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新興(氣象專家)
臺灣位於亞太地區,了解未來區域性的氣候風險,可以讓我們有所瞻、有所前。不論是新南向政策、新西進政策,我們都應該知道!
7月14日一份由亞洲開發銀行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聯合報告指出,持續的氣候變化將為亞太地區帶來毀滅性的後果,不但可能嚴重影響其未來增長,還將抵消當前發展成果,降低生活品質。
報告中提出,面對氣候變遷亞太區域重要發展策略,包括以公私夥伴關係投資在快速減碳的經濟活動,以及採取調適作為保護該區最脆弱的人群。
除了城市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部門在可再生能源和技術創新方面的持續努力外,氣候變化減緩及調適作為必須納入所有部門的宏觀區域發展戰略和微觀專案規劃。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漢斯•約阿希姆•舍恩胡貝爾(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教授表示,「亞洲國家掌握著地球的未來,如果它們選擇保護自己免受危險氣候變化的影響,它們將可能拯救整個地球」。
亞洲國家必須在全球健康發展的框架內,找到在不可避免的氣候變化下確保繁榮與安全的策略。其中「清潔工業革命」將為亞洲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機遇。並且,尋求能夠減輕環境變化衝擊的最佳策略將使亞洲成為21世紀多邊機制的重要參與者。
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至本世紀末亞洲大陸的氣溫預計將升高6℃,部分國家可能會面臨更加炎熱的氣候,如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國西北部地區的氣溫上升幅度預計將達到8℃。未來亞太區域氣候風險包括:
(1) 強颱風和熱帶氣旋的頻率預計將上升,最壞情境下大部分陸上地區的年降水量預計增加達50%,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國的降水量可能會下降20%~50%。
(2) 沿海和低窪地帶將面臨更大的洪災風險
印尼將成為該地區受沿海洪災影響最大的國家;到2100年,預計每年約有590萬人受到影響,包括中國的廣州、深圳、天津、湛江和廈門,印度的孟買、金奈-馬德拉斯、蘇拉特和加爾各答,越南的胡志明市,印尼的雅加達,泰國的曼谷以及日本的名古屋。
(3) 水稻減產的幅度將高達50%、糧食生產難度和生產成本將增加
不採取調適作為,到2100年水稻減產的幅度可能將高達50%,在2050年即使氣溫上升攝氏2度(巴黎協定目標),烏茲別克斯坦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預計都將減產20%~50%。此外,到2050年,由於南亞的糧食進口成本可能會由每年20億美元增長到150億美元,糧食短缺可能會使該區域營養不良的兒童人數增加700萬。
(4) 海洋生態崩解 珊瑚白化
如果全球氣溫上升攝氏4度(不採取任何新措施的情況下),區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將因大規模珊瑚白化而崩潰,即使氣溫僅上升攝氏1.5度,預計89%的珊瑚礁也將發生嚴重白化,將嚴重影響東南亞地區與珊瑚礁相關的漁業和旅遊業。
(5) 公衛 空污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空污致死案例最多的四個國家。此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由於氣候變化,到2050年該區因高溫死亡的老年人預計將增加52,000人左右,與瘧疾和登革熱等媒介傳染病有關的死亡案例也可能有所增加。
(6) 能源安全
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能源供應穩定性,因為亞太區域仍仰賴化石燃料、火力發電廠因缺乏冷卻水而減少發電量、水力發電因流量不定而間歇運行。各國都在競爭有限的能源供應,能源供應的局勢可能會導致區域衝突。
本文引用自: https://tw.news.yahoo.com/%E4%B8%8D%E5%88%A9%E7%9A%84%E6%B0%A3%E5%80%99%E8%AE%8A%E5%8C%96%E5%B0%8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