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2 21:55:09whale

Fw: 心肌梗塞死 誰知誰是下一個‏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在登山時心肌梗塞猝死,許多民眾及心臟病患,不禁擔憂不解:「爬個山有這麼危險嗎?」其實,心肌梗塞何時會來、發生在誰身上?或許只有上帝或閻羅王才明白。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洪惠風最近完成《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一書,書名也是所有心臟科醫師內心深處的感慨與疑惑,就連寫書的洪惠風,也難有一個好答案。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明佑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搶救黃金時間用秒來計算,到醫院前死亡比率超過50%。

46%女性 首發作即梗塞或猝死

根據美國國家心臟、肺臟及血液研究院與波士頓大學,在美國麻州佛拉明罕鎮進行的一萬兩千人、六十年的持續性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心臟病中,高達62%的人,是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就心肌梗塞或突然猝死,女性的比率也達46%,而且之前完全沒有任何預兆。

有人剛做完健康檢查,才走出醫院大門,就馬上心肌梗塞;甚至一個禮拜前才做過心導管檢查,報告一切正常,7天後卻猝死。「就是很難保證」,洪惠風說,沒有人知道是否就是下一秒,會不會生死瞬間,甚至天人永隔。

好比喻 血管爆發「土石流」

雖然動脈硬化是老化現象,難以避免,「但心肌梗塞猝死和血管內狹窄程度無關,關鍵在血管壁。」洪惠風解釋,86%的心肌梗塞都不是發生在冠狀動脈最窄(血管狹窄比率小於70%)的地方。另外,冠狀動脈硬化,血管壁會先向外變厚,形成厚厚山壁,然後血管內徑才會向內變窄,而影響養分供應,出現心絞痛症狀。

心肌梗塞便是因血管壁突然「坍塌」,導致血管完全堵塞,造成心肌缺血壞死。洪惠風比喻,心肌梗塞就像土石流,是山壁的問題。若要問「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就像問「為什麼會有土石流?」,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預防土石流嗎?」

顧水土還要「嚴防地震颱風」

至少這個答案是「可以的。」根本之道是重視血管壁的保養,等於做好水土保持,還要嚴防地震、颱風。洪惠風說,顧好山壁最基本又重要的就是控制三高:血壓、血脂、血糖,此外肥胖、不運動、抽菸、喝酒、睡眠不足也是危險因子。

「避免地震、颱風」指的是減少情緒激動、壓力緊張等,如廖風德不久之前便已傳出有痛風、高山症與胸痛等警訊,痛風也是身體發炎現象,加上工作過度勞累與官場喝酒應酬文化,心臟土石流就這麼發生了!

廖風德症候群》假日運動 最忌心血來潮

運動時猝死 防不勝防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傳出有人運動時猝死。專家指出,這類意外雖然防不勝防,但如果檢出有心臟病史,運動時就要格外小心,尤其平時少運動的「假日運動員」,切莫逞強。

鑽研運動與健康的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指出,運動會增加肌肉的耗氧量,因此心臟必須提高搏動次數,肺臟也要增加呼吸量,才能供給適當的氧氣,這也是為何運動時心跳、血壓和呼吸都變得急速的原因。

先天心臟病 如未爆彈

對心肺功能正常的人而言,即使是比較激烈的運動,也不礙事,但對於某些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由於心臟及血管構造的異常,如冠狀動脈畸形、主動脈剝離等,如同身上有一顆未爆彈,只要運動稍微激烈一點,就可能在運動場上發生猝死的意外,臨床上這類病人通常以卅歲以下年輕人為主,唯有從家族史和早期檢查才可及早防範。

職業運動員 心肌肥厚

另一類在運動過程中猝死者,則屬於成年或中高齡人士,其中有的是職業選手,有的則是「假日運動員」,前者病因以肥厚性心肌病變為主,後者的病因則多半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周迺寬指出,根據研究,運動員猝死,有75%事後檢查證實其禍首就是肥厚性心肌病變,這是由於長期運動之下,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會非常發達,連同心肌也因而慢慢變厚,但供應心臟的血液及養分有其極限,到最後心肌「虛胖」,除了直接拖累肺功能及腎功能,也隨時會因運動而突發心律不整,以致倒地不起。

