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08 01:39:54cineguru

Anges Varda的「幸福」

看完Agnes Varda的《幸福》」(Le Bonhneur, 1965)時,啞口無言。
故事內容是這樣子的:一個木匠有個幸福快樂的家庭,老婆不僅顧家外,還能在家兼職當裁縫師,此外,他還有兩個天真可愛的小孩。之後,木匠因公事認識一個在郵局工作的金髮美女,之後還愛上她,老婆之外,又有了個情婦。他兩個都愛,跟情婦說:「妳們兩個我都愛,如果我先認識妳的話,妳就會是我老婆。」換句話說,愛有雙重並行的可能,而結婚只是一種優先機運的問題罷了。同時,他跟老婆小孩野餐時也坦白(電影一開始,就是幸福家庭的郊外野餐):他有一個情婦,他非常愛她,也愛老婆。要是老婆不高興他同時愛另一個女人,他可以放棄不要情婦。老婆感覺老公兩個都想愛,就說她同意讓他擁有兩個女人。之後,他倆在林中的草叢裡做愛(這時應該是男主角感到最「幸福」的時刻了)。老公睡醒後,孩子在一旁直喊著媽媽,結果,老婆躺在湖旁,溺死(顯然是懲罰老公)。幾個月過後,換成情婦照顧小孩,整理家務,和一起在郊外野餐…又是一副幸福快樂家庭的景象。La Fin。
這部電影會給人一個直覺結論就是:愛的雙重並行是自然的,而因愛而產生的幸福家庭是可以被取代的;或者說,幸福家庭中的女人這個角色可以很自然地被另一個愛人所取代。而這就是這部電影為女性主義者嗤之鄙夷的地方。因為,它為男人的外遇合理化(愛可以是雙重並行的),還有幸福快樂的家庭下,女人被視為是可替換的物體(object)罷了(她們都一樣會生小孩、做家事)。
但是,Varda會是個做賤自己的女人身分的導演嗎?我覺得不然。
這部電影描述幸福快樂氣氛時所用的和諧顏色和夢幻式場景佈置,與純粹描述人物行為,不交代人物心理衝突的敘述法,戲中人物如置身童話世界。我覺得,Varda就是故意要用這個童話故事當隱喻,反應現實;現實裡的男人,大部分不就時這麼期望女人嗎?
我想像著,這部電影若是把男女角色對調,換成老婆同時愛兩個人,丈夫死後,跟情夫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下,女性主義終於可以不用講話了,但是,整個社會,父權社會,特別是道德主義者,甚至若望保羅二世都要跳起來,抖著手、顫著腳,怒罵「反了!反了!」(若這樣,Varda不是自討苦吃嗎?因為在男人居上/多的電影工業裡,她就再也籌不到錢拍片了)。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終於明白Agnes Varda為何可以成為不引起法國男人反感的女性主義者了;就像《艾格妮撿風景》(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一樣,她大談「拾荒」者另類的生活品味,卻不直接瞄準目標,攻擊消費主義下,讓產品過量的政客和商人。這次她用美美的童話情節來反應現實,這招,高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