噍吧哖歷史圖像 百年三部曲之三《山谷長歌》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s://youtu.be/SwV8hxhLjKI紀念噍吧哖事件邁入百週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戴文鋒教授歷史尋跡,藉由田野調查與耆老口述資料搭配現場比對,拼湊還原在地場景,完成《山谷長歌-噍吧哖事件在地繪影與歷史圖像》一書。
這本鉅著也是市府文化局近期繼《百年回首-噍吧哖事件》及《噍吧哖一九一五》陸續發表後,為紀念噍吧哖事件百週年所發行的三本新書中,最後面世的一本。
發生在本市左鎮、南化、玉井、楠西及高雄甲仙一帶山區的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犧牲最慘烈、影響最深遠的抗日事件。一如許多民變,噍吧哖事件同樣起因於生活的困頓,及對統治者的不信任。
距今100年前,許多先民為求溫飽,加入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所建立的「大明慈悲國」,起身對抗殖民政權,終致鎮壓。本書作者戴文鋒教授在田調及訪談過程中,聽及左鎮的多個庄頭,日軍公厝民屋無視,盡皆放火焚燬。當時日軍屠庄、焚庄情事,僅以聽聞就恍如歷歷在目,但這些消息卻都未見當時報端,總督府的官方檔案也隻字未提。然而經由口述採訪,當地耆老卻幾乎無人不知「火燒竹圍庄」等過往;再經現場比對,今日玉井竹圍里民宅確實仍留有當時日軍焚燒痕跡,可知耆老們的陳述相當具可信度。
口述歷史及耆老訪談,可說是還原往昔佚事相當重要的工具。戴老師從訪問王清標校長的過程中,得知其家中公媽龕上供奉的「余氏」與噍吧哖事件有關──原來是王校長的祖母陳玉有一前夫余盈於事件中身亡,因祖母有「從一而終」的思想,但因恐懼絕口不向子孫提及余盈情事,在一些冥冥中的巧合後,王家公媽龕上才增加供奉陳玉前夫「余氏」。
另一位受訪者簡建忠先生則憶起先祖簡文草捲入噍吧哖事件,為求生存而乘抱流柴沿菜寮溪經曾文溪上岸西港,改名換姓後從而倖存的往事。書中所蒐羅的這些故事及圖像,紛紛述說著先民歷經事件鎮壓屠殺慘況下的際遇與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