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9 18:07:40爆甘 台客

新草根媒體——Podcast 數位時代雙週 2005/09/28

作者:楊致偉
在這一兩年的網路世界裡,Podcast是個比部落格成長速度更快的新媒體。蘋果電腦在今年六月份新發表的iTune 四.九版播放程式裡,就內建了訂閱Podcast的功能,提供使用者超過三千個廣播選擇,兩週之內就吸引了一百萬人次的訂戶。


更有時間彈性的網路廣播


Podcast是由broadcast和iPod所組成的複合字,意指人們透過iPod或MP3播放程式,收聽網路廣播(Webcast)的行為。Podcast跟傳統網路廣播最大的不同,在於使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這項讓部落格蔚為風潮的技術,使用者只要訂閱若干頻道的RSS feed,就會在每一次有新節目上線時,收到一份最新的MP3檔案。

Podcast這種看似簡單的傳遞技術,讓以往受限於頻譜管制的廣播,可以擺脫資源限制,成為具嶄新面貌的溝通媒介。任何人只要有錄音的設備,加上可以上傳及發送檔案的網路空間(通常是部落格),就可以錄製個人的廣播節目。對於聽眾而言,Podcast讓他們奪回了時間的自主權,可以自己決定何時聆聽儲存在播放器裡的節目,而不必再遷就節目時間表。

如同所有的新科技應用,Podcast也是從技術社群向外擴散,由小眾媒體蛻變為新媒體。Podcast的節目內容,也逐漸從早期一些只能吸引科技業人士的話題,延伸到音樂、商業、電影評論等方面。除了夢想當業餘DJ的電腦工程師,想利用網路力量推廣創作的獨立地下樂團(indies),甚至連黑人電影導演Spike Lee都利用Podcast向全球推出單人脫口秀,發表實驗性作品,或是分享幕後拍片心得。

大型傳播媒體自然也不自外於這股浪潮,在二○○五年,包括ABC、華爾街日報、BCC、甚至ESPN,都將推出自家的Podcast節目,設法留住漸漸流向各新興草根Podcast秀的閱聽人,捍衛與閱聽人口成正比的廣告收益。


部落格之後的新草根媒體


雖然Podcast的潛力無窮,其成長速度比部落格初萌芽時還快,但想要訂閱節目的RSS feed、下載節目檔案,對熟悉科技的人來說很容易,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卻是極其瑣碎的技術問題。一家名為Odeo.com的公司,就把這些煩人的技術問題,簡化成按一下滑鼠就可以簡單完成的步驟,降低了收聽及發行Podcast的門檻,讓一般使用者專注於各式內容的欣賞、評論及創造。

Odeo.com的創辦人威廉(Evan Williams),當年所創辦英語世界中最大的部落格聚落Blogger.com(其母公司已被Google收購,但仍保留blogger.com這個網域名稱),就是以提供使用者極簡易的使用功能,降低了外行人成立個人部落格的技術門檻,造成一股草根媒體風潮,撼動了傳統媒體世界。這位花了六年時間經營Blogger.com、三十出頭的年輕創業家,在離開Google短暫休息之後,決定繼續從事「媒體的民主化」,而Podcast在這一年內的崛起,給了他一個再次創業的基本方向。

在Odeo一個月前發表的beta版軟體中,使用者可以在數千個免費的Podcast頻道中選擇訂閱,並透過Odeo的程式,在每次開機時下載新的檔案,自動幫你搞定,而且完全免費。方便的技術,加上堅強的經營團隊,使得這家公司自宣布成立以來,就受到眾家重量級財經雜誌矚目,《美國商業周刊》與《紐約時報》都鎖定該公司的動態,而《財星雜誌》更在一年一度的新創公司評比中,將該公司列為「二○○五年最有潛力的二十五家公司」。雖然蘋果電腦也趕上這股風潮,但相關服務只對iPod使用者開放,其背後的目的,還是利用這些如《紐約時報》所言,「用來餵飽iPod二十G硬碟」的數位內容,藉以維持iPod的銷售成長力道。而Odeo鎖定的族群,則是任何一個想嘗試Podcast的使用者。


用傳教的精神推動新媒體


縱使《紐約時報》在一篇報導中,批評該公司目前的免費服務缺乏明顯的獲利模式,但是對於一家目前只有四個人的新創公司來說,把服務與使用介面做好,吸引足夠的人潮,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畢竟在網際網路上(或許實體世界也不例外)的商業鐵則是:能聚集人潮的地方,商機自然會浮現。如傳教士般的威廉,灑脫地對紐約時報的批評如此回應:「如果我們事情都做對了,Podcast也許會浮現屬於它的獲利模式——不管是我們或是其他人獲利。如果我們搞雜了,也許別的團隊會成功(例如蘋果電腦)。不管如何,我有信心,這些努力對於媒體的民主化與發言權力的重新分配,都絕對是好事!」

今年剛滿十歲的網際網路,就是因為有這種大膽作夢的夢想家,才會在十年間演變成我們十年前根本無法想像的面貌。就讓我們靜靜觀察這家在灣區的小公司,會在Podcast的歷史裡,占據一個什麼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