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9 21:47:05蔡永源

2013臺南古蹟月活動即將啟動「食˙在好生活」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youtu.be/A0ACLexFch0 為能使社會大眾更了解大臺南傳統「食」的文化脈絡與文資故事,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於今年九月舉辦『2013臺南古蹟月活動「文資˙好生活」-「食˙在好生活」』,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今年臺南古蹟月活動,以「食˙在好生活」為主題,將在九月份舉辦數場關於「食」文資故事的「專題講座」,以及由在地的社區大學與文史團體,進行臺南地區傳統食文化的「主題導覽」,另有文化資產保護協會承辦的「畫我文化資產」繪圖比賽,活動多樣各項活動即開放報名(免報名費)

  配合世界古蹟日活動潮流,臺灣於每年九月第三個週末推行「全國古蹟日」活動,數年來成果豐碩。大臺南自2011年合併升格後,更將古蹟日擴大舉辦為「古蹟月」,在2011「舊˙愛臺南」、2012「水˙文化」後,今年自常民生活中提煉出「文資˙好生活」的理念作為古蹟月的主軸。

    「食」文化在生活中,從古至今產製出許多不同的文化資產,今年以「食˙在好生活」主題,由臺南市政府府文化局、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結合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協會、臺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五條港文史研究室、菁寮庄社造規劃文史導覽工作室、鹽鄉文史工作室、南關社區大學、永康社區大學、曾文社區大學等單位,合作辦理講座、導覽、繪圖比賽等多樣性活動,邀請民眾細心觀察與珍惜生活中的「食」文化資產,使「文化資產就是生活」的想法深植於市井百姓心中。

2013臺南市古蹟月活動內容簡介如下:

「專題講座」:廣泛講解臺南飲食文化的特色,漫談南瀛的小吃冰品,並與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合作,邀請在地飲食達人,分享臺南傳統食文化有關食材、製作過程及由來之故事,並與民眾一同動手動口體驗。

「主題導覽」:由在地文史團體、社區大學帶領民眾尋訪大臺南不同地區的在地食文化,不只小吃,還有在地食材、特產,延伸涵納深具文化底蘊的各類文化資產。

「畫我文化資產」繪圖比賽:自2011開始舉辦至今年達第三屆,希望藉由孩子們細心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利用各種繪圖工具畫下了一幅幅精緻動人的畫作;經公開評審、集結成冊,讓孩子們對於臺南傳統「食」文化有關的主題,恣意發揮其觀察力、想像力、及美學視角,以視覺之美的饗宴為今年古蹟月畫下句點。

今年臺南市古蹟月活動,有展覽、有講座、有導覽、有繪圖比賽,邀請所有市民朋友一同來參與,詳如附表,可連結文化局網站查詢內容(http://culture.tainan.gov.tw )。部分活動報名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台南市文物審議委員訪視府城普度祭品「米糕栫」

農曆七月份的普度,臺灣各地辦理時間不一,但大多集中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稱之為「中元普度」。而臺南府城也不例外,並有其特殊的「輪普習慣」,即因府城地小人多廟宇集中,市場祭品的供應以及儀式執行者(道士、誦經團等)等資源需分散提供,因而產生此輪普習慣。

    而談到普度祭品,其各類必備的祭品中亦有特殊文化意涵與象徵意義。其中,米糕栫即為府城普度特有的祭品之一。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於今年的普度時節,安排普度祭品「米糕栫」的訪查。邀請臺南市民俗及有關文物委員:黃文博委員、丁煌委員、何培夫委員等,一同前往米糕栫製作現場進行訪視。現場訪視後,委員們也將作成列冊或提送本市「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審議之決議。

    據現在仍從事傳統手工製造「米糕栫」的黃太郎先生表示,他是黃家從事此業的第二代,從小跟隨父親黃馬做米糕栫學會此技巧,目前以熟客訂購為主,當廟宇建醮、農曆七月普度為較大量。而黃太郎先生的主業為開店賣鞋子,只有在廟宇建醮、農曆七月普度時,才會開爐製作;另外,在臺南市普濟殿旁製作米糕栫的黃銅山先生表示,他是黃家從事此業的第三代,最早創業祖父名叫黃塗,之前從事炊粿類食品,後來便傳給其父黃福星,父親仙逝後,他便克紹箕裘承接下來,每年旺季約在農曆七月普度期間及年底廟宇建醮時。

    米糕栫是以糯米蒸熟再以糖份做成的食品,大概製作過程為:1.前一天須先浸泡糯米。2.當天開始蒸米,約歷時兩小時左右,再加糖攪拌均勻。3.組合木板、六角柱後,開始進行填米工作。4.約靜置兩天左右,即可拆板、分割、包裝後,即可祭拜或食用。

    現代社會中,知道並仍在食用米糕栫的人已逐漸減少中,年長一輩仍是印象深刻,古早時期,民生物質匱乏,糯米與糖都是一般民眾不常食用的,在普度時準備這樣的祭品,代表以隆重的祭品祭祀,另一方面亦可品嘗這不易取得的食物﹔另一方面,因米糕栫製成的外型為六角形長條柱狀,有些人認為其與甘蔗一樣象徵步步高升;而黃銅山先生於口訪時提及,過去安平地區討海人常需遠行,上船前必備此物,因其可保存期間較久,且容易飽足,不須再烹調,每次一買都是上百斤。

    隨著時代變遷,米糕栫的製作也進行了些許調整,例如:為因應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黃銅山師傅在米糕栫的糖分進行調整,改為低糖口味;而古早時期米糕栫多以柱狀呈現,現為方便製作與在儀式結束之後分給信眾,以及衛生的相關問題,所以多事先分切包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