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經廬山到南昌〈二〉
在武漢市,橫跨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間之長江大橋,是中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1955年9月1日興建,1957年10月13日全部建成通車。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北岸引橋303米,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面高80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0.25米,可並列行駛四輛汽車。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樑,每聯三孔,共八墩九孔。每孔跨度128米,終年巨輪航行無阻。具有民族建築風格的兩端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行人上下。附屬建築和各種裝飾,均極協調精美,整個大橋異常雄偉瑰麗。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使人浮想聯翩。“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不僅將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並有力地促進工、農業的發展。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複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遊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裡遊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誦。因這首詩,使很多人產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奮,是很自然的事。關於黃鶴樓有釵h動人的傳說。其中一個傳說是有一位名叫費偉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後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為懷念費偉,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詩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下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現在的黃鶴樓是1983年重建〉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遭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碩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東湖公園位于湖北武昌東郊,它的前身是著名聲樂教育家周筱燕女士
家的“海光農圃”,解放以後被辟為公園,1982年該區被國家政務院列為省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東湖湖岸曲折,婀娜生姿,其面積是杭州西湖的六倍。碧波萬頃、青山環繞、山水交融的美麗景觀是東湖風景區的真實寫照。園內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珞洪、吹笛六大景區,主要景點有寓言園、音樂噴泉、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湖光閣、水天一色、曲堤凌波等。從湖邊的各個碼頭上能乘船去湖對面的磨山植物園遊玩。
東湖還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園中有大片的水杉林,而且這裡的“春蘭、夏荷、秋桂和冬梅”也非常有名。
〈待續〉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國外旅遊」
上一篇:武漢經廬山到南昌〈一〉
下一篇:武漢經廬山到南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