周迺寬舉早年是健美先生、並成為美國巨星阿諾史瓦辛格為例,雖然擁有極為發達的肌肉,卻也因肥厚性心肌病變而導致主動脈瓣異常,如今轉投入政壇,其實是為了保命。因此,如果運動員在運動期間有過胸悶、昏厥、蒼白及突然不適等病史,就要及早接受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

突然去運動 隱藏危機

至於已出現冠狀動脈狹窄的心臟病患,如果要運動,更要小心。陳俊忠強調,由於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本身血液循環的血管,只要一出現阻塞,血液就無法通過,因此「只要運動對身體是比較難以承受的負荷,它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尤其不少上班族或剛退休的人,因平常極少運動,只有趁假日才想到去跑步或登山,殊不知在運動前未好好暖身,又沒有注意保暖,很容易因心肺功能負荷過大,引爆猝死的危機。

哪些人要注意?

●家族中有人運動時或在40歲前突然死亡。
●本人曾經在運動時昏倒或胸痛
●心電圖檢查有異常者
●曾不明原因昏倒者

心事知多少》猝死者 八成有冠心病

「醫師,我的胸口好像被大石頭壓住了!」這是冠心病最常見的形容。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心肌梗塞猝死的人當中,約八成有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心絞痛就是最明顯的症狀。

大石壓胸 典型心絞痛

冠心病易引發心肌梗塞猝死,不可不慎,洪惠風說,心絞痛這種胸悶、緊、痛的壓迫感,有病患形容「彷彿有隻大象踩在胸口。」卻難指出明確所在,和針刺、刀割、觸電的感覺不同,典型部位在胸口正中,但也可能在肩、左胸等其他部位出現。

心絞痛又稱狹心症,俗稱「心包油」,常持續約10至15分鐘,特別在運動走路時、爬樓梯、搬重物、生氣、壓力大時突然感覺難受,休息或服藥後趨於好轉。

薯條入口 危機的開始

冠心病形成的原因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讓動脈硬化與堵塞。洪惠風說,「從你吃的第一口薯條,就開始累積了。」因粥塊影響血液循環,故又名「缺血性心臟病」。

冠心病最大的風險在於,當粥塊斷裂,體內血小板自然產生血栓想要修復血管壁,反而導致血管堵塞,出現急性冠心症。

洪惠風表示,血管完全阻塞時,像心臟發生土石流,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會胸痛、心律異常或休克、猝死、心臟衰竭,需要馬上急救;若血管為部分堵塞,稱為「不穩定心絞痛」,胸痛程度比一般心絞痛更強、更久,被認為是冠心病惡化的警兆。

動脈痙攣 容易被忽略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明祐表示,冠心病當中還有一種叫「冠狀動脈痙攣」,當冠狀動脈突然抽筋收縮,導致血液無法通過,即引發心肌梗塞,病患反而在休息時會心絞痛。但冠狀動脈痙攣容易被醫師忽略,因為病患的心導管檢查往往正常,必須用藥物誘發檢查,才能發現。

數字不騙人》工作狂 心病機率常人2.4倍

心臟像個幫浦,「沒瞑沒日」地工作,可說是全身最辛苦的器官。

從構造上看來,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洪惠風說:「心臟像穿了一件丁字褲。」由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所需養分,冠狀動脈有三條大血管,分別稱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左前降支,皆位在心臟的表面,外觀就像穿了丁字褲一樣,也因為宛如一頂桂冠般地分佈,而取其拉丁文字義,取名為冠狀動脈。

心臟24小時跳動,收縮時將血液打進動脈裡輸送,展開全身的循環旅行。若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心臟的功能就會受損。

工作狂要特別小心,洪惠風指出,根據研究,每天工作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約為一天工作7到9小時的人的2.4倍。求完美、企圖心強的A型性格,有時候也要懂得適時放鬆,呵護一下自己的心臟。

另外,正常心臟分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個部分。左心房與左心室間以二尖瓣膜隔開;右心房、右心室間則有三尖瓣膜,瓣膜能控制血液正確流向,前陣子藝人張韶涵傳出患有心臟病二尖瓣脫垂,即為心臟瓣膜方面的遺傳毛病。

數字不騙人》馬拉松比賽 8萬人有1個猝死

近年運動風氣大為提升,但因運動突然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不乏其人,像知名主播廖筱君的弟弟廖維德、前大同分局偵察隊副隊長馮照明等人,都在正值壯年之際,卻在運動場上倒地不治。

