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4 12:06:52Chung Min Yin
虛擬世界的面具之後
(圖片來自FreeScreenSaver:Matrix)
有著這個感觸很久了,自高中從明道的BBS開始接觸網路,放學後留在學校電腦室打Mud,耗了一個週末幫家裡裝28.8K Modem,為了抓一個Netscape看文字網頁而讓電話一個下午通話中...
當時的家用電腦和網路對我這未成年小鬼而言,上網大概只是單機遊戲沒得玩時才會考慮到的開機理由。大部分接觸網路的機會多是利用教育網路的龐大頻寬,上 BBS灌水打屁、玩Mud等打發時間的事情。(那時候的網頁文字居多圖,也沒個幾張,通常都要關掉瀏覽器載圖的功能讓上網速度較快。)
身為一個愛打電動的小鬼,巴哈姆特的BBS自然是每天要光顧一下,當年的戰文戰況頻繁度跟今日差不了多少。但那年代被收錄精華區的網路戰文,立場相對的雙方說起話來引經據典,考證資料,攻防之間少有情緒,多是李敖那套『我說你是王八,我還能證明你是個王八』的有力文筆,甚至文末還來個簽名(雖然只是個ID)以示負責。那時看戰文還可以長知識(自然是當時仍是小鬼的我沒學問),也覺得那些人的文筆字字珠璣,鏗鏘有力。那個年代網路上的戰神’、名人的ID和暱稱鮮少更動,視ID和暱稱為他們網路世界中的身份證,見ID如見人。在如過江之鯽的眾多ID中,這些不變更的ID和暱稱更顯得特殊和容易辨識。(比如 Grayhwak灰鷹爵士、現稱國宅的朱學恆Luicifer、九把刀的Giddens等人。)
當千禧年危機在程式設計師的努力調整度過後,整個IT工業依著莫爾定律的理念快速成長:網路的頻寬增加、電腦組裝越來越便宜、網路使用者的增加、平均年齡層開始下降,Online Game的蓬勃發展更是讓許多國高中學生一舉參與網路空間的討論。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也多少因此而產生:小白文、謾罵文、多重ID分身、甚至『砍掉重練』等現象,也隨著總網路使用人數增加也跟著頻繁了。
隔著電腦螢幕及虛擬ID,人們在電腦螢幕前面打鍵盤的發言,也跟著大膽肆無忌憚了起來。八卦文、Hate文也因為網友彼此素昧平生而生,讓情緒有發洩的出口。卻也有不少情緒性指控、漫天謾罵、胡謅亂爆料等沒有真憑實據的惡意攻擊文章。我也做過在PTT上指桑罵槐,另外申請ID暱稱來逛成人論壇,甚至使用駝獸抓檔案以及透過MSN收到朋友傳來的灌C照片,也算嘗盡了虛擬世界的好處。
光天化日下有著道德拘束限制的行為,在網路的庇護下則能自由大膽的執行,端看使用者能不能跨越心中的良知界線,願不願意釋放心中的野獸,在網路上成為不同於現實的陌生人。
自己也體會過悠遊於網路中不必為言行負責的爽快,但隨著快意而來卻是一種空虛,一種陌生。沒有正名,網路上的語言缺少力量,失去責任感及公信力,不過是位元轉化出來的一種符號,依然輕易地被淹沒及淡忘。
即使網路上再怎麼塑造的完美形象,遲早醜媳婦總要見公婆,以平日現實的一面展示給世人。是男是女是王八或君子,網路斷線後現實依舊。當頻繁的網友相約遭迷姦,網路男蟲及詐騙等社會問題佔了新聞版面的同時,卻也有著善行及功德在網路世界中默默地進行。
套句詹宏志說過的話做結:『網路沒有社會問題,是我們把社會問題帶進了網路。』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有著這個感觸很久了,自高中從明道的BBS開始接觸網路,放學後留在學校電腦室打Mud,耗了一個週末幫家裡裝28.8K Modem,為了抓一個Netscape看文字網頁而讓電話一個下午通話中...
當時的家用電腦和網路對我這未成年小鬼而言,上網大概只是單機遊戲沒得玩時才會考慮到的開機理由。大部分接觸網路的機會多是利用教育網路的龐大頻寬,上 BBS灌水打屁、玩Mud等打發時間的事情。(那時候的網頁文字居多圖,也沒個幾張,通常都要關掉瀏覽器載圖的功能讓上網速度較快。)
身為一個愛打電動的小鬼,巴哈姆特的BBS自然是每天要光顧一下,當年的戰文戰況頻繁度跟今日差不了多少。但那年代被收錄精華區的網路戰文,立場相對的雙方說起話來引經據典,考證資料,攻防之間少有情緒,多是李敖那套『我說你是王八,我還能證明你是個王八』的有力文筆,甚至文末還來個簽名(雖然只是個ID)以示負責。那時看戰文還可以長知識(自然是當時仍是小鬼的我沒學問),也覺得那些人的文筆字字珠璣,鏗鏘有力。那個年代網路上的戰神’、名人的ID和暱稱鮮少更動,視ID和暱稱為他們網路世界中的身份證,見ID如見人。在如過江之鯽的眾多ID中,這些不變更的ID和暱稱更顯得特殊和容易辨識。(比如 Grayhwak灰鷹爵士、現稱國宅的朱學恆Luicifer、九把刀的Giddens等人。)
當千禧年危機在程式設計師的努力調整度過後,整個IT工業依著莫爾定律的理念快速成長:網路的頻寬增加、電腦組裝越來越便宜、網路使用者的增加、平均年齡層開始下降,Online Game的蓬勃發展更是讓許多國高中學生一舉參與網路空間的討論。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也多少因此而產生:小白文、謾罵文、多重ID分身、甚至『砍掉重練』等現象,也隨著總網路使用人數增加也跟著頻繁了。
隔著電腦螢幕及虛擬ID,人們在電腦螢幕前面打鍵盤的發言,也跟著大膽肆無忌憚了起來。八卦文、Hate文也因為網友彼此素昧平生而生,讓情緒有發洩的出口。卻也有不少情緒性指控、漫天謾罵、胡謅亂爆料等沒有真憑實據的惡意攻擊文章。我也做過在PTT上指桑罵槐,另外申請ID暱稱來逛成人論壇,甚至使用駝獸抓檔案以及透過MSN收到朋友傳來的灌C照片,也算嘗盡了虛擬世界的好處。
光天化日下有著道德拘束限制的行為,在網路的庇護下則能自由大膽的執行,端看使用者能不能跨越心中的良知界線,願不願意釋放心中的野獸,在網路上成為不同於現實的陌生人。
自己也體會過悠遊於網路中不必為言行負責的爽快,但隨著快意而來卻是一種空虛,一種陌生。沒有正名,網路上的語言缺少力量,失去責任感及公信力,不過是位元轉化出來的一種符號,依然輕易地被淹沒及淡忘。
即使網路上再怎麼塑造的完美形象,遲早醜媳婦總要見公婆,以平日現實的一面展示給世人。是男是女是王八或君子,網路斷線後現實依舊。當頻繁的網友相約遭迷姦,網路男蟲及詐騙等社會問題佔了新聞版面的同時,卻也有著善行及功德在網路世界中默默地進行。
套句詹宏志說過的話做結:『網路沒有社會問題,是我們把社會問題帶進了網路。』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