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4 20:54:08蔡永源

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中醫針藥並治有效改善面癱問題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s://youtu.be/1FFo9Wm1YAo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所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此病症最主要就是導致表情肌肉的動作不協調。患者通常於一覺醒來時察覺到臉部單側感覺麻木、動作僵硬與表情怪異,同時也發現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且出現眼睛閉合不全、口齒不清與嘴角下垂等情形,在某些患者甚至伴隨其他不適症狀,例如偏頭痛、味覺減退、眠差眠淺與耳後疼痛等。

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青壯年,男女比例相當,其左右臉部罹病比例亦相近而外傷、腫瘤、中風與病毒感染等因素均會造成顏面神經損傷,但臨床上大多數為病毒感染引起末梢型顏面麻痺,與個人免疫力有關,因感染造成顏面神經的神經與血管缺血、發炎或水腫,進而影響顏面神經所控制的區域,衍生出口眼歪斜的症狀。

 

    面癱的中醫治療

    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稱為「面癱」或「卒口僻」,依據中醫祛風順氣與調養氣血的治則來進行治療,患者通常有個本虛標實的體質,發病後常出現虛實夾雜證型,就中醫看法,大都由於患者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與風邪入侵,也就是過度勞累、體力與免疫力都不足,因而導致面部經絡的氣血瘀滯及經脈失養,使得面部肌肉弛緩不收,造成臉部兩側肌肉張力不對稱。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對於面癱的治療,通常針對風邪入絡、氣血虧虛以及氣血痹阻等問題來進行處理。

若風熱風寒之邪未去,以祛除風邪為首要目標,使用方藥例如葛根湯與銀翹散等,待外邪除去,再以中藥調理,可選用牽正散、黃耆五物湯與八珍湯等來加減,可收益氣溫經、祛風通絡與大補氣血等功效;針灸治療則選用合谷、頰車、翳風、地倉與陽白等穴位組合,可收祛風定痛、疏通氣血與通利牙關之功效。中醫科鄧佳明醫師強調針灸不僅施針於患側,在健側也要同步選幾個重要穴位來施針,若再搭配頭皮針,更能有效活絡整體顏面部氣血,幫助失去營養的神經重新獲得養份,有效改善臉部肌肉的協調性與對稱性。

 中醫初診的時間點為發病後一週內,屬急性治療黃金期,個案主要症狀有口眼歪斜、右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抬頭紋消失與右臉麻木感覺遲鈍;伴隨口苦口臭、偏頭痛、畏風怕冷、肩頸僵硬、眠淺易醒、食慾減退、口乾舌燥與咽喉不利;進一步診察發現體溫37.6℃、咽喉紅、脈弦緊與舌紅少苔,個案神情倦怠、語音低微、肢體乏力且有高血壓病史。

   

  中醫療法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個案屬於本虛標實,仍有風熱現象,首先以祛風定痛、清熱解毒之治則去除外邪,給予川芎茶調散、黃連解毒湯與金銀花等科學中藥,服用七天每天三次,再配合每週共三次的針灸治療,每次治療時間約15~20分鐘,並建議患者要多休息、飲食清淡與作息正常,就算沒胃口,三餐仍需正常定量攝取,又鼓勵患者在家自行作臉部運動與按摩。

   

 治療成效

    經過一週的中藥調理與三次針灸後,鄧醫師發現患者右眼已可閉合,但仍喉嚨不適且咳嗽有痰、肩頸痠痛與疲勞乏力,給予銀翹散、黃連解毒湯與金銀花等科學中藥服用一週每日三次,繼續配合針灸治療。治療期間,患者一度返回工作崗位上班,使得倦怠無力、偏頭痛與咽喉不適等症狀加重,病情較無明顯進展。中醫科鄧醫師再度向個案強調罹患此病後休息調養與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個案尚能接受。經過約三週左右的療程,患者的顏面明顯對稱協調許多,喉嚨不適與偏頭痛症狀已消失,中氣較足,人變得較有精神,接近完全康復狀態。

 

四、罹患面癱的衛教與保養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鄧佳明醫師表示,根據研究統計,面癱屬於起病急速的病症,需把握發病後一至兩週的治療黃金期,及早治療才能獲得較佳療效,多數患者的症狀約可在兩週後逐漸緩解,但配合中醫治療可加快復元速率,大約近九成的病患能完全康復,若超過三個月仍未恢復,則完全復原機率變小,可能殘留後遺症,但仍可持續針灸治療至半年療程。鄧佳明醫師解釋,若殘留後遺症,可能出現眼角嘴角的不自主顫動與牽拉現象,患側胸鎖乳突肌緊繃,時而偏頭痛,遇風則患側面肌僵緊,仍能尋求中醫針灸的幫助,經針灸後上述症狀可獲得緩解改善。鄧佳明醫師強調面癱患者由於臉部肌肉不對稱,對於身心與社會層面都造成一定影響,要儘速及早就醫;但若疏於保養仍可能再復發,建議患者避免面部風吹、不熬夜、不過勞,遠離刺激性食物,保持愉快心情與規律作息,在家可自行面對鏡子作「阿----烏」的臉部動作來促進顏面肌肉協調,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以下提供一道茶飲:銀花清熱茶,在罹病初期時時飲之有助減輕病情。


 銀花清熱茶:金銀花15克,加入少量蜂蜜,再加二至三百cc沸水沖泡5分鐘即可飲用;金銀花可清熱解毒,對於罹病初期神經發炎能收到疏散風熱與清利頭目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