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卡卡勿輕忽 微創手術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衛福部臺南醫院日前收治一位疝氣病人,因近一年多來新冠疫情加上畏懼手術,所以一直沒有至醫院求診。直至上月底,疝氣不斷膨出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加上有卡住推不回去及明顯疼痛的情況,才趕忙跑到急診求助。經一般外科莊育權醫師評估後,確認為鉗頓型疝氣,進一步評估其腸子雖鉗頓但應該尚未壞死。一番努力後先將卡在外面的腸子推回腹腔,再觀察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出現腸壞死及腹膜炎狀況後,病人立即辦理住院與隔日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順利完成治療並出院。
疝氣的成因是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因為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因為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甚至懷孕等因素造成腹內壓上升,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過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形成所謂的疝氣。最常見的就是出現在鼠蹊部位的腹股溝疝氣,其症狀是鼠蹊部位或是睪丸的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且此腫塊在躺下休息時便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
鉗頓型疝氣是疝氣常見的併發症,意即腸子掉入疝氣囊後卡住而回不去腹腔內。卡住後會造成腸子的血流受阻,病人會出現腸缺血並有明顯痛感,此時若繼續置之不理,只要短短數小時,腸子便可能缺血壞死。到這個程度,病人則必須接受緊急剖腹手術將壞死的腸子切除重建,但不能同步修補疝氣,須待狀況穩定後再另行安排疝氣修補手術。部分狀況較差或是大腸壞死的病人甚至可能需要接受腸造口手術(人工肛門手術)才能保命。在過去幾年,部南醫幾乎年年都會遇到年紀較大或自我照顧能力較差的長輩因腸子鉗頓而需要緊急手術的情況。
部南醫自2016年開始引進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此種手術方式僅需三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而傳統手術則需一個4到6公分的傷口。但是腹腔鏡手術的術後疼痛感明顯比傳統手術要輕微許多,通常病人兩天後便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一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生活,但仍會建議術後四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此外,腹腔鏡手術最大的優勢就是針對【雙側】的疝氣,用同樣的三個小傷口就可以處理好,而傳統手術須兩道4公分以上的傷口。另外,對於【復發型】的疝氣,原本的傳統手術傷口常有沾黏,造成處理上的困難,此時經由腹腔鏡手術也可避開原本沾黏的部位進行處理。
目前已累積約120名病人的經驗,大多數病人都可改為微創手術進行疝氣修補,不僅術後復發機率與傳統手術無異,且可在一小時內完成手術。莊育權醫師呼籲,若有疝氣的情況,還是要盡早到醫院就醫評估及手術治療,以免後續造成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