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9 00:49:12CHRISTINA CHEN

EQPF 環品會 : 世界水論壇─臺灣水的CEO論壇激起討論火花

世界水論壇─臺灣水的CEO論壇激起討論火花
世界水論壇為水資源領域規模最大之高峰會議,由世界水協會(World Water Council, WWC)每3年舉辦1次。2015年將以「我們未來的水」(Water for Our Future)為主題,為全球投入水政策、水資源研究與實務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與進行水資源倡議的非政府組織提供一個廣泛交流與討論問題之知識平臺,並推動交流分享關於水議題之創新思維、策略、技術與產品。

有感於水資源問題牽涉領域和層級眾多、解決不易,本會乃積極響應WWF7 STP的CEO Innovation Panel,於12/27(六)邀請台灣公私水資源部門的CEO,在新北市政府五樓會議室舉辦高峰論壇,分享其宏觀且具有遠見的水資源治理經驗與專業,期能在WWF7與各國分享,並對世界水資源投資的短缺和不均,能做出貢獻。

環品會謝英士董事長於開場致詞時指出,明年的WWF7將第一次加入科學與科技程序,鼓勵與水有關的技術和資訊交流,希望今天前來響應的各界水的CEO能夠結合公私部門的優點、融合傳統與創新思維進行決策,並分享台灣水資源使用上的希望和機會。

環品會謝英士董事長開場致詞 現場有近百名觀眾前來聆聽

第一位講者水利署王瑞德副署長強調臺灣未來的治水需要超越地方中央的思維,以綜合流域和土地的方式整合管理,而面對67年來最少的降雨年,除了需要審慎考量水資源的分配優先順序以外,更需要有多元開發的思維,包含如何增加使用再生水的經濟誘因,才能讓水資源永續(感謝水利署分享簡報如附件)。緊接著一樣來自公部門的水利規劃試驗所江明郎所長指出台灣不缺水資源卻因降雨太過集中、地形陡峭不易儲水,而造成缺水的困境。他也強調農業用水目前佔了可見水利統計數據的七成,還不包含大量違法地下水井,如何精建簡約將會是一大課題。此外目前水庫淤積程度大部分都已超過三成,開發新水庫的環境成本又難以承受,未來治水政策將會以管理重於開發、地面地下水資源並重。

王瑞德副署長強調治水新思維 江明郎所長分享台灣缺水困境

企業相關代表方面,日月光的蔡楊進廠務處長分享了日月光從2009年莫拉克風災廠區大缺水後即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開始了製程用水回收計畫,目標是優於自來水的水質。最近K7廠也在改善廢水處理後重新復工,近年還建設了全台最大的中水處理廠,並透過生態工法和雨水回收系統達到節能減碳的需求。台積電的張智能廠務經理則強調環保對台積電而言是公共財,該公司的水資源管理已達到世界級水準,連三年取得道瓊永續經營指數的第一,部分廠區甚至已達到90%的製程水回收率,單位用水密集度也年年降低,且不只獨善其身,也和供應鏈廠商分享相關技術、開放參訪,一同建立水足跡。

蔡楊進廠務處長分享日月光製程用水回收計畫 台積電晶圓三廠張智能廠務經理報告台積電水資源管理成果

台達電文教基金會的張楊乾副執行長則分享了雖然台達電相關製程不太耗水,但在新廠房的建築節水方面相當注重,設計時同時考慮了中水、雨水回收以及節約用水。同時他也分享了自己家中的節水方式,強調身體力行的節約民生用水也相當重要。最後一位分享者是JW生態工法的發明人,品岱股份有限公司的陳瑞文董事長,他分享了面對缺水的困境可以透過把這種便宜簡單的生態工法推行到所有道路,成為一個能儲水的海綿城市系統,並設計家庭用水轉成水肥、工業用水的循環過濾等管線設施,創造用水新思維。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副執行長分享台達電以及自身實踐經驗 品岱股份有限公司陳瑞文董事長分享海綿城市倡議

當天同時也是生態工法的研討會,在論壇的最後也有許多學者專家以及民眾不吝發問指教。許多人關注台灣今年大旱的議題,希望能保護水庫水質並解決水庫淤積的問題。也有觀眾從農民角度出發認為農業用水雖多但大半可入滲涵養地下水,且糧食自給有國安考量,也需考慮土地正義等問題,希望政府部門能更審慎應對休耕補償議題。針對這些問題公部門的兩位水利代表回應曾文水庫正在興建防淤隧道、但清淤成本高效益低,在考量環境生態不興建新水庫的情況下,節流是較為可行的方式;而農業從業人口和面積逐年下降,但用水總量多年來都不變,用水效率確有值得檢討之處,最後江明郎所長也強調農業三生要考量地方情境,必須要取用地面水灌溉滲入才對環境有益。企業代表則表示在製程回收方面還可以繼續進步,其中台達電文教基金會的張楊乾副執行長則強調透過合理的水電價以價制量也是可以討論的,陳瑞文董事長則期許台灣能結合產業各界的力量互相支援參與明年的WWF7論壇。

本次論壇透過產官學界和民眾的多方面交流分享,激起了熱烈的討論火花,期望透過匯聚起這股能量,未來能對台灣目前面對的水資源困境有更多幫助。
http://www.eqpf.org/news.aspx?NwsMsgDBID=749

與會觀眾熱烈提問 講者專注聆聽提問並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