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水源地修復工程動土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多處歷史建物及工業遺跡的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的水源地區,修復工程於27日上午吉時正式動土,由賴清德市長親臨主持。位於山上區的臺南水道是國內難得一見兼顧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的文化資產,臺南市政府依其特性規劃為「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破天荒向文化部爭取到1.23億元的經費補助,古蹟修復完成後,將為本市增添一處結合水道歷史文化及觀光休憩新亮點。
賴市長憶及首度參選市長時,地方民眾便渴望原臺南水道區域能夠修復開放,經過深入了解之後發現,此區域不但珍貴,也應該發揮觀光的效益,成為地方的景點。市府在推動修復的過程當中,受到各方的協助,賴市長特別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也感謝自來水公司大方捐出資產以及各界民意代表居間協調,地方民眾的支持,市府才能成功來管理運用,並讓民眾得以共享。賴市長期許水道修復之後,能夠成為「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由農業局與文化局來規劃,開闢出新的景點,只要好好行銷,不僅提供在地民眾遊覽,還能吸引外國觀光客造訪。「文化首都」為賴市長施政的重大目標之一,讓所有人來到臺南的人都能認識臺灣,不但使臺南人感到光榮,也讓臺灣能夠更加團結,但是建設「文化首都」有許多工作要做,有賴文化局的縝密規劃與市民的配合支持才能達成。
為改善臺南地區用水品質,明治30年(西元1897年)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技師巴爾登(W.K.Burton)與其學生兼助手濱野彌四郎著手進行臺南地區的水源、水質的調查。大正元年(1912年)開始興建臺南水道,至大正11年(1922年)完工。戰後於民國38年(1949年)臺南水道更名為「臺南市自來水管理處」,簡稱「臺南水廠」;水源地區域則更名為「山上淨水廠」。「臺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之表水,經唧筒揚水至沉澱池沉澱再送至快濾筒室(濾過室),經加藥(明礬及曹達藥劑等)過濾等過程,達到淨水標準,再利用送水加壓室(送出唧筒室)將水送至南側的淨水池內貯水,最後再以重力給水方式,將水送至市街內,供應府城地區居民的民生用水。嗣後隨著大臺南地區用水需求增加,原「臺南水道」供水處理量漸不敷使用,乃逐步擴大整體設施規模,並將多數舊有廠房設施除役,而成今日景況。
位於臺南市山上區的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範圍包含「水源地區」與「淨水池區」二部份,面積廣達56公頃。古蹟建物包括位於水源地的「濾過器室與水道辦公室」、「送出唧筒室」與位於淨水池區的「淨水池」、「量水器室」、「淨水池步道」等,各建物皆興建於1913至1922年的10年間,戰後則劃歸臺灣自來水公司所有。2002年,原臺南縣古蹟審查委員會指定為縣定古蹟,2005年獲指定為國定古蹟,成為第22處位於本市的國定古蹟(全國92處)。
原臺南水道是本市重要的產業文化資產,見證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歷程,園區內豐富的自然生態,相當值得市民朋友和國人參觀遊憩。臺南市政府於2014年9月獲臺灣自來水公司捐贈臺南水道建物及相關設備後,著眼於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園區未來長遠的整體規劃,文化局特別進行淨水池區景觀工程,並規劃志工導覽、導覽簡介以及解說影片等軟硬體設備及服務,強化保存國家自來水產業文化。目前淨水池區已開放民眾開放參觀。
文資處指出,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的水源地區內有2棟古蹟建物(快濾筒室暨舊辦公室與舊檢驗室、送出唧筒室)、1棟非古蹟建物(快濾池室)及附屬設施,其中「快濾筒室暨舊辦公室與舊檢驗室」地上為1層,高度12.57公尺、「送出唧筒室」地上為2層,高度14.44公尺,「快濾池室」高度為6.35公尺,總建築面積共計2,015平方公尺,皆為磚造,屋架形式特別,整體保留完整,相當具有歷史意義。本修復工程由陳智宏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慶洋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施工,修復工程經費約計新臺幣1億3仟3百萬30萬元(不含因應計畫及後續擴充),本(27)日動土典禮後起算,工期為720日曆天,施工期間暫不開放參觀,預計107年4月竣工修復完成,修復後將作為「水道博物館」使用。
文化局指出,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水源地區獲得補助的總經費為1億9千萬元,其中文化部補助6成5(1億2,350萬元)、市府配合款3成5(6,650萬元)修復經費,本案也是文化部去(104)年7月13日修訂〈輔導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與民間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作業要點〉後,提高對公有國定古蹟補助比例後,適用新規定的首案,有助撙節市府財政。水道水源地修復工程完成後,所帶來的歷史文化、觀光旅遊及科學教育等多元效益將相當可觀,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