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7 01:12:08chngyh

【選秀雜記】自由競爭制度(四)

【插嘴時間】這篇是我自開台以來寫得最久的文章!因為這半個多月來身體狀況一直很差(糟到同學甚至懷疑我會不會得了自主神經失調症),於是只好慢慢寫、慢慢改,修了十多遍還是覺得語無倫次,可是新聞台卻不能不貼文章,所以就硬著頭皮放出來了。如果有任何看不懂需要討論,甚至覺得我的中文很奇怪的地方,麻煩大家在留言板踴躍發言。


上一回談到自由競爭制度的選秀方法,接著要討論的是這個制度的「公平性」。事實上,自從自由競爭制度實施以來,最常被討論、造成許多球迷困擾的便是這項。根據過去的經驗,大部分會提出這方面話題的球迷,主要想不透的一點就在於第四輪的選擇——第四輪相當於過去的第三指名,但以往第三指名一向是從戰績差的球隊開始選(WAVER),在這個制度下卻變成由戰績好的球隊開始選(逆WAVER),這樣是否會變成圖利強隊?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第一是考慮制度的設計,第二是實際執行的狀況。

首先,從選秀制度說明,過去的選秀制度之所以第三指名採WAVER的方式,主要是因為前兩指名是一齊顯示出來,而且重覆就要抽籤,第三指名開始才是各隊輪流指名,這時才從弱隊開始選。但現在的指名是只有第一輪是可參與的球隊同時列出希望選擇的球員,相當於過去第二指名的第二、第三輪便開始進入各隊交替指名的部分,在此輪開始用WAVER的話,第四輪用逆WAVER自然也很合理。而且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完全不考慮自由獲得或是過去的逆指名,從前的制度下,強隊有機會在第一次的指名中就選走兩個黃金新人,但是現在實施的方法,則只能選到一位,第二個名額就要從弱隊開始輪流,所以現在的制度事實上就弱隊而言,甚至有比過去更大的公平性。

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下,完全不考慮自由競爭名額的干擾,顯然是天方夜譚,所以在此從最簡單的狀況開始,考慮自由競爭的名額加以解釋,最後再從2003年的選秀作印證。

如果以「全有全無」的模式作假設,將會出現三種狀況:一、所有球隊都不使用自由競爭名額,二、所有球隊都只用一個自由競爭名額,三、所有球隊都使用兩個自由競爭名額。狀況一便是上面的理想,所有的球隊都必須在第一輪同時指名需要的人選,第二輪不能參加,第三輪由弱隊開始指名,第四輪再從強隊選起。狀況二則會演變成全部球隊都不能參加第一輪和第三輪,第二輪從弱隊開始選擇,第四輪起再從強隊指名。以上兩種狀況,依舊都不脫離先WAVER再逆WAVER的原則,對戰績差的球隊還是存在保障,自由競爭制度仍然存在其公平性。

不過狀況三就是多數人初次接觸自由競爭制度時率先想到的問題:如果所有球隊都用掉兩個自由競爭名額,選秀會的前三輪就沒有任何球隊可以參加,當所有球隊都由第四輪開始,而這時的選擇卻是戰績最好的球隊優先,豈不是弱隊就吃虧了?理論上來說的確是如此,但是由現實面來看,1965年日本職棒選秀制度開始實行到現在,有哪一次選秀會,是十二支球隊的前兩個指名共計24位選手,全部出自大學生和社會人球隊?答案是從來沒有!

從球員的角度來想,若完全按照實力排名,要找出24位比當年最優秀高中選手厲害的大學和社會人球員,根本不可能。再從球隊經營的角度思考,有些球隊因為財力不足或是補強的習慣,會很自然的以選擇高中球員作為優先考量。甚至,有些球隊就算想找自由獲得選手,卻是處處碰壁被拒絕,迫使他們不得不去選高中選手。上述的原因,都會使得自由獲得名額絕對不會達到滿額的24人,當然也不可能出現狀況三的情形。

最後以2003年的選秀順位為例,如果自由競爭球員為S(在此是指球隊需要而非球員實力,因為理論上要爭取作為自由獲得的選手,應該都是球隊認為有絕對貢獻的),第一輪選擇的高中生為0,其他選手按照指名順序從1開始排列的話,前五輪各隊選到的球員編號分別是:

大榮 —— S、7、11、34
阪神 —— S、S、12、33
西武 —— S、6、13、32
中日 —— 0、10、14、31
近鐵 —— S、5、15、30
巨人 —— S、4、16、29
羅德 —— 0、9、17、28
養樂多 —— S、3、18、27
火腿 —— S、2、19、26
廣島 —— 0、8、20、25
歐力士 —— S、1、21、24
橫濱 —— S、S、22、23

如果以歐力士和大榮、廣島和中日來比較的話,大家應該對於數字排列顯現出的公平性不太會有疑慮。但是如果拿歐力士和廣島來比,也許會有一點問題,事實上這亦就是二、三輪的前後順序問題,為什麼有了S的歐力士還能先選1、選了0的廣島接下來就得排到8?當然這不是為了讓使用一個自由獲得名額的球隊在選秀會前半個小時都在乾瞪眼。

個人的解讀是,當出現松阪大輔這類超級高校生時,如果選到這種選手的球隊還能在第二輪挑一個球員,而其他的隊伍只能等到再下一輪再挑剩下來的選手,就公平性而言的確有相當大的問題,尤其是以高卒新人來說,上位候補用排序方式來看就算只差三、五個順位,但實力可能就差了一大截,第二輪能選到的選手和第三輪能選到的相比,也不是沒有差一級的可能性,所以必須把可以選到好的高中生之球隊放在第三輪才能再挑人,以維持各球隊的戰力平衡。

另外,如果拿橫濱和阪神作比較的話,前者是S、S、22,後者是S、S、12,很明顯地阪神可能比橫濱選到更優秀的人選,這也正是前面在討論的第四輪是否公平的問題。其實眼尖一點的球迷朋友或許已經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對戰績好的球隊而言,用掉兩個自由獲得名額似乎較有利,尤其類似2002年出現松阪世代這種即戰力型選手集中的現象時,戰績好的球隊說不定還能先在第四輪挑到有不錯水準的高中生,相較之下像橫濱這樣墊底的球隊,若把兩個自由競爭名額都用滿,反倒像是把自己推入險境。

所以這又再次回到球隊對於自我能力評估的問題了。以橫濱隊今年的戰略來說,他們就是明知道自己在第四輪會排在倒數第一或第二,所以採取了大膽的包圍戰術,把有自由獲得球員水準、原本火腿隊想要的牛田成樹硬是壓在第四輪。如此一來橫濱若是想搶高中球員,還能夠選到編號是1或2的,等於他們仍拿到兩個S級選手和一個前幾順位的高中生;事實上,如同大家所知道的結果,橫濱經過考慮之後又用了另一個自由競爭名額,搶到歐力士也在爭取的吉川輝昭,所以橫濱整體的收獲是S級選手三位,就前四輪的指名而言,橫濱並不輸給戰績好的球隊(第五輪以下的就甭提了,唉!)。

總而言之,自由競爭制度還是有其公平性存在,而且在複雜的執行方式當中,球團更需要考慮各種狀況。雖然球迷從旁觀察可能看不出所以然,或是看得迷迷糊糊,甚至被搞得一頭霧水,不過如果能夠慢慢理出個頭緒,目前的選秀制度其實是個相當有趣的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