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在最底部. 環保和環教 : 「永續發展」/【環境教育內涵不僅是資源回收、不僅是科普知識】
受邀參加2013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認為「環境教育」應嘗試與不同領域進行接觸,走出傳統「環境」的思維,應從「教育」的本位概念出走,跨出「環境教育」擴展視野。所以,連結「文創」、「產業」、「防災」及「傳播」領域,進行跨領域對話。
我參與的場次題目是【自然保育與資源管理的藍海策略】,主持人是王鑫教授,王老師看到我就很高興地說這樣的場合就是老朋友見面的好時機。的確是,在現場看到了仕泓、冠妙、書子、堂樹、豆娘…,還有老荒野人王美瑜(荒野終身會員,早年常參與荒野活動,現在是崇善同軍基金會董事長),會後美瑜、豆娘和我又談了好一會兒,我急著回家照顧狗狗,不得不中斷對話趕回家去。
這個場次的講座由王鴻濬教授主講【人類生態系統觀的環境教育內涵】,老師由生態系談到人類生態系統以及人與環境關係互動---典範轉移、價值、跨世代。在人類與依存環境之互動關係裡頭老師分成空間思考、時間思考、尺度思考和系統思考四個面向來詮述。印象很深刻的是老師在投影片上特別提到【環境教育內涵不僅是資源回收、不僅是科普知識】。
參與國家永續發展獎評選兩年,實地走訪了一些政府機關、企業和社團,發現很多單位都不清楚永續發展主軸精神。事實上,1987年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中,「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就提出永續發展的理念,並將「永續發展」一詞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
而我國也制定了【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其願景是:當代及未來世代均能享有「寧適多樣的環境生態」、「活力開放的繁榮經濟」及「安全和諧的福祉社會」,也就是環境、經濟和社會可以兼籌並顧。
國家永續發展獎雖然沒有獎金,但由行政院長親自頒獎也是至高榮譽。這個獎項評選也是很嚴謹的,先通過第一階段書面審查,才能進入第二階段現地查訪的評選,才進入決選推薦獲獎單位。
我參加了兩年的評選工作,發現有些社福團體在社會面表現突出,可是檢視到環境面時經常就拿出資源回收和綠美化的成果來呈現,這樣我通常不會給它加分,若是還用紙杯或寶特瓶水,則是馬上扣分。企業界和政府單位也有很多待加強部份,有一個地方政府以親和步道入選,可是現地查訪看到的卻是砍掉樹木鋪上水泥或是碎石子,我提問時就問「你們不覺得這樣和現場環境不搭嗎?」
我覺得政府部門最該加強,從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比率(包含環保署、林務局和國家公園預算)來看,民國100年只佔0.96%,其他年份也都在1.5%上下。以永續發展環境、經濟和社會均衡發展來看,環境的預算比不是應該達到30%嗎?這當然是奢望,但有沒有可能逐年提升到5%、10%、20%...呢?
政府部門心態也可以利用環教法實施再教育,我甚且懷疑在政府部門工作者有多少人知道台灣有一部【永續發展政策綱領】?這裡頭的主軸精神又是啥?記得去年政府花很多力氣辦理【氣候變遷國是會議】,馬總統親臨主持閉會,但從總統到各部會首長,我都沒有聽到他們提到政府正在制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要】這個很好答辯的工具。
永續發展是要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環境教育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期盼從政府到民眾都能體悟環境保護不僅是資源回收,從源頭減量才能永續,透過環教法的實施,學習到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永續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