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李芷婷- 旅 遊 醫 學 保 健 康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youtu.be/MuK9s2OeHEE旅遊醫學是一門經由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與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來確保國際間旅客健康的學問,所涵蓋的內容包括了傳染病學、航空醫學、疫苗學、各類慢性病及內外婦兒等等領域的全科醫療,所以自然地成為家庭醫學界最新發展的趨勢。
「不就出國洽公/玩一玩,來看這科有需要嗎?」,是許多個案初次看旅遊醫學門診的疑惑;「出國走一走,還要看醫生,那我看我不要去好了。」,則是許多個案看旅遊醫學門診的開場白。旅遊本是輕鬆愉快的事情,但其中亦潛在著不少的風險,除了地區性原有傳染病之傳播外,尚有新興傳染病的陸續出現,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新型A型流感H7N9以及近來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
根據國外統計,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旅遊者在旅程中曾出現健康上的問題,而百分之五的旅遊者在旅程中需要尋求醫療的協助,輕者如水土不服、腹瀉,較嚴重者如因交通或特殊活動所導致意外事件,甚至感染性疾病和當地的傳染病,除了有損個人健康外,更會導致境外移入傳染病,而對國民健康構成威脅。旅遊醫學之存在,即是透過教育和行前預防措施來降低旅遊者風險,也一同保障國人的健康,所提供的門診服務如下:
1)旅遊前的諮詢評估及預防接種
2)旅遊期間各疾病的預防及處理
3)旅行者旅遊時隨身藥品的建議
4)旅遊後身體狀況的追蹤與治療
出門在外,無論是度假觀光、商務洽公或是求學,人人都想要有一趟自在愉快的旅行,建議在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前預留一點時間,請於出發前的四到八週來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以確保旅遊期間的健康,減少旅遊相關危害的發生,讓自己的健康安全多一層保障,玩得更加盡興。
在國際旅遊裡,造成最多死亡的傳染性疾病是瘧疾,瘧疾這一古老存在的疾病,一直具有不可輕忽之潛在生命威脅的傳染病,雖然台灣自1965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列為瘧疾根除地區,然而,每年仍有約20幾例的境外移入個案,主要來源為非洲與東南亞,且多因公務、經商工作而暴露感染。
瘧疾是因為感染瘧原蟲而引發的疾病,透過病媒蚊叮咬來傳播,全世界已知瘧原蟲種類超過100種,其中4種發生於人身上,分別為惡性瘧、間日瘧、三日瘧和卵形瘧,感染瘧疾之患者,早期常呈現與感冒難以區分的非特異症狀,例如:發燒、寒顫、頭痛、肌肉無力、疲倦等等,後續可能再出現噁心、嘔吐、咳嗽、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若感染的是惡性瘧,可能迅速進展為瘧疾重症,併發急性腎衰竭、癲癇、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切記,一旦進入瘧疾流行區,有被瘧蚊叮咬之機會,就會有感染瘧疾的可能性,強烈建議所有旅客,在行前,請諮詢專業旅遊門診,掌握最新旅遊醫訊,準備預防用藥,避免帶回不想要的病菌。預防瘧疾小撇步-ABCD:
A-Awareness the malaria risk-了解此行可能面對的瘧疾危險性
B-avoid mosquito Bite-避免蚊蟲叮咬
C-Chemoprophylaxis-正確使用預防用藥
D-propt Disgnosis-及時的診斷
此外,若由瘧疾流行區回來,特別是3個月內(甚至1年內),若有感冒症狀,都應立即就醫告訴醫師曾至瘧疾流行區,已獲得最快速正確的治療。
伊波拉病毒,號稱為新世紀的黑死病,自2013年12月開始陸續於西非造成疫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此波疫情,已經造成至少上千人死亡,並有數名醫護人員因參與照護而遭感染過世,此波疫情似乎尚未獲得控制,而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也提出迫切的呼籲與警告,由於目前還沒有疫苗能預防,因此只能消極隔離患者防止擴散,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請全球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協助引進更多醫療資源,防堵疫情進一步擴大。
伊波拉病毒之傳播,主要是透過接觸傳染,舉凡破損的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到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體液(包含嘔吐物、尿液、糞便、精液等),或是間接接觸到被感染者體意污染的環境而感染,且患者過世後遺體仍具感染力,其潛伏期約2至21天,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目前尚無確切特效藥可供治療,多為支持型療法控制穩定病情。雖然目前相關疫情仍侷限於西非,然而,對於可能致非洲旅行之國人,仍需提醒若非必要請避免前往西非疫區,若不得以需前往,請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食用肉類前應煮熟;不到醫院探視或接觸病人;若自覺身體不適有發燒、倦怠、冷顫、肌肉痛或胃腸不適,請馬上尋求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