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4 17:37:47Cindy

台灣百年歌謠

2004年因緣際會欣賞到簡上仁老師現場的說唱台灣民謠,體會到台灣歌謠的雋永。簡上仁老師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之整理、創作及推展工作不遺餘力。除了聽到經典的台灣民謠,再加上簡老師妙語如珠的介紹,十分感動,原來台灣歌謠並不俗,在歌謠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般所謂台灣歌謠依其產生方式,可分為古老自然歌謠及富有濃郁臺灣鄉土氣息的創作歌謠,所謂自然歌謠,是指在台灣民間自然產生,經由民眾口耳相傳,代代傳唱,集體加工潤飾而成,屬於民間共同創作的歌樂。這次簡老師挑選演唱的10首曲子,就有多首是屬於自然民謠的牛犁歌、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青蚵仔嫂等等。「牛犁歌」源自平埔調的福佬民謠,族群融合的象徵,是流傳於台灣中南部鄉間的耕農歌,農夫在耕作勞動之時,哼哼唱唱,用以自娛,也藉此忘卻工作的辛勞。歌詞中描述的辛勤播種,歡呼收割的景象,正是台灣早期樂天知命的農業社會生活的寫照,聽來別有一番風味。

一隻鳥仔哮救救是一首大家耳熟能想的台灣民謠,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在這首歌之前還有一首嘉義民謠叫「六月田水」,描寫的是農人在六月豔陽高照時,太陽直接照射著水田,田水開始越來越燙,在其中的小魚、泥鰍就受不了開始遊入田埂下的巢穴來求生存,農人看到了魚兒的的求生慾望這麼的堅強,於是就隨口唱出來「六 六 六 六月田水嘿都當的燒」,就這樣在生活中的吟唱,就成了一首流傳久遠的民謠了。而「一隻鳥仔哮救救」原屬於十分口語的唸謠,經過不斷的演變,在音樂化後,成為動人且傷感的曲子。簡老師感於該歌詞過於悲情,故重新填詞成”一隻鳥仔笑呅呅” ,這可說是一首不朽的情歌。
搖荖搖(搖子賢大漢、嬰仔睏)及ABC狗咬豬都是童謠類,傳統念謠在台灣歌謠中頗為常見,將唸謠譜曲成為歌謠,變得很容易朗朗上口、也傳唱不絕的流傳下去。簡老師就是將這二首我們孩童時期朗朗上口的童謠譜曲演唱,賦予漸漸失去記憶的童謠新生命。
台灣歌謠除了早期的音樂創作之外,現今的台語文學作家,也有不少的作品,經過作曲家的譜曲,成為現代創作歌謠。阿爸的飯包是向陽老師的詩詞作品。藉著一個便當的故事,細訴父子親情的可貴。由簡老師帶著幾分感傷的鄉土曲風,以負面悲調的手法,表現正面感性的情愫。咱兜歌頌著台灣的自然,豐碩之美,感念先民含辛茹苦建設家園的心血,更唱出台灣的未來和希望。這首曲子是以台灣原住民音樂為基礎,揉合漢族音樂的特質,表現出獨特的台灣本土音樂風格與精神。
民謠是反映時代背景的鏡子,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會有獨具當地特色的民謠,一個地方的民謠可以了解這個地區人民生活的歷程與內涵,而一部臺灣人民的生活史也正是一部台灣民間歌謠發展史的寫照。

上一篇:踢踏舞賞析

下一篇:竹子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