馬偕醫院資深醫師、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張國頌指出,大部分在運動期間引起的突發心血管疾病,多半是身體潛藏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疾病,這也是發生猝死的主因。另一個可能引發猝死的原因,是因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尤其是女性及馬拉松賽跑者特別容易發生低血鈉症。

根據統計,馬拉松比賽中,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的比率,約八萬分之一,但某些可能潛在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他們在社區籃球場或學校運動場,發生意外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張國頌表示,雖然運動有易健康,但對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甚至平常少運動的民眾而言,即使是一般的路跑、長途的馬拉松比賽,不論是心肺功能、身體對溫度及水分的調節,是一大考驗。尤其在過熱、直接在太陽下曝曬,或是在高海拔的山區路跑、日月潭晨泳,更要需提高警覺。

張國頌提醒,民眾在下場運動前,應注意暖身,尤其必須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可能引起突發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如果有感冒、熬夜、睡眠不足者,應切忌做激烈的運動,以防意外發生。

數字不騙人》心肌梗塞發作 52%到院前死亡

冠狀動脈心臟病患,最怕心肌梗塞,約有二至三成患者,在心肌梗塞發生初期發生危險性心律不整,延遲救治者將難免步上死亡一途。

廖風德、藝人馬兆駿都是因心肌梗塞導致死亡的不幸案例。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曾因為不穩定心絞痛,被診斷有很高的心肌梗塞風險,而接受手術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科主任李彬州表示,心臟疾病是造成猝死的主因,以心肌梗塞來說,發生原因99%與冠狀動脈遭血栓塞住有關。一份美國研究數據指出,52%的人會在到院前死亡。北市聯醫心臟外科主任袁明琦也說,60%的人在發作初就會死亡,30%到40%的人有機會送醫救治,不過救活率也只有10%。

袁明琦指出,發生心肌梗塞,如果阻塞的血管是右側冠狀動脈或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就會產生危險性心律不整,心肌異常放電、心室纖維顫動,讓心肌收縮毫無效率,心臟幾乎無法將血液打出,可能造成心肌壞死 。

李彬州說,心肌梗塞發生3到10天內,心肌壞死的部份可能會因心臟收縮力道不協調,以及受不了心肌收縮產生的壓力,而發生心臟破損。

心病怎麼醫》通血路 未必要「開心」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內、外科方法都有,在醫療器材不斷進步下,即使心臟主要動脈堵塞,都能夠以內科置放支架的方式治療,不一定須「開心」,但嚴重的症狀仍以外科的血管繞道手術治療效果較佳。

藥物治療 預防血管堵塞

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怡指出,心血管疾管是一種慢性疾病,部分患者在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前,應已有一段時間的病情發展,其中有些在發作前有症狀,例如心絞痛、胸痛等,有些則沒有症狀。

有症狀患者通常會先以藥物治療,給予抗血小板、抗心絞痛等藥物,預防血管堵塞,如果沒有症狀,但屬於家族病史、高齡、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多的患者,也必須服藥。

放置支架 傷口小恢復快

對嚴重心血管堵塞患者,除使用溶血栓藥物治療,內科還會採用血管整形術,包括氣球擴張術、支架及塗藥支架,陳怡表示,醫師從患者手或腳切開約0.1至0.2公分的傷口,將心導管深入到心臟血管檢查或放置支架,撐開堵塞的血管,比起傳統的開心手術,優點是傷口小、恢復快,缺點是有堵塞的風險。

繞道手術 有人用到20年

成大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阮俊能表示,心血管嚴重堵塞可採用外科繞道手術重建血管,取患者腿部淺層靜脈、或胸部內乳動脈、或手部的橈動脈,取代心臟冠狀動脈,據研究重建血管至少有10到15年的「有效期限」,甚至有人可使用到20年,之後如果再發生堵塞,仍可再做心導管或開刀。

他表示,最新還有以機械手臂用內視鏡方式進行手術,引進國內後,中部的個案較多,優點是內視鏡可以看得更清楚、縫合更棒,而且傷口比傳統手術小,恢復較佳,但也因傷口小,心臟翻動受限,一次只能重建一條血管,而且目前健保不給付,單次手術的費用高達20到50萬元,患者接受度較低。

