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7 06:02:03rose du petit prince

波希米亞手札(三):波希米亞人


也許是在西歐待久了,總是很堅信我的「緯度理論」:緯度越高的地區天氣越冷,人也跟著很冷。捷克人卻打破了我的這個理論。



緯度高的國家,總是很有秩序,說話也輕聲細語,文明通常高度發展,社會福利好,環境乾淨、人民守秩序,相對地,人與人之間缺乏友善熱情─ 比如瑞典、挪威、德國,這些到了南歐諸如西班牙、義大利就完全相反:南歐充滿著人情味,相對地就必須忍受他們的缺乏整潔和不守秩序,喧嘩、髒亂、不守時往往也是北歐人詬病南歐人的地方,所以,我特別喜歡處於中間地帶的奧地利,覺得它不但在地理上是兩者的綜合,風土人情也是。中歐還有一個高度發展的國家,以守時整潔有秩序和彬彬有禮著名,是我一直嚮往而未去的,也就是瑞士。

柏林在德國的東北,這些年在這我也習慣了普魯士人的冷漠、直截,南邊的巴伐利亞人總輕蔑普魯士人的這些習性為─ 粗俗野蠻不開化,普魯士人則視巴伐利亞人為敗兵之將,高傲偽善,德國內部的情結,其實也不小於臺灣。我呢,在「粗俗」的普魯士待久了,老實說,也多多少少變得有點冷漠、直截,漸漸也不期待來人的熱情回應了,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喜歡經過巴伐利亞然後到奧地利走走,那裡的人情,總讓我想起故鄉的溫暖和善,可以聊慰鄉愁。

柏林往東五小時就抵達捷克首都布拉格,越往東歐去,大陸性氣候就更明顯,以緯度和經度來說,捷克人應該是「友善不起來」的,更何況還曾經長年於鐵幕,生活刻苦。我兩次的捷克行,卻讓我對波希米亞人徹徹底底地改觀。

進入東歐,不論是波蘭、捷克,都會被告知:在東歐這幾個小國,有兩種語言必須避免使用,即使很多街上的人都會說這兩種語言,可是他們由於歷史的因素,非常排斥再度使用它:在東歐千千萬萬不要使用的語言是─ 俄文;再來也非常被排斥的語言就是─ 德文。這些二次世界大戰留下的餘孽,居然可以讓把德文當幾世紀官方母語的捷克,這樣仇視這個語言,所以,在捷克,問路最好都是使用英文,不然可能會和我一樣,偶爾踢到鐵板。

火車順延易北河經過德勒斯登後進入了捷克,到過德勒斯登近郊的薩克森小瑞士的人,總驚豔於蹴立的石灰岩壁林,這樣的景致,一路延著易北河上溯到它的源頭伏他瓦河,都如出一轍,過了邊境,上車的德國人漸漸少了而捷克人多了,一對捷克夫妻頂著淡黃色的頭髮,介於藍綠的瞳眸,帶著一個剛學步的小男孩上了車,洽坐在我隔壁的包廂。小孩頑皮,喜歡在車廂的走道四處晃晃,他爸爸總跟在身後陪他「逛逛」,說也奇怪,這小孩一路有一堆問題問爸爸,卻居然不讓人覺得吵?!捷克的孩子原來和德國孩子一樣,說話輕聲細語,一點也不吵鬧,也從來不灑潑!實話說,在歐洲,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漂亮的孩子,髮色黃淡淡,眼睛水汪汪,尤其喜歡開口笑,拿著一副好奇的眼神骨碌碌地望者我這黑頭髮黑眼睛,卻一點也不怕生,朝我稍稍害羞卻又新奇地走來,看我對他眨一眨眼睛,他到眉開眼笑了起來,好像看到稀奇寶貝一般,就這樣,小男孩喜歡一直經過我的包廂,偶爾來瞧瞧我在做什麼,偶爾跟我玩一玩,不一會,他到想玩起我手上的手機,他爸爸連忙把他拉到旁邊阻止,也不見爸爸訓他,只看到爸爸輕聲地跟他說些話,我猜大概是以下之類的:不行啊,那是人家阿姨的,不是我們的耶,不可以沒經過人家同意就拿來玩啊,知道嗎?!
孩子也不鬧,不似他看上的「玩具」又被搶回去,反而一副心裡癢癢地看著我的手機,卻很認真地把爸爸告訴他的話聽在耳裡,那爸爸跟小孩說的話,我非但聽不懂,還幾乎聽不到,即使他們就臨在我座位旁邊,這種「講理式」教育,說實話,我這些年只在德國見過,所以讓我很驚奇。我原以為我在車上遇見了很有家教的捷克小孩,沒想到,接下來幾天的波希米亞之旅,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是這樣的情貌,也幾乎所有的捷克小孩都跟那小男孩一樣漂亮地像娃娃,老實說,在歐洲,我還從沒有覺得小孩漂亮可愛過。

在捷克路上問路,我從來沒有像在德國一樣會遇到閉門羹,幾乎所有的捷克人看到有外地人朝他們走去,都很樂意停下來聽聽你的問題,看看能幫上你什麼忙,最教人吃驚的是,常常有捷克人是既聽不懂英文,也完全不會德文的,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很努力地要聽懂你的問題,然後用捷克文和肢體語言拼了命說到你懂!我從捷克西北一路往東南行去,屢試不爽。我在捷克最常發生的事是,我在問路,從頭到尾我用我的破英文或者德文,他們用他們的捷克文給我指路或指車,中間我們彼此都只懂得一個字─ “市中心” (Center/ 德文Zentrum),這樣的情形在我 2001 年的布拉格行就已屢見不鮮,老實說,我第一次覺得歐洲溫暖的人情是在奧地利薩爾茲堡,再來就是在捷克。

我這次造訪的地方,除了布爾諾是在摩拉維亞省以外,其他都是在波希米亞平原上。波希米亞平原是史來吉普塞人流浪的地方,所以 “波希米亞” 一詞後來和漂泊與放浪不羈畫上了等號,說到這我才要一提,昨天在博士班課堂上討論普契尼歌劇 La Boheme (台灣翻譯「波希米亞人」),教授嚴正指正 La Boheme 的 Boheme (第一個 e 需要有重音可是這裡無法顯示) 其實是法文的形容詞而非名詞,之所以要大寫,是因為這是劇目的標題,所以 La Boheme 並不是指「波希米亞人」,而是指「生活漂泊不羈放浪形骸的人」,劇名所指的也就是繆爵原著小說中的那一群巴黎窮藝術家,不然這群巴黎左岸藝術家的生活故事,實在和波希米亞平原一點也扯不上關係哩!

寫這篇「波希米亞人」的構思是在我旅行剛結束,所定標題其實也源於那赫赫有名的歌劇劇名,到是昨日在動筆前夕的課堂討論,成了無心插柳,既然,普契尼寫的根本就不是「波希米亞人」,那麼,就讓我來寫寫這兩次捷克之旅,令我印象深刻的、真真實實的「波希米亞人」吧!
日本藤素 2019-12-20 13:15:48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