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5 19:42:59蔡永源

臺南醫院耳鼻喉科呂宇城醫師-鼻涕黃又臭小心鼻竇炎發作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s://youtu.be/B4RzEEjdlRc所謂慢性鼻竇炎,指的是在副鼻竇及鼻腔通道黏膜大於12周以上之發炎狀態,在美國之盛行率在2~16%之間,在歐洲則約有10.9%,好發於年輕與中年人口,平均年齡為39歲,最常見的四個主要症狀為:

 

1.伴有惡臭的黃綠色鼻分泌物

2.鼻塞或鼻充血

3.臉部疼痛、壓痛或腫脹感

4.嗅覺障礙

 

    其中以臉部疼痛、壓痛或腫脹感在慢性鼻竇炎的患者當中是最常被提及的情況。除此之外,像是疲勞、咳嗽、睡眠障礙、耳痛、耳脹、頭暈、口臭或牙疼等,也有可能是鼻竇炎的徵兆。上述之症狀常無立即處理之必要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如高燒、視力突然減退、視野變窄、複視、眼凸、嚴重的頭痛或反覆鼻出血時,需要耳鼻喉科醫師立即性的評估及處置。慢性鼻竇炎又可分為三種亞型,分別為:

 

1.慢性鼻竇炎合併鼻瘜肉

2.過敏性黴菌性鼻竇炎

3.慢性鼻竇炎無合併鼻瘜肉

 

  危險因子方面,過敏性鼻炎、氣喘、阿斯匹靈引起之呼吸道疾病、抽菸、刺激與汙染物質、免疫能力低下、黏膜清除功能缺乏疾病、系統性疾病、病毒感染、牙齒感染、解剖構造異常及室內濕氣與黴菌暴露等都有可能造成慢性鼻竇炎,其中又以過敏性鼻炎的共病效果最常見,約為六成上下。台灣屬海島型國家,空氣潮濕常挾帶許多塵蟎、黴菌孢子等微小生物,容易引起鼻過敏等現象,間接地引發慢性鼻竇炎的發生。

    診斷上除了上列幾項臨床症狀之外,還需要有黏膜持續發炎的證據,例如中鼻道或篩竇區域的黃綠色黏液、鼻腔或中鼻道的瘜肉,或者在影像學上,如電腦斷層有副鼻竇黏膜增厚或阻塞的情形,方可診斷為慢性鼻竇炎。

    針對治療的目標,最主要要控制鼻黏膜的發炎及腫脹、維持鼻竇通氣及引流的功能、治療微生物的感染及定植,還有降低急性發作的次數。而在治療的方式上,保守性治療除了鼻類固醇噴劑、表面擴張劑的使用之外,鹽水鼻沖洗也是很重要的治療,它不但可降低鼻涕倒流、幫助移除分泌物外,還可以沖走過敏原及刺激物;建議在鼻噴劑之前使用,使鼻黏膜能夠有較大面積浸潤藥物。

 

而當藥物使用失效、或有臨床症狀的改變時,需考慮外科手術來處理。而目前最常使用的就是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他可以保留鼻竇通氣的功能以及移除過多的鼻瘜肉,而且外表不會有傷口;如果還有合併鼻過敏及鼻中膈彎曲石,也可以考慮一起處理。請注意,若有上述之不適症狀,請與您的耳鼻喉科醫師討論,才能對症下藥!所謂慢性鼻竇炎,指的是在副鼻竇及鼻腔通道黏膜大於12周以上之發炎狀態,在美國之盛行率在2~16%之間,在歐洲則約有10.9%,好發於年輕與中年人口,平均年齡為39歲,最常見的四個主要症狀為:
1.伴有惡臭的黃綠色鼻分泌物
2.鼻塞或鼻充血
3.臉部疼痛、壓痛或腫脹感
4.嗅覺障礙
    其中以臉部疼痛、壓痛或腫脹感在慢性鼻竇炎的患者當中是最常被提及的情況。除此之外,像是疲勞、咳嗽、睡眠障礙、耳痛、耳脹、頭暈、口臭或牙疼等,也有可能是鼻竇炎的徵兆。上述之症狀常無立即處理之必要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如高燒、視力突然減退、視野變窄、複視、眼凸、嚴重的頭痛或反覆鼻出血時,需要耳鼻喉科醫師立即性的評估及處置。慢性鼻竇炎又可分為三種亞型,分別為:
1.慢性鼻竇炎合併鼻瘜肉
2.過敏性黴菌性鼻竇炎
3.慢性鼻竇炎無合併鼻瘜肉
  危險因子方面,過敏性鼻炎、氣喘、阿斯匹靈引起之呼吸道疾病、抽菸、刺激與汙染物質、免疫能力低下、黏膜清除功能缺乏疾病、系統性疾病、病毒感染、牙齒感染、解剖構造異常及室內濕氣與黴菌暴露等都有可能造成慢性鼻竇炎,其中又以過敏性鼻炎的共病效果最常見,約為六成上下。台灣屬海島型國家,空氣潮濕常挾帶許多塵蟎、黴菌孢子等微小生物,容易引起鼻過敏等現象,間接地引發慢性鼻竇炎的發生。
    診斷上除了上列幾項臨床症狀之外,還需要有黏膜持續發炎的證據,例如中鼻道或篩竇區域的黃綠色黏液、鼻腔或中鼻道的瘜肉,或者在影像學上,如電腦斷層有副鼻竇黏膜增厚或阻塞的情形,方可診斷為慢性鼻竇炎。
    針對治療的目標,最主要要控制鼻黏膜的發炎及腫脹、維持鼻竇通氣及引流的功能、治療微生物的感染及定植,還有降低急性發作的次數。而在治療的方式上,保守性治療除了鼻類固醇噴劑、表面擴張劑的使用之外,鹽水鼻沖洗也是很重要的治療,它不但可降低鼻涕倒流、幫助移除分泌物外,還可以沖走過敏原及刺激物;建議在鼻噴劑之前使用,使鼻黏膜能夠有較大面積浸潤藥物。
而當藥物使用失效、或有臨床症狀的改變時,需考慮外科手術來處理。而目前最常使用的就是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他可以保留鼻竇通氣的功能以及移除過多的鼻瘜肉,而且外表不會有傷口;如果還有合併鼻過敏及鼻中膈彎曲石,也可以考慮一起處理。請注意,若有上述之不適症狀,請與您的耳鼻喉科醫師討論,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