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認識府城作十六歲」活動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施姓大宗祠在五條港文化區域中扮演的是「傳統藝文中心」 的角色;而在施姓宗族卻是凝聚族人的精神堡壘。不但具有彰顯傳統藝文的特色,也肩負著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時代使命。因此在每個傳統節日所舉辦的活動,都要兼具著寓教於樂的內涵。在五條港文化區域裡舉辦的「作十六歲」活動,除了善盡本身地方文化館義務以外,更投入大量心力舉辦大宗族的「作十六歲」活動。
近年以來由於小家庭林立,做十六歲的家庭宗教儀式與精神已難各自完整呈現。施姓宗祠基於此,乃將宗祠定位為一個大家庭,願普天下施姓少年,都視宗祠為一個宗族的源頭,從這裡感受到完整的家庭宗教儀式與來自長輩的關懷與祝福。其意義一方面在喚醒少年族人成年以後的深遠責任以外,更要踏著祖先步履勵精圖強,以先賢忠孝節義、養廉知恥為榜樣修心養性、身體力行,實踐承先啟後的使命。一方面也在提醒施姓族人不要只關心自家安康福祿,而應該發揮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大宗族的博愛理念。並且希望所有施姓族人在新的時代與新的文化裡團結一起,在施姓的大纛之下服務人群,繼往開來而光前裕後!
施姓宗祠辦理的十六歲成年禮儀,完整的將傳統科儀呈現,更將作十六歲的涵義和禮節一一解讀,交代了每一件祭品的意義和必要性。尤其由父母擎起七娘媽亭讓子女俯身穿越的儀式,更是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成鳳的點睛之作。每一細節都令人充分瞭解,先民籌劃科儀內容的精神內涵,感受到上天對萬物的恩典、家庭長輩的關愛,在敬神如神在的莊嚴氛圍下,令人滿懷著暖流而不敢衍生褻瀆和不敬的傲慢!
「作十六歲」的活動是府城特有的家庭宗教儀式,意味著對兒女成長過程中關愛的一番苦心和期盼。現代社會忙碌、親情淡薄、維持古制做十六歲,雖不必拘泥於古禮點滴,但其精神意涵應予保存不容扭曲。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於民國86年6月22日 正式成立,迄今剛
好滿十六年,協會成立十六年以來,在全體會員及社會各界的協助下,致力於文化資產的研究與教育工作,深入各學校,增廣青年學子的文化內涵;且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教育工作與推動,提昇地方文化的層次;適值「文資協會十六歲」之際,本著感恩與推動文化教育之宗旨,故與施姓大宗祠共同辦理本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