兩種狀況 考慮開刀優先

到底該採外科或內科方式治療,成大醫院內科主任蔡良敏建議兩種狀況下,醫師及患者都應考慮以開刀為優先,第一是心臟冠狀動脈兩條以上有問題,患者同時合併糖尿病、心臟功能異常,醫師認為放置支架的效果難預期,應以開刀優先;第二是左主幹動脈發生問題時,如果醫院的開刀設備與能力沒問題,應以開刀治療為第一選擇。

數字不騙人》我是好心人? 掃瞄10分鐘即知

署立新竹醫院放射科主任李孟儒表示,廖風德事件提醒許多事業有成的社會菁英,應更重視自己的心臟健康,因為看似健康的人突發心肌梗塞,死亡率高達30%以上。

這種病來得急、「去」得快,能夠預防嗎?李孟儒說,絕對可以。

新竹醫院與北醫附設醫院皆引進目前革命性的「立體導航式電腦斷層掃描儀」,已為病患進行了近千例的健檢,藉由精細輕薄的電腦斷層切片加上強大的電腦成像技術,是全身非侵入性檢查的利器,掃瞄一圈僅需0.35秒,就可提供64張0.0625公分超薄斷層影像,簡單而言,只要10分鐘就可以完全掌握「你的心好不好」。

這個檢查的過程毫無不適,而且馬上就可以知道檢查結果,如果對心臟狀況有疑問,別怕,去做吧!

自救與急救》咳嗽自救? 還是快打119!

心臟病發也能自救?網路上不斷流傳一封信,心臟病發時,記得要用力咳嗽。別傻了,亞東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楊基譽說,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叫119,並由旁人立刻做心臟按摩,不可能靠咳嗽自救。

網路說 疼痛來襲用力咳

「現在是下午5點50分,忙忙碌碌的你上了一整天的班,正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你感到胸口有一股劇痛,並且開始蔓延到手臂和下巴。可是,離最近的醫院大概還有5公里遠。更糟糕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開得了那麼遠。怎麼辦?」

「要不停咳嗽!用力的咳!每一次咳嗽前,都要先深吸一大口氣。然後,用力地、深深地、長長地咳,好像要把胸腔深處的痰咳出來一般。」

醫生說 反應根本來不及

針對這則在網路上流傳許久的「咳嗽CPR」郵件,楊基譽說,對於沒來得那麼快的心律不整,或許還有效,這種狀況下猛力咳嗽,或許可以發揮類似電擊的效果,看心臟能否自己恢復正常跳動,把血液打出去,讓腦部獲得血液供應。

但楊基譽說,很多心肌梗塞來得又急又快,只要缺氧5到10秒,就會陷入昏迷,患者根本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哪來得及咳嗽。

急救術 心臟按摩加119

「如果可以自救,就不會有心臟內科醫師死於心臟病了!」楊基譽說,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而且現在已有證據顯示,就算不吹氣,只做心臟按摩,也有效果。

廖風德心肌梗塞猝逝,準行政院長劉兆玄立刻下令要求內閣成員每個都要做健康檢查,其實不只官員,老百姓也要學會做個「好心人」,養成心臟檢康檢查習慣。



護心計畫》好心食物 保平安

國內罹患心血管疾病者超過百萬人,如何避免疾病惡化?除了靠積極治療外,專家認為,平常的飲食若得宜,也有助於保護心臟。以下是經過科學驗證的護心食物:

魚和魚油

小提醒:魚油忌與大蒜、阿斯匹靈併用,以免出現異常的溶血反應。

以吃魚為例,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不吃魚的人比吃魚的人,死於心臟病機會要高出三分之一。台北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洪惠風說,愛斯基摩人常吃魚,他們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遠較歐美各國低。

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趙強表示,日本也是魚類攝取量非常高的民族,平均一個人每天平均吃80克的魚,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平常服用statins (史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的病人,即便已大量吃魚,再補充魚油,更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

洪惠風解釋,由於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和EPA、DHA等,這些成分可降低LDL,提高HDL,降低血栓形成。至於魚的選擇,則以含omega-3脂肪酸較多的鯖魚、秋刀魚、鮭魚可多吃。

蔬果

小提醒:荔枝、芒果等太甜水果勿吃多。

天天五蔬果除了可防癌外,也是去除膽固醇的良方,研究發現,每天吃400克蔬果,大約可降低21%得心臟病的機會,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以一份蔬菜約100克(煮後約半碗的量)為例,每天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的攝取量,就可達到護心效果。

