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紀美宏-認識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俗稱過動症,在台灣的發生率約5~10%。原因不明,被認為和遺傳有關連。在腦部額葉皮質下迴路的功能異常,神經心理學檢查有腦部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缺失,工作記憶較短暫等表現。
(1)
不專心:注意力短暫,無法專心聽別人說話。對功課,遊戲或活動持續度差,易轉移注意力。虎頭蛇尾,無法按時照指示完成工作。組織能力較差,安排時間效率差。喜歡需短暫注意力或是感受刺激的活動。健忘,常忘記隨身日常用品或已答應的事。
(2)
過動:不停歇的肢體小動作,例如,坐立不安,玩手邊可以摸得到的東西。時常跑來跑去,爬高爬低,不怕危險,話很多,邊做邊說,聲音大,動作多,粗魯,玩的時候比別人吵雜。
(3)
衝動:好管閒事,沒有耐心,無法等待、輪流,易發脾氣,問題還沒聽完就急著回答,插嘴。
目前認為環境心理因素,並不會造成ADHD,但和症狀嚴重度,是否同時有其他精神疾病,治療配合度,以及長期預後有關。ADHD常合併其他心理發展障礙,例如行為規範,情緒障礙,學習障礙,人際關係問題及焦慮憂鬱症狀。約有三分之二的ADHD在青春期仍持續有症狀,活動量的嚴重度減少,但是不專心和衝動仍然持續。
診斷上依據家長老師面談資料,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行為觀察的問卷,搭配日常生活紀錄(例如連絡簿),及實際和孩子的對談及行為觀察來研判,必要時輔以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工具。
研究顯示最有效的治療模式是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藥物治療輔以行為治療,其療效優於單以行為治療或不治療。藥物的主要療效是改善注意力,減少好動,增強自我控制力。藥物對七八成ADHD患者是有效的;目前在台灣使用的藥物包括短效的利他能和長效的專思達,以及思銳。主要副作用為對食慾和睡眠的影響,國內外的報告均顯示長期使用並無藥物成癮的問題。此外,對於伴有行為和情緒障礙者,合併行為治療和親職教育;有學習障礙者合併特殊教育。接受治療除了改善核心症狀外,也可改善孩子在校行為、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學習模式,並培養自信心、責任感及正向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