高價系統,也適用其他形式的輔助電源接頭。

到了2000年,顯示卡的電量需求大幅上升,一些高價顯示卡的電量需求,更超越了AGP與PCI Express的供電能力,因此高價顯示卡也開始備有與硬碟機電源類似的接頭,以取得額外的電力。2004年以後生產的PCI Express顯示卡,更開始使用一個標準的6針或8針接頭,從電源供應器直接取電。

ATX電源供應器是通過主機板的開關來操作,理論上,只要將ATX插頭中的綠色電線接頭(開關訊號)與任何接頭中的黑色電線(接地)連接,即可以在不使用主機板的情況下開啟電源。一些舊的電源供應器,可以用這種方式為電腦以外的裝置供電,不過改裝時,則需要留意電源供應器的最低負載需求。

電源供應設計
從發表至今,ATX已經使用了五種不同的電源供應設計:

ATX - 20針插頭(用於Pentium III與早期的Athlon XP)
WTX - 24針街頭(用於Pentium II、Pentium III、Xeon與Athlon MP)
AMD GES - 24針主接頭與8針輔助接頭(用於部分Athlon的雙處理器平臺)
EPS12V - 24針主接頭、8針輔助接頭與選配的4針第三接頭(用於Xeon與 Opteron;有關定義也存在於Server System Infrastructure[SSI]規格)
ATX12V - 20針主接頭、4針輔助接頭與8針第三接頭(用於Pentium 4與交後期的Athlon XP及Athlon 64)
ATX12V 2.0 - 24針主接頭與4針輔助接頭(用於Pentium 4、Core 2 Duo與具備PCI Express的Athlon 64主機板)
ATX12V 2.2 - 一枚20/24針接頭與一枚ATX12V 4針接頭。多數的電源供應器也提供一組4針加4針,或8針轉4針的輔助接頭,用作第二個EPS12V接頭。


其實POWER有人說他是電腦的第一顆心臟
不過我的看法是就好像是人的原動力  一顆好的POWER確實會讓你的電腦零組件受到保護
甚至顯示卡  CPU 記憶體在工作下和超頻下更加順利
如果POWER瞬間OVER也不會把零組件搞壞
(海韻官網)為什麼主動式PFC優於被動式PFC?
1. 主動式PFC提升功率因素值至95%以上,被動式PFC約只能改善至75%。換句話說,主動式PFC比被動式PFC能節約更多的能源。
2. 採用主動式PFC的電源供應器的重量,較用笨重元件的被動式PFC產品要輕巧許多,而產品走向輕薄小是未來3C市場必然趨勢。
主動式PFC的優點:
  校正效果遠優於歐洲的 EN 諧波規範,即便未來規格更趨嚴格也都能符合規定。  
  隨著IC零件需求增加,成本將隨之降低。
  較無原料短缺的風險。
  較被動式專業的解決方案。
  能以較低成本帶來全域電壓的高附加價值。  
  功率因素接近完美的100%,使電力利用率極佳化,對環保有益。
  因應未來CPU發展趨勢,輸出瓦特數(電力)要求將越高,主動式PFC因成本不隨輸出瓦特數增加而上升,故擁有較好競爭力。
被動式PFC的缺點:
  當歐洲EN的諧波規範越來越嚴格時,電感量產的品質需提昇,而生產難度將提高。
  沉重重量增加電源供應器在運輸過程損壞的風險。
  原料短缺的風險較高。
  如電源內部結構固定的不正確,容易產生震動噪音。
  當電源供應器輸出超過300瓦以上,被動式PFC在材料成本及產品性能表現上將越不具競爭力。
來自 Mobile01網的ddeecarre網友:
其實交換式電源,解構其組成元素,大致由輸入端的濾波器、整流電路和一堆電容、電感、線圈等零組件組成,在電源交流轉直流過程,不少的電能轉換為無用的熱,形成浪費!過去桌上型電腦的電源轉換效率約在60%~70%,簡言之,也就是當輸入500W市電,換言之,當系統需要300W的直流用電時,電源供應器需要抽取428-500W市電,其浪費電力高達200W之多。

而轉換效率不佳,除影響輸出功率外,交換式電源產生的熱,也會造成運作不穩,而為了加強散熱,交換式電源還得增加更強力的風扇散熱,不只加劇功耗浪費,電源供應器的風扇噪音更令人詬病。


符合80PLUS規範的電源供應器,能源轉換效能精進
日益受重視的80 PLUS計劃,其超越80%轉換效率的訴求,2003年由美國Ecos Consulting與EPRI兩家民間機構首倡,隨後受到民間電力公司認同大力支持,並提供資金大力贊助該計畫,並於06年獲美國環保署EPA肯定,納入能源之星4.0版草案,並於07年7月正式成為環保法規。

認證要求Server或PC的交換式電源,在115V環境下運作功率20%的低負載狀態、運作功率50%中負載狀態、或是運作功率100%高負載狀態下,AC轉DC的轉換效率都要能超過80%以上,而且PF電功率值要高於0.9,才能掛上80PLUS標章。

80PLUS與其說是認證規章,倒不如說是一種獎勵!即採用符合80PLUS交換式電源的電腦設備,美國政府就會提供對應獎勵,由於80PLUS的要求有一定技術難度,加上近來全球能源短缺,讓消費者與產業都開始重視能源節約觀念,進而演進至全球化的減碳運動,80PLUS的標章等於是交換式電源廠商展現研發實力的重點,甚至也有廠商推出超越規範的82PLUS技術能力。

只要口碑不錯的廠牌都可以考慮  像七盟 康舒 新巨 全漢 BE QUITE 海韻 口碑都是不錯
高階:海盜  海韻 保銳  中階:益衡 全漢 be quiet 新巨  低階:康舒 七盟  
像有些人會不關機來玩他的電腦 便宜的PSU會瞬間燒毀 不但PSU  還會燒掉整台主機
所以POWER真的不能省

其餘的像機殼 是隨個人喜好而定  散熱做好即可 如果不想打開側版 記住要前吸後吹

至於使用情況視個人使用習慣而定
因為網路上所謂的全自動安裝光碟是以個人的電腦整體配備下去做的
自然許多電腦不大適用  幫人重灌者應該告訴初學者這些
而且電腦用了一段時間後如果沒中毒的話  是要固定清理磁碟和重組磁碟的
這樣初學者才能一直使用   否則自然有保固的套裝電腦仍然是初學者的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