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13 23:14:25cinemaker

作夢的能力

  「你這是在『作夢』嘛!應該很少人做這樣的論文吧……」
  這就是她的反應。在聽我說完我的論文會以「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的方式,探討建立臺灣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途徑之後。
  讓我想起前不久和一位同學討論論文時,還搬出研究方法書中舉了「哥倫布探險」的例子,試圖說明「exploratory」這個字的意義。

  製片人黃茂昌曾在一場座談會上指出:「……常聽到很多導演拿劇本給我,然後都只講一件事:我這個劇本只要花八百萬、一千兩百萬就可以拍。從來沒有人跟我講,這個片子可以賺多少錢。臺灣目前的創作者跟國外好萊塢的思考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只問很少的錢可以拍出影片,而不問這部影片可以賺多少錢。對一個製片人或投資人而言,別說花一千兩百萬,即使要花一億兩千萬,只要你保證有辦法可以賺三億,我就有辦法幫你籌到錢,我就願意投資,今天做生意就是這樣子。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說,我只要花很少錢,言下之意就是『我保證讓你賠不多』。當大家找尋一個題材,都在想『我保證讓你賠不多』的時候,就設限了……」

  這或許就是現在臺灣電影最大的問題。
  電影產業向來有「夢工廠」之稱,「作夢」並設法實現,就是這個產業所從事的活動,所賴以維生甚至牟取暴利的手段。如果身在「夢工廠」的創作者和經營者,連「作夢的能力」都喪失了,那麼這個產業還有什麼展望可言?

  這或許也是我之前所遭遇最大的心理障礙。
  明明清楚自己的論文就是在「作夢」,卻又怕別人批評質疑,沒有足夠的勇氣承認。

  和全臺灣所有的歌迷一樣,我的電腦桌面也在兩天前告別濱崎步,換上《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的海報。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早在距今三十多年前的1968年,就運用當時的電影科技,創造出今日看來依舊瞠目結舌的視覺特效和未來想像。「作夢」與「做夢」的能力,庫柏力克都展現無遺。

  她的話點醒了我。我不但要勇於承認自己在「作夢」,更要認真地「做夢」。
  An epic drama of adventure and exploration.
  希望我的論文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