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 18:19:00蔡永源

奇美博物館舉行『從布裡來 布裡去』生態共合啟動行動專車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工研院執行並連結紡織成衣,三大法人團體: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流行時尚產業聯盟、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布可回收;舊材新造」計畫,於529日於奇美博物館舉行行動專車啟動儀式。40家企業與學界代表,宣示將在生態互利共生的理念下,建構舊料再生平台,透過資訊串連媒合共享、供應廠與設計師合作新鏈結,推展布再生的循環經濟。

 

  行動專車啟動當日,也前進奇美博物館,展開志工培訓課程。教導奇美博物館志工學會縫紉技巧,運用庫存布料,設計製作導覽的輔助教具與工作圍裙,並將舊衣物及鈕釦拉鍊等副料加以重新設計,為伊甸基金會慢飛天使製作學習生活自理的輔助教具。

 

  工研院微系統中心朱俊勳主任指出,臺灣具有國際知名的紡織素材,業者努力提昇研發能力,加上在政府產業政策積極推動協助下,發展出許多機能性與高附加價值的人造纖維技術,為了讓產品有再生利用的機會,結合最夯的循環經濟概念,建構「從布裡來回布裡去」的再生循環,特別邀請紡織成衣三大企業-台南企業、和明紡織、宏遠興業擔任生態系的基石者,連結三大法人團體: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流行時尚產業聯盟、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與40家企業與學界串聯成完整的時尚設計生態系。

 

共同推動「布可回收、舊材新造」計畫,使廠商的主副料能夠有效被設計師(含設計學群的教學人力與資源)設計加值並引導相關產業與教育單位積極投入循環經濟的議題,透過行動專車下鄉,使偏鄉社區了解循環經濟的理念並從自身著手提升社區美學,同時以促進時尚機能產品設計的多樣性,並促成材料端與設計應用端的互動循環,創造兼具環境友善與時尚設計的形象產品,結合文化元素、切入循環經濟時代消費市場。

 

布可回收舊材新造」行動專車的領頭羊-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吳道昌指出,這項計畫今年三家企業將共同攜手以企業庫存布料結合企業專長,由資深員工投入社會參與擔任講師,後續將陸續前進台灣文學館、成大C-Hub創意基地、永康復興國小、台南高商、家齊女中、光華高中及各社區提供創作環境,讓更多學子認識布料再生的循環理念,並能透過設計思考,培養舊材新造的實作能力。

奇美博物館 參與「布可回收:舊材新造」計畫

 

結合產官學三方力量共同推動的「布可回收;舊材新造」計畫,今天(5/29)下午於奇美博物館舉辦行動專車啟動儀式,約40個單位整合資源,一起推展「布再生」的循環經濟。也許您無法想像,台灣一年會產生近6萬噸的舊衣服,其中高達一半被當成垃圾燒毀。其實,許多廢布舊料透過巧手製作,可以成為實用又漂亮的新產品。此計畫即是藉由各個單位的資源,一起讓廢布重生。

 

「布可回收;舊材新造」計劃分許多階段進行,初步的具體執行方式,是由台南企業、和明紡織、宏遠興業等三大成衣企業,提供廢布及專業講師,開著載有縫紉機器及活動宣傳資訊的「行動專車」,至配合的單位開設「布再生」課程。奇美博物館為行動專車的第一站,由館方提供教學場地,並邀請志工上課,在講師的指導下,志工學習將廢布製作成另一個全新的產物,例如工作圍裙、環保提袋、束口袋等,最特別的是製作遲緩兒輔助教具,完成後將捐贈給伊甸基金會的早療機構。博物館課程結束,行動專車將繼續前往台灣文學館等其他單位,依同樣模式加大推廣網絡。而這些培訓完成的志工,也將成為活動推廣種子,未來會跟隨行動專車下鄉,前往各處協助教導民眾如何讓廢布再生。

 

奇美博物館表示,很開心參與此次計劃,今年館方年度特展「凝視日常:荷蘭藝術家哈勒曼特」,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即是「惜物」的精神,該計劃正好與特展呼應。館方期待透過不同單位合作的力量,讓失去生命的舊物重新活起來,再度融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