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08 01:38:24cineguru

Agnes Varda的影像拾穗記--《艾格妮撿風景》

Agnes Varda是六○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在楚浮、高達、雷奈...等傑出導演中唯一的女導演。為了迎接二○○○年的到來,她拍了《艾格妮撿風景》(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我不禁想要來這裡跟大家宣傳這個女導演(Varda是個女性主義者,據法國人說,從她的電影作品來看,她是個不會讓男人起反感的女性主義者)。
影片一開始,開宗明義地以一幅米勒的名畫《拾穗》,從法文最具說服性的百科全書Larousse裡尋找「glaner」(glaneur 和glaneuse的動詞)的辭意--「拾穗」:收割時,撿拾掉落在田裡的麥穗的行為。由此定義出發,Varda展開一場她自己在世紀末的影像拾穗之旅。她的工具是她一台數位攝影機,但她所撿拾的對象不是麥穗,而是二十世紀裡的現代「拾穗人」的面面觀。當然在現代法國社會裡,早已經不存在一粒粒地在地上撿拾麥穗的人,取而代之,卻有撿拾一噸噸馬鈴薯、蕃茄或葡萄的人,在商人的眼裡,這些東西都屬於不良產品,因為它們的形狀大小太不符經濟利益(Varda則在其中撿到了好幾個心型的馬鈴薯)。此外,還有撿拾破家具的人;在市集散場後、傍晚麵包店、深夜高級餐廳外的垃圾桶裡撿拾食物...。在片中,這些現代「拾穗人」可不僅有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呦,它更有各行各業的男女與老少。除了貧窮人外,其他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樂趣當「拾穗人」。
影片的訪問人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尾一個在散場市集裡出現的年輕人。Varda說她注意到他的原因是這個年輕人,在一面撿拾被丟棄在地上的蔬菜鮮果時,竟還當場一面吃他所撿到的食物,其中還包括一束香菜(「他就一直吃、一直吃」Varda這樣形容他)。Varda嘗試跟他說話,他說:因為吃素,所以就如此直接在散場市集上「進食」。後來,Varda問到原來他是個生物系畢業的大學生,白天除了在火車站外賣失業報紙外,晚上則在非洲人的社區裡當志工,免費教法文。從這個年輕人身上,我想到他應該活的很孤獨吧,但是他清楚地過著自己所要的生活方式。
因為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很輕盈,會讓人誤以為Varda拍這片是順應時尚,僅僅只是在報導一些稀奇古怪的人的生活方式與品味。但是Varda在片中有很多很令人難解的行為,例如:Varda用這台數位攝影機,用大特寫拍攝梳理自己白髮的樣子、或者用她充滿皺紋和老人斑的手填滿整個鏡框、更可笑地拍攝數位攝影機懸掛著的鏡頭蓋子的晃動,代表她與撿拾葡萄的一家人的歌聲共舞。其中,Varda在片中的一個像小孩子的行為(她自己這麼說):在高速公路上,Varda坐在車裡看到一輛輛載滿貨物的大貨車,她舉著輕型的數位攝影機照著自己的拳頭,在鏡頭前,她的拳頭一次次地圈住從車窗前飛馳離去的一輛輛大型貨車。我猜測這個動作是整部紀錄片的一個暗示性動作:透過輕便的DV,Varda撿拾路上的人文風光;用拳頭圈住大貨車的動作就猶如「撿拾」的手勢,象徵一種抵抗的行動。用拳頭握住一輛輛大型貨車背後的隱形勢力,也即二十世紀末的消費市場中,操縱產品生產類型、數量與控制物資分配,最後卻造成產品過量、形成浪費,而讓貧富不均現象繼續存在的那群人。
片尾,那些心型馬鈴薯卻都長了毒根、腐爛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