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程正鑫-頭痛欲裂小心血管氣泡炸彈-顱內動脈瘤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youtu.be/sqDQJAVgFis 41歲,王先生,有高血壓病史,某天下午突然劇烈頭痛伴隨下肢無力,被送至台南xx醫院急診,腦部斷層掃描診斷為腦部蛛網膜下腔出血,因懷疑顱內動脈瘤破裂轉至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急診室,此時王先生的意識仍然清醒,但在緊急安排血管造影後人即昏迷不醒,血管造影發現腦中有三顆動脈瘤,醫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故送至開刀房緊急手術夾除右側兩顆血管瘤,住院後第10天即轉出加護病房,第22天出院。為免日後夜長夢多故於安排右側顱骨成型手術時利用左側鑰匙孔手術來完全根除左側剩下的一顆血管瘤,第二次住院7天即出院。
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程正鑫指出,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統
計資料顯示,每年平均10萬人中約有2人死於腦部蛛網膜下腔出血
,男女性別比例為2:3,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嚴重的頭痛及頸部僵硬情況。顱內動脈瘤通常是因血管壁的變型變薄後,在血流衝擊下血管壁逐漸膨脹有如氣泡般,看起來就像血管內多長了一個泡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般的斷層掃描檢查並無法檢出,通常只有腦部核磁共振血管照影才可發現。
程正鑫醫師提醒,顱內動脈瘤好發年齡大約介於30歲~50歲間,
遺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有遺傳性高血壓病史的家族成員更要小心,約2成機率會出現2顆以上的血管瘤。顱內動脈瘤病患常常無症狀,有些是因為健康檢查才發現或者是因劇烈頭痛做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時才赫然發現。腦血管瘤大多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難以主動查覺,有家族史或長期頭痛的民眾最好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治療能避免引發更多的後遺症。
程正鑫醫師表示,顱內動脈瘤由於動脈血流壓力大,破裂風險最高,一旦爆裂相當於大型中風且約3成的病人都在破裂時就當場死亡,僅2分之1的病人可存活,就算活下來有多遺留嚴重的後遺症。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2種:
1.傳統開顱手術
* 利用開顱手術找到腦動脈瘤後,用鈦合金血管夾從腦動脈瘤外面夾除,這是發展較成熟的技術。
* 優點是病患復發率較低,缺點是需要開刀,病患恢復時間較長。
2. 血管栓塞手術
* 不需開顱,用白金線圈栓塞動脈瘤。
* 優點是病患恢復時間短,病患的復發率略高於手術,但成功率也是極高,因此,越來越多病患選擇此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