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6 21:55:09蔡永源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李國鼎營養師陳秋盈-減重與健康、雙贏有策略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youtu.be/Mw4fpy3ADqA一般體重過重或輕度肥胖的患者,大都可透過飲食內容的改變,及適當增加運動量,獲得體重控制的成效。但對於病態性肥胖的患者,如果經過保守治療後,體重無法獲得良好改善,此時就可以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減重手術,根據其減重原理,可以分為限制型及吸收不良型。

常見的胃束帶及胃縮小手術,是以減少病患食量為主,是屬於限制型手術。而胃繞道手術,則同時具有限制食量及減少吸收的效果。但是減重手術就像兩面刃,一面可以減輕體重,但另一面卻也因為限制食量或減少吸收的影響,病患可能會有營養失調的情形。因此病患如何在接受減重手術之後,一方面可以獲得理想的體重下降,一方面又可以得到健康,就是減重醫療團隊與病患必須努力達成的共同目標。 

          減重外科門診求診的病患中,大多數的病患在接受手術之後,都會把注意力放在體重的下降上。多數人總以為體重下降的越多、越快、越好,而忘記飲食的調控及營養的補充.。在接受減重手術之後,如果忽略術後均衡營養的攝取,其副作用往往在一開始並不顯現出來,有些症狀甚至會在術後4~5年之久才出現,這是因為多數的維他命或礦物質等營養素,因每日需求量不大時可依賴原有體內的庫存來提供。

然而若因此疏忽補充,一旦身體庫存用盡,營養素慢性缺乏等症狀開始出現,即使開始治療也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補充回來,可惜對身體的傷害已經造成。因此接受減重手術的病友於術後務必同時接受營養師的評估指導與追蹤。以本院為例,減重病友術後一年內應每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一至二年內應至少每半年追蹤一次,二年以上應至少每年追蹤一次。

          為此,成大醫院代謝與營養體重管理團隊(簡稱MANGO 團隊),特別整合家醫科、外科與營養師成立特別門診共同時段,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提供全方位的減重手術前後的評估與照護策略,希望每位在成大醫院接受減重治療的病友,經由此完善的規畫可以減重順利又健康,達成人生又一個雙贏的境界。減重手術後的營養照護

治療重度肥胖(BMI35)的外科手術中,以使用腹腔鏡執行的胃束帶手術、縮胃手術及胃繞道手術為主。在術後主要在減少食物對術後腸胃道的刺激、減少術後腸胃道的不適感、減少病人對食物的排斥性、維持”穩定的”體重減輕速度等為最需要注意的事,且每種術式在術後之腸胃道症狀不同,故需長時間於營養門診追蹤病人的營養狀況及飲食進展。

第一種胃束帶手術是讓你有一個新的小胃,可讓您在吃東西時較易有飽足感,當每日食物的總攝取量降低,體內累積的脂肪就會代謝燃燒轉換成熱量,進而達到體重控制的目的。

在術後即可進食半流質飲食,往後須注意其飲食為每打水一次,飲食就要從清流質飲食(米湯、麥茶)進展至全流質飲食(濃湯式鹹粥)再進展至半流質(鹹粥、餛飩湯)或軟質飲食(饅頭、蒸魚)。此種術式的食物禁忌為高熱量飲料如:奶茶、奶昔、可可亞,因流質食物很快就進入大胃,較無飽足感。

第二種縮胃手術為剩下2/5細長的胃,於術後之飲食進展為清流質飲食(米湯、麥茶)→全流質飲食(濃湯式鹹粥),出院才進展至半流質飲食(鹹粥、餛飩湯)。此術式較易因病人進食速度太快、份量太多,而造成噁心、嘔吐的問題,故常建議病人使用小量杯、小湯匙、小碗等輔助進食,以減少術後之飲食適應期。

第三種胃繞道手術於術後之飲食進展為清流質飲食(米湯、麥茶)→全流質飲食(濃湯式鹹粥)→半流質飲食(鹹粥、餛飩湯),出院持續進食半流質飲食,其飲食進展較順利,有噁心、嘔吐的問題較少見。

此手術方式較易因病人進食油膩食物(雞皮/雞腳/雞翅、魚頭/魚肚、三層肉/五花肉/肉燥)、油炸食物,而造成油屁、油便的問題,甚至造成長期慢性腹瀉,營養素吸收更差,影響身體免疫力及生活品質,故建議病人選擇低油食物(去皮雞胸/雞腿肉、里肌肉、腰內肉、魚背肉)、減少油炸食物,即可減少排便次數。

病人在術後必須了解每種手術方式之飲食模式不同,手術後須順應腸胃道之改變做飲食調整,不可追求快速的體重減輕,才能健健康康的瘦,亦需長期追蹤微量營養素是否充足,及了解體重回復之可能性,在穩定的體重減輕過程中就應培養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才能長長久久維持腰瘦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