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9 00:39:33發明家

為何我沒錢-迷思115》掌握「兩極化」的投資原則

‧李雪雯 2006/12/28
在一年的年終將屆,來年可期之際,筆者謹提供以下所觀察的心得,期盼廣大投資人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在投資理財的未來中,找到一個得以安身立命的方向與做法。

每到年終之際,各個媒體總不能免俗地,針對經濟景氣與投資環境,來個徹底的回顧,與趨勢方向的前瞻。不過,向來就不薦什麼明牌的筆者,想從前一陣所看的三浦展《下流社會》一書開始談起。

在三浦展的定義中,區分不同階層的關鍵並不單純是從「擁有的的物質生活」,而是加上了「積極性」的心理因素。國內已經有滿多的媒體,以實際的數據,印證出貧富差距朝向兩極化的「下流化」傾向,以及其他不同的演譯。

但是,筆者在此希望從比較積極而正面的角度,幫廣大讀者尋找出一個未來(至少在未來一年之內,都不致於落伍),不論在投資、創業、就業…,凡是跟「賺錢」扯得上一點關聯的事物,都能夠做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標準。

在談到本文的主題之前,筆者想先讓讀者看看三浦展在書中所提到的四個重要圖表。圖一至圖四假設日本企業在不同年代,分別經由上、中、下層族群人數,所累積出的總銷售金額。

假設上層族群的平均銷售金額都是10萬、中層7萬元,下層3萬日圓,那麼,不同世代的總銷售金額,就會因為族群分佈或比例的不同,而產生出極大的差異。

在1958年,日本人口呈現正金塔型之下,總銷售金額是442萬日圓(圖一);不過,當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中產階級大量出現之後(如圖二),銷售總金額就會有大幅的成長。這也是三浦展認為,日本各企業以大量新興中產階級為主要目標,透過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之後,所創造出的高經濟成長時代。

但是,當社會中佔大多數的中產階級,逐漸向下流社會移動之後,由於中產階級支出能力降低,總銷售金額不但無法增加,反而會大幅減少(圖三,201X年)。

此時,日本企業唯一能反敗為勝,提高總銷售金額的方法,就是增加上層階級的支出金額(圖四,201X年修正)。因為三浦展認為,原先收入不豐的下層與中層階級,支出已經減無可減,就算再便宜的東西,也不可能增加這個族群的購買量。
反倒是上層階級的有錢人,增加支出是很容易的事。這是三浦展認為,企業將目標設定在「上」層階級的商業模式,是可以創造銷售額與利潤同時增加的雙贏局面。


筆者認為,從以上四張圖,可以很容易地解釋,為何當社會中普遍覺得景氣大不如前(因為201X年的中產階級,已經比高峰期的64萬人,少了進三分之一左右)時,高檔精品仍然賣得嚇嚇叫。


回頭看看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兩極化的趨勢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為何只有豪宅與小坪數套房可以大賣?因為扣除掉投資(機)客在其中炒作之外,大多數購屋的買家,都符合三浦展所述的兩極化階級族群特性。


順著這個「財富兩極化」趨勢的脈絡而走,如果廣大的投資大眾,想在來年「投資賺錢」,那麼,「兩極化的投資原則」,將是擬定計劃與實際操作之際,應該時時刻刻牢記於心,不可或忘的重點。


首先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不論是股票投資或房地產,都應該遵守「兩極化」的原則。舉例來說,如果是投資房地產,除了豪宅與小坪數套房之外,未來想要順利脫手,都會變得異常困難。


至於在股票或基金的選擇上,唯有專賣高檔或低價的廠商,因為整體銷售總營業額及利潤得以大幅提升,投資人把錢投資在這些投資標的上,未來也才能從中獲取較整體市場為高的報酬率。


其次在創業投資上,經營管理當中的定位策略,也應該遵循「兩極化」的方向,鎖定上流社會或是下流社會為主客戶群。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所謂上流或下流,其中的差異不但是與「實際收入」有關,還牽涉到「個人心態」的問題。


也就是說,上流社會也會買下流社會(極低價格)的消費品;下流社會也會將所得,放在自認為最能彰顯其「上流社會」身份、地位的商品。這也是為什麼超低價商品也能獲得高薪族青睞,而年輕族群就算是花光了整月的薪水,甚至動用信用卡循環信用,也要購買高檔精品的原因。

所以,想要創業自己做老闆的人,只有把握住「實際收入」與「個人心態」交叉產生的上流與下流階層族群,把自己定位為「高價精品」或「極低價品」,否則,都將難以生存及獲利。

因為不管是《便宜是好事》一書中,「新奢華產品」所再三強調的「感覺上流階層、價格下流階層」,亦或是大前研一所認為的—「在中產階級向下滑落後,他們並不認同便宜無好貨,所以仍要求好品質、並有奢華感的服務」。簡而言之,最主要就是要集中火力在兩極化的市場上。
至於在就業上面,從兩極化的趨勢來看,最高價的高階經理人與最低價的初階勞工,永遠有其生存空間。這表示: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的上班族,如果不能擠身高階經理人取得高薪,又因為放不下身段,或是年資的限制,搶不過其他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就很容易在經濟不安穩的年代,老闆普遍揚起「成本控制」的大纛下,成為中年失業的高危險群。


因此,上班族如果不能及早投資自己,讓自己成為並隨時保持高階經理人中的「精品」,恐怕就只能從「多兼一份或兩份的工作」,以及「預留未來收入變動的支應空間,避免擴張信用到自己可負擔的極限」,才不致於讓自己或家庭的財務發生嚴重困境。


舉例來說,假設目前的月薪是20萬元,能力足可供小孩唸貴族學校、買高級地段的豪宅,以及奢華的生活水準…,整體家庭財務收入與支出(包括貸款金額)狀況,不能只求剛好平衡。反倒應該提高儲蓄的比例,以備日後在面對變局之際,能夠安穩地渡過。


在一年的年終將屆,來年可期之際,筆者謹提供以上所觀察的心得,期盼廣大投資人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在投資理財的未來中,找到一個得以安身立命的方向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