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2 10:21:55水白
原夢AGAIN:彭春林跨越傳統 延續魯凱織繡
2011-08-22 06:42:51 台灣立報 呂淑姮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在原住民各族中,都有這樣的傳統:女性負責耕作與織布,男性負責狩獵。獵人文化和織繡藝術之間有著明顯的分野,男與女無法隨意跨越。
無論是阿美族、泰雅族、鄒族、布農族等,所擁有的獵人傳說中,擅長捕魚狩獵、追蹤獵物,提供食物給族人,這才是成為各原住民族群男性菁英的要件;許多耆老提到餵養族人的獵人時,也都會給予極高的尊重。同樣的,許多族群都有這樣的說法,女性與男性不得碰觸對方的織布或狩獵工具,在傳統上來說不吉利也不尊重。
所以,很少能夠聽說有女性擅長打獵並且受到尊敬,或者男性擅於織布而受到讚美。但魯凱族的彭春林說,他對於傳統有著不同的詮釋。
走自己有興趣的路
彭春林成長的環境,有著祖母與4位姑姑。祖母擅長織與繡,姑姑們也很精於刺繡。彭春林年紀與哥哥們相差甚遠,父親在外地工作較少見面、母親早逝;他說自己就是在祖母的織布聲中長大的。
彭春林以前也會跟著部落裡的同儕跑去打獵,但都不是大型獵物,不需要一去數天。「捕田鼠、抓飛禽類,只是很小型的狩獵。」他覺得自己最有興趣與天份的,還是在於藝術創作。
▲彭春林對傳承族群傳統文化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男性也可以學習織布和設計,別因性別而埋沒天分。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將文化延續。(圖/彭春林提供 文/呂淑姮)
但是在傳統規矩裡,女性長輩不可能將織藝傳承給男性晚輩。彭春林離開部落後,和各族族人交流,也學到了泰雅族的織布方式。彭春林說,泰雅族人在織布時就會在布上設計圖案並織出,但魯凱族傳統織布方式沒有花紋,他把魯凱的織布法稱為「波浪斜紋織」,會在織布的時候故意漏幾針,讓布有紋理效果。
「回部落之後,有次屏東有個原住民文物展,我帶奶奶去看。奶奶看到展出的布料,告訴我這些布是怎麼被織出來的。」彭春林說,祖孫兩人看完展回家,隔沒多久之後,彭春林就開始織布給祖母看,讓祖母看見自己學習的成果,一方面也是希望長輩認同自己真心喜歡織繡藝術創作。
彭春林的祖母看了好驚訝,孫子竟然可以在織布機上織出圖案。祖孫兩人就在這織布過程中,一起找回魯凱族刺繡織藝的斷層。
▲彭春林作品以織繡見長,發展文創商品成立工作坊。他也在部落教導有學習意願的族人,希望族人不只用商業角度衡量,也要在生活中展現藝術。(圖/彭春林提供 文/呂淑姮)
彭春林說,日據時代魯凱族被日本人廢除族群裡的階級制度,女性被禁止紋手,但日本並未針對女性的織繡做太多打壓。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魯凱族當時主動或被迫遷徙的居地已經離平地不遠,與平地人交換物資較為容易。在買布比織布更簡單的狀況下,讓很多人開始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布料,不再自行織布。
所以魯凱族的織布技術中斷得較早。彭春林的祖母今年109歲,與祖母同輩分的耆老仍有幾位會傳統織布,但彭春林的姑姑輩就沒有學習過。彭春林很高興地說,他跨越了歷史和性別的鴻溝,再把織繡藝術帶到現在,希望能傳承到未來。
不用金錢衡量藝術
對於文創,彭春林的角度不從商業出發。「當然,有手藝可以養活自己,這是大部分人對於文創事業的看法。」但對於彭春林來說,在部落中教導女性族人學習魯凱族織藝刺繡,更深層的意涵在於「連結族群的記憶」。彭春林說,以前原住民族的傳統服飾都是這樣來的:媽媽做給丈夫、子女,現在他的學生可以做給家人穿,這不是用錢能夠衡量的事情。
彭春林也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部落裡的男性雖然不太和我討論織繡,但很支持太太們學。」但偶爾彭春林會聽到部落裡的先生們悄悄地對他提,在幫助太太們完成藝品時,發現自己也滿有天份的!彭春林說,發揮自己的專長、傳承族群文化,文創產業才能真正有文化內涵。
