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4 19:09:34蔡永源

應用分子檢測工具 快速診斷結核病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以下簡稱結核菌)所引起的疾病,屬於全球性傳染病;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統計結果顯示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結核菌是一種細長、略帶彎曲(長約110μm,寬約0.20.6μm)而呈桿狀的細菌;其細胞壁富含脂質,會妨礙色素的通過,因而不易染色,一旦染色,菌體呈紅色,則不易被強酸脫色,故又稱抗酸菌(acid-fast bacilli)。結核菌的分裂速度很慢,大約每20~30小時分裂一次。

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飛沫黏在空氣中的小塵埃中,即使飛沫乾燥後,飛沫殘核仍然可能造成感染,直徑小於5μm的飛沫殘核可經由呼吸道到達肺胞;另外,與病患的接觸時間長短、是否具有良好的通風環境,也是影響被傳染機會的重要因素。傳染最常發生在較親密的接觸者,常常發生在親近的人,或居住在同房屋者;若和結核病人連續接觸 8小時或累積接觸40小時,則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根據結核菌的感染機制,健康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通常並不會立即發生結核病之症狀,而結核菌可長期潛存在宿主體內伺機發病,一生中約有
5~10%機會發病,感染後,一年內的發病機率最高,隨著時間的進程,發病機率則會遞減。潛伏期長短視病人狀況而有所差異,從數星期至數十年皆有,但是一般情況下,3個月左右就會有結核症狀出現;理論上,只要痰裡含有活的結核菌即屬可傳染期。


肺結核可分為:一、開放性肺結核
(活動性結核病):若痰液中抹片檢驗出結核菌,則表示是可以傳染他人的開放性肺結核。二、非開放性肺結核(潛伏性結核病):痰液中找不到結核菌,但可由胸部X光檢查加上病人的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之數據,作為肺結核的臨床診斷依據。若非開放性肺結核不趕緊治療,也有可能轉變為開放性肺結核。


結核病藥物治療,標準處方治療需滿
6個月。前2個月可使用利福平(RifampicinRIF) 、異煙鹼醯(IsoniazidINH) 井羧胺(PyrazinamidePZA)、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等藥物同時治療,後4個月以RIFINH治療,治療期間需持續追蹤痰液檢查(抗酸菌染色、結核菌培養),直至結果轉為陰性結果。


結核病的常規檢查包含
X光檢查、傳統抗酸菌染色、結核菌培養。抗酸菌染色可在短時間內得知結果,但敏度度較低(50~70%),痰液每C.C需菌數大於104隻才容易發現,而結核菌培養敏感度高,痰液每C.C只要大於10隻即可培養出來,但非常費時,需培養4~8週才可得到結果,無法及時提供臨床診斷資訊,可能導致治療上的延誤。


而近年來,分子檢測技術發展迅速,現可利用聚合連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偵測檢體中結核菌,改善了傳統抹片染色敏感度低的問題,同時也改善了培養法耗時過久的問題。在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結核病分子快速檢測法(GeneXpert MTB/ RIF test,以下簡稱TB-PCR)可在2小時內同時診斷結核菌與對Rifampicin是否具抗藥性,此方法操作簡單,在一般實驗室即可進行。


案例討論一:
59歲的李女士,2個月內減少10公斤且持續咳嗽,前來本院就診。執行痰液檢查,其抗酸性染色結果呈現陽性、TB-PCR亦呈現陽性,立即使用藥物治療,治療期間,TB培養結果確定為結核菌,持續治療6個月後,病人已治癒。案例討論二:59歲的曾先生,況狀咳嗽數月,身體虛弱,體力不足而入住病房。其中檢查項目包含痰液檢查,其抗酸性染色結果呈現陽性、TB-PCR呈現陽性且對Rifampicin具敏感性,立即使用標準處方藥物治療,病人目前持續觀察治療中。 分子檢測是個良好的診斷輔助工具,可以幫助臨床醫師決定使用抗生素的種類,也可以降低抗生素的濫用,減少細菌抗藥性產生,讓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