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李文煌醫師-肢體深部靜脈血栓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s://youtu.be/UWED6ltnw5E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李文煌醫師表示,表淺的靜脈栓塞,可以用局部熱敷、彈性襪,與抬高腫脹的患肢來改善;但是,深部靜脈栓塞則需要藥物及介入治療才行,包括:
(1)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優於傳統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較少與食物或其他藥物交互作用,抗凝血程度可以預期,服藥過程中也不需常常抽血,出血風險比可邁丁低,是目前第一線治療深部靜脈血栓的用藥,健保也有給付。
(2)若藥物治療失敗,可以用心導管置入溶栓導管,局部給予血栓溶解劑。亦可選擇使用微導管震波溶栓方式配合血栓溶解劑將血栓震碎,或使用渦流導管將血栓絞碎移除;惟此2方式健保不給付,需自費10餘萬元。
肢體靜脈分有淺部與深部靜脈,淺部靜脈為一般肉眼可見,深部靜脈則是在身體較深部的結締組織中與動脈伴行的血管,負責將肢體的血液引導回流至心臟。李文煌醫師說,目前下肢深部靜脈血栓的檢查,主要是透過超音波確定是否阻塞及阻塞的正確位置和阻塞範圍;有些較高位的血栓,如髂動脈血栓,就須借助靜脈電腦斷層掃描,同時電腦斷層亦可確定肺部或腹內下腔靜脈是否有栓塞。
一般而言,下肢發生深部靜脈栓塞較上肢常見,輕者造成腿部行走不良、無力走路、腿部功能受損;更嚴重的,如果腫脹太厲害,會引起動脈血液循環受阻,使患肢缺血壞死,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截肢。再者,下肢血栓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這時就可能造成呼吸衰竭、心律不整,猝死等併發症。
李文煌醫師表示,當肢體靜脈發生血栓時,血液會回堵至肢體末梢,造成肢體腫脹、疼痛,皮膚的顏色變深、出現慢性皮膚潰爛,進而影響到肢體的功能,同時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合併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好發靜脈血栓的高危險族群有長期久站或久坐者、中老年人、孕婦、腫瘤患者、血液黏稠者、血管內膜受損者。
對於屬於高危險群的人,李文煌醫師提醒宜避免長時間站立,如因工作所需得長時久站,建議穿上適合的彈性襪;同時亦要避免長時間久坐,特別是需要搭乘長途交通工具、長時間坐辦公桌的上班族,最好每隔2小時站起來活動筋骨並喝水補充水分。平時亦需要適當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