劉怡里表示,蔬菜和水果含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深綠色蔬菜如甘藍菜、花椰菜和菠菜等,含有豐富維他命B群,此一成分可幫助脂肪代謝速率加快,清除過氧化的脂肪酸,進而避免動脈硬化。

劉怡里提醒,太甜的水果如荔枝、芒果、龍眼等,因為含有較高的果糖,經人體吸收後會轉化成脂肪,易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因此,要護心還是以多吃蔬菜為主。

堅果

小提醒:堅果類油脂不少,每天一把杏仁,也別過量。

劉怡里說,杏仁、核桃等堅果類,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維他命E,前者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可以改善血壓和膽固醇,後者則是很好的抗氧化劑。洪惠風也說,美國心臟醫學會就建議,每天可吃一把杏仁(約23顆,70克),罹患心臟病機率可降低12.5%。

燕麥

小提醒:三合一即溶麥片甜度高,不適宜。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在1996年將燕麥列入「對心臟有益的推薦食品」,劉怡里說,燕麥由於含有粗纖維,吃下肚後可讓人產生飽足感,而且能幫助降低膽固醇;但市售三合一即溶麥片,因顆粒太細,且甜度高,並不適宜。

紅酒

小提醒:無飲酒習慣者不建議,且別睡前喝。

洪惠風和趙強都表示,近來有研究指稱喝紅酒可降低得心臟病的機率,主要是葡萄皮含有多酚及白蘺蘆醇成分,均有極強的抗氧化及減少血小板凝集,但他們認為,對於平常不喝酒的人,並不建議以此做保養,若要喝建議淺嘗即止,且盡量不要在睡前喝。

紅麴

小提醒:忌與史他汀類藥物併用,增加肝腎負擔。

目前紅透半邊天的降血脂藥物「史他汀」最早就是從紅麴菌中培養出來。紅麴在發酵過程中會釋放一種物質,抑制合成膽固醇的關鍵酵素,當膽固醇下降,動脈硬化速度便會變慢。不過,也有學者對紅麴降血脂持相反的看法。

大蒜

小提醒:攝取過多也有出血危險。

大蒜一直被認為有各種「功效」,最近更被認定對心臟有益。大蒜被認為可預防心臟病的原理有二,一是低膽固醇、另一個是大蒜含有一種叫Ajoene的物質,可以抑制血小板上的纖維蛋白酉每接受器,抑制血塊產生。

護心計畫》24天打敗心臟病

美國杜克大學整合醫學中心提出「24天打敗心臟病」教戰守則,只要每天做一點改變,就可使心臟病發的風險降低六成,心臟病復發的機率降低五成。

53歲的貝蒂.布朗去年8月隨時可能心臟病發作,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的膽固醇)值為190,血壓為180/100,血糖150,而且生活壓力很大。

但她依照這套守則,每天做一點改變,一個月後,貝蒂的LDL降至120,血壓降到130/85,血糖降到100,心臟病發風險減少一半。

第1天 喝綠茶:綠茶含有幾種強大的抗氧化劑,能降膽固醇,甚至可能降血壓。

第2天 計算脂肪預算:脂肪別超過每天攝取卡路里的25%,若已有心臟病,不超過15%到20%。多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和omega-3脂肪,避開飽和與反式脂肪。

第3天 義大利療法:油中之王。菜籽油很好,橄欖油更棒。只選冷壓的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含有較多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

第4天 粗食:吃愈多纖維,心臟病發的風險愈小。每天至少攝取25-35克纖維。

第5天 今晚吃魚:肉類的飽和脂肪會阻塞血管,而鮭魚等多脂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每周吃一餐魚,能降低52%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第6天 別忘了果汁:柳橙汁含有葉酸,可降低心臟病危險因子同半胱胺酸。葡萄汁含有抗氧化劑,可防止形成血栓。每天早餐和午餐各喝一杯果汁。

第7天 多吃新鮮蔬果:每天至少吃9道水果和蔬菜。以十字花科蔬菜為主,像是羽衣甘藍、球芽甘藍、花椰菜和甘藍。

第8天 吃堅果:每周吃5盎司堅果,心臟病風險降1/3,但別吃太多。

第9天 換掉麵包抹醬:人造奶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奶油含有飽和脂肪,改用可降膽固醇的植物固醇。