(本系列由台灣立報與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合作執行)
無論是阿美族、泰雅族、鄒族、布農族等,所擁有的獵人傳說中,擅長捕魚狩獵、追蹤獵物,提供食物給族人,這才是成為各原住民族群男性菁英的要件;許多耆老提到餵養族人的獵人時,也都會給予極高的尊重。同樣的,許多族群都有這樣的說法,女性與男性不得碰觸對方的織布或狩獵工具,在傳統上來說不吉利也不尊重。
所以,很少能夠聽說有女性擅長打獵並且受到尊敬,或者男性擅於織布而受到讚美。但魯凱族的彭春林說,他對於傳統有著不同的詮釋。
走自己有興趣的路
彭春林成長的環境,有著祖母與4位姑姑。祖母擅長織與繡,姑姑們也很精於刺繡。彭春林年紀與哥哥們相差甚遠,父親在外地工作較少見面、母親早逝;他說自己就是在祖母的織布聲中長大的。
彭春林以前也會跟著部落裡的同儕跑去打獵,但都不是大型獵物,不需要一去數天。「捕田鼠、抓飛禽類,只是很小型的狩獵。」他覺得自己最有興趣與天份的,還是在於藝術創作。
▲彭春林對傳承族群傳統文化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男性也可以學習織布和設計,別因性別而埋沒天分。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將文化延續。(圖/彭春林提供 文/呂淑姮)
但是在傳統規矩裡,女性長輩不可能將織藝傳承給男性晚輩。彭春林離開部落後,和各族族人交流,也學到了泰雅族的織布方式。彭春林說,泰雅族人在織布時就會在布上設計圖案並織出,但魯凱族傳統織布方式沒有花紋,他把魯凱的織布法稱為「波浪斜紋織」,會在織布的時候故意漏幾針,讓布有紋理效果。
「回部落之後,有次屏東有個原住民文物展,我帶奶奶去看。奶奶看到展出的布料,告訴我這些布是怎麼被織出來的。」彭春林說,祖孫兩人看完展回家,隔沒多久之後,彭春林就開始織布給祖母看,讓祖母看見自己學習的成果,一方面也是希望長輩認同自己真心喜歡織繡藝術創作。
彭春林的祖母看了好驚訝,孫子竟然可以在織布機上織出圖案。祖孫兩人就在這織布過程中,一起找回魯凱族刺繡織藝的斷層。
▲彭春林作品以織繡見長,發展文創商品成立工作坊。他也在部落教導有學習意願的族人,希望族人不只用商業角度衡量,也要在生活中展現藝術。(圖/彭春林提供 文/呂淑姮)
彭春林說,日據時代魯凱族被日本人廢除族群裡的階級制度,女性被禁止紋手,但日本並未針對女性的織繡做太多打壓。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魯凱族當時主動或被迫遷徙的居地已經離平地不遠,與平地人交換物資較為容易。在買布比織布更簡單的狀況下,讓很多人開始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布料,不再自行織布。
所以魯凱族的織布技術中斷得較早。彭春林的祖母今年109歲,與祖母同輩分的耆老仍有幾位會傳統織布,但彭春林的姑姑輩就沒有學習過。彭春林很高興地說,他跨越了歷史和性別的鴻溝,再把織繡藝術帶到現在,希望能傳承到未來。
不用金錢衡量藝術
對於文創,彭春林的角度不從商業出發。「當然,有手藝可以養活自己,這是大部分人對於文創事業的看法。」但對於彭春林來說,在部落中教導女性族人學習魯凱族織藝刺繡,更深層的意涵在於「連結族群的記憶」。彭春林說,以前原住民族的傳統服飾都是這樣來的:媽媽做給丈夫、子女,現在他的學生可以做給家人穿,這不是用錢能夠衡量的事情。
彭春林也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部落裡的男性雖然不太和我討論織繡,但很支持太太們學。」但偶爾彭春林會聽到部落裡的先生們悄悄地對他提,在幫助太太們完成藝品時,發現自己也滿有天份的!彭春林說,發揮自己的專長、傳承族群文化,文創產業才能真正有文化內涵。
(本系列由台灣立報與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合作執行)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 |
上一篇:陳怡蓉真愛就像BV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