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9 00:43:22發明家

為何我沒錢-迷思112》比較投資型保單前的4大認識

為何我沒錢-迷思112》比較投資型保單前的4大認識

‧李雪雯 2006/12/07
長期以來,從政府、業者到業務員,除了提供給保戶一個「投資兼保障」的美麗願景之外,沒有人能真正給保戶一個清楚的輪廓與選擇標準...


11月26日,行政院金管會公布了上半年的保險申訴資料統計,今年一到六月壽險非理賠申訴案件共396件。其中有107件是投資型保單,占有率高達27%。

保險局指出,去年下半年投資型保單申訴案還是個位數。今年因為保單熱賣,申訴案也暴增到107件,其中招攬糾紛有51件。另外還有保戶違反告知義務、保戶嫌業務員服務品質不佳、保戶反悔想解約、費率未說明…等種種原因。

保險局副組長施瓊華對此表示,許多投資型保單申訴案,都是業務員未講清楚、過度誇大投資績效,以及保戶自己未看清條款等因素。

保戶在投資型保單上簽了字,固然要負一部分責任。但是長期以來,從政府相關單位、公會、學者到保險公司、業務員,除了提供給保戶一個「投資兼保障」的美麗願景之外,沒有人能真正給保戶一個清楚的輪廓與選擇標準。如今,保戶申訴案件激增,只是反應出他們是在「資訊不對稱」之下,購買了一個多數保險業務員都不見得了解的商品而已。

向來,筆者就一直強調民眾在投資前,絕對要確實了解自己所買的東西是什麼?以免對金融投資商品產生了過度的預期,以及之後所產生的嚴重收益落差。而唯有當投資人資訊清晰、完整,才能在理性判斷下得利。

根據筆者的歸納整理,目前關於挑選投資型保單的重點有以下幾項,是一般大眾在購買投資型保單之前,最需要有的基本認知:
一、名稱不一定代表內容。投資型保單簡單可以分為「變額年金」、「變額壽險」與「變額萬能壽險」。其中,只有變額萬能壽險是可以允許保戶彈性繳費的。但是,並不是所有標名「變額萬能壽險」的保單,才是「正港」的「變額萬能壽險」。像保誠人壽銷售的變額壽險,全部都是變額萬能壽險。

此外,有些連結結構債的保單,會標名「投資連結型保險」的字樣,但有些保單則根本沒有特別標明。如果業務員不確實介紹,投資人怎麼可能知道?只不過,保險公司在這方面打迷糊仗,保戶可要明察秋毫才是。

二、各方資料不統一,必須再三確認。由於糾紛日益擴大,所以相關單位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將投資型保單資料在網路上揭露。目前保戶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的地方包括:各保險公司網站、壽險公會(投資型保險商品核保及銷售規範專區)與保發中心(保險公司商品資料庫)。尚不包括保險公司與業務員提供給保戶的文宣、DM。


根據筆者的調查、比對,至少前三項資料都有相當的落差,部分保險公司幾乎從來沒有統一過。有的只更新自家公司網頁(還不一定是最新及最齊全的資料),有些公司根本就不把其他兩個資料庫的更新當一回事。

筆者還曾發現「同一張保單,在不同資料庫中的資訊居然不太一樣」的狀況。這些都有賴保戶與保險業務員,更重要的是向公司再三確認,才不致於損及個人日後的權益。

三、搞懂不同的名詞與差異化的費用。各家保險公司用的某些名詞解釋不一樣,很容易讓保戶產生混淆,其中又以變額萬能壽險最為混亂。以將保戶所繳保費一分為二的「目標保費」與「彈性保費」為例,就分別有「基本、最低、計劃、參考保費」與「超額、逾計劃保費」的不同。

投保成本除了附加費用率之外,還有一堆的行政管理、轉換、贖回、申購手續…等,每一家可能全收,也可能部分收,沒有固定的項目;費用有的是前收,有的則是後收…,保戶不能只在各項費用成本間轉圈圈,而忽略掉其他也很重要的項目及內容。

四、千萬不要拿蘋果與柳丁一起比。在三種投資型保單中,變額萬能壽險是最為複雜的險種。雖然統稱為「變額萬能壽險」,但是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總共有三種不同類型,分別是「躉繳」、「固定型」與「區間型」。

其中,「固定型」是指「基本保費」與「保障金額」間,有著一定的比例關係,而「區間型」保單則否(目前推出兩張以上變額萬能壽險的公司,像是保誠、統一安聯、宏利、南山人壽等,都只有推這類保單)。

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當「固定型」保戶確定要購買的保額時,每一期最低要繳的「基本保費」就已經確定了。例如一位35歲男性要購買100萬元的保額,保戶要繳的基本保費,一定是100萬元乘上一定保費費率。

假設乘上134,保戶每期最低「基本保費」就是1萬3400元。一旦保戶繳費超過此一數值,則多出的部分就變成「彈性保費(有的保險公司又稱為「超額保費」、「逾計劃保費」)」。

但如果是「區間型」保單,保戶的「基本保費」與「保障金額」間並不固定,而是落在一個區間之內。同樣以上述個案為例,某張「區間型」變額萬能壽險保戶的基本保費上限與下限,分別是91萬元至33萬元。保戶所繳的保費,超過基本保費(最少是33萬元)部分,才是所謂的「彈性保費」。

以「有設定基本保費下限」的「區間型」保單為例,如果保戶每期只有10萬元的預算,那麼他能夠購買的保障金額,就只有30萬元。但是在「固定型」保單中,則絕對可以購買足額的壽險保障(100萬元),再加上扣除基本保費後的8萬多元投資金額。

上述兩種繳費方式差異的玄機有兩個:一是變額萬能壽險前幾年「基本保費」所扣的附加費用率較高,如果同一筆保費中,「基本保費」的比率定得較高,保戶相對前幾年可以用於投資的金額就不多。

其次,保費預算不高,想選擇「固定型」的保戶,可能可以獲得比「區間型」保單要高的保障(另一層相對的說法,就是「購買(進入)門檻」也許較低)。不過這也並非絕對,還要仔細比對各家公司的投保規則而定。

許多保險公司或業務員知道保戶會比較各家的附加費用率,所以就胡亂拿一些高數值的保單跟自己一起比。保戶一時不察,很容易落入比較基準不同的陷阱當中而不自知。

當然,「區間型」也不是沒有優點,它還具有「隨時可以彈性拉高保費,只要在保額區間內增加,保戶是不需要追繳之前保費」的好處。因為選「固定型」或「區間型」,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保戶有多少預算」,以及「著重在投資?還是保障?」不過由於版面的關係,無法再一一陳述。希望在日後有機會時,能夠分次做清楚的說明與解釋。

雖說一般大眾在購買保單時,所接觸的無非是保險業務員。只是沒有一家公司敢打包票:自家業務員該說的都沒少,不該說的也都沒說。所以,公開資訊(不論網站、保單契約條款、要保書,甚至業務員行銷DM)應該是消費者首先獲取資訊,並進一步「再次檢核(double check)」的重要依據。其次,才能運用以上的基本認知標準,一一區分出不同保單間的優劣點。

筆者誠心提出以上的觀察心得與結果,希望保戶不要再繼續被唬弄與誤導。然後,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張不論在保額或所繳保費上頭,均符合個人需求的投資型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