第10天 添加亞麻子:亞麻子是omega-3脂肪的最有效來源。每天在沙拉或麥片粥裡加兩匙亞麻子。

第11天 小酌一杯:每天喝1到3盎司酒,可大幅降低心臟病發風險,每天喝一杯很安全,酗酒者和高血壓者除外。

第12天 買大豆:豆蛋白可降膽固醇,但單獨食用豆製品效果不彰。

第13天 動起來:運動可減少五成心臟病發風險,比最好的降膽固醇藥還有效。不需要太多運動,每周幾小時就夠了。

第14天 嘗試新運動:會持之以恆的運動才是最好的運動,找尋你喜愛的運動。

第15天 做自己:造成壓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是過著不忠於自己的生活,自問:我正在做我想做的嗎?我滿足我的需要了嗎?

第16天 練習集中注意力:練習冥想,注意力集中,並放鬆自己,可降低日常壓力。碰到壓力時,只要閉上眼睛,專注呼吸5到10分鐘。

第17天 建立穩固的宗教生活:固定上教堂或去寺廟的人壽命較長,活得更好,心臟病發可能性較低。

第18天 讓更多人參與你的生活:與家人、朋友、社區和上帝的緊密連結可減少焦慮和對抗憂鬱,焦慮和憂鬱都會增加心臟病發風險。

第19天 控制你的怒氣:發脾氣會使你在兩小時內心臟病發的風險加倍。

第20天 補充營養品:服用富含抗氧化劑的強效維他命。固定服用綜合維他命,可降低24%心臟病風險。選一種至少含400微克葉酸、500毫克維他命C和不超過50毫克維他命B6的綜合維他命。

第21天 給自由基找個伴:維他命E可當自由基的伴,減少自由基傷害細胞的機會。每天服用200到400IU維他命E。

第22天 抓幾粒大蒜瓣:每次吃一粒蒜瓣,每天吃三次,可降低心臟病發風險。

第23天 增加硒的攝取:硒是強效抗氧化劑。每天服用100微克,不得超過200微克,以免有毒性反應。

第24天:服用阿斯匹靈:每天服用81毫克阿斯匹靈可降低30%到50%心臟病發風險,除非有胃病或對阿斯匹靈過敏,請依醫師指示阿斯匹靈。

拍胸敲膝 經絡拳養心法

經絡拳利用雙手敲打的「振動能量」,打通經脈、疏通人體的氣滯血瘀。建議先「自我檢測」,看看為你跳動一輩子的心臟「累了嗎」?再伸出你的雙手,保養你的心!

「心病」自我檢測


1.以食指、中指左右輕揉胸窩(中醫說的「膻中穴」,腹中線與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若感到刺痛則要特別注意。

2.雙手抬高、伸直,如果會特別感覺得痠麻,或是根本不能舉高,則要特別注意。

身心喜悅協會會長劉朝舜說明,以上檢測大致可以看出心臟的「動力」,如果感到不適,則表示心臟周圍血管壓力大,血液循環差,可能血液量不足、無法將足夠的血液送至心臟,也容易會產生動脈阻塞的狀況。

雙手不能舉高的人,也很容易頭暈,劉朝舜說,有問題者,平時要多注意血壓,做徹底身體檢查,平時可以參考以下經絡拳的護心「招式」來保養。

平時保養→拍拍心窩








1.吸飽氣,以掌跟或掌心拍打胸窩,邊拍邊吐氣。可用3瓦的力量(手與胸窩距離30公分)

2.將左手舉起,右手握拳,由右至左敲打左邊腋下(心經),記得要換邊喔!可用1到2瓦的力量(手與腋下距離10到20公分)

爬山前後→敲敲膝蓋

劉朝舜說,利用振盪的能量,可以增強心臟動能,同時讓血液輸送順暢,如果心臟有毛病、年長者則可以試試以下敲打腿部的動作。利用雙手敲打腿部,「打鬆」後可以讓腿部更有力氣,雙腿有力則可以減少心臟負荷,而呼吸更順暢。

劉朝舜強力建議,在爬山前後,一定要敲打你的腿。除了讓雙腿有力、減少心臟負荷,因為氣血足,膝蓋軟骨間、關節的潤滑液足夠,較不會造成磨損,而爬山後雙腿乳酸堆積,敲打後有助於乳酸代謝,消除疲勞感,才能更有效地達到爬山健身的效果。








【2008/05/19 元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