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7 16:34:24Dave

由富到窮 – 歷史的見證和反思

選舉又到了,各黨政客、政治觀察評論家、媒體記者開始大肆活動出沒,而台上不顧身分形象的聲嘶力竭「厚嘸厚(顏)」「丟嘸丟(人)」又成為全民惡夢。雪上加霜的是,快樂工作人Cheers雜誌利用經建會、行政院主計處、勞委會、人力銀行等數據資料,篩選出國內十大成長及衰退的行業,很不幸的,我們家兩個主要經濟收入者的工作都名列「衰退」名單,而這股衰退的勢力,可能在年尾初見端倪,並且在一、二年內發酵,雖然還不至於到家徒四壁、牛衣對泣的程度,但縮減每日飲酒量卻是不得不然的現實。

日來讀史,伴著減少為4/5酒量的暈黃燈火,讀經濟發展史,David Landes的「新國富論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根據Adam Smith的「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而來。Adam Smith於1776的巨著歷經200多年後,針對財富來源、分配秩序、市場機制等等的描述都大幅改觀,而世界經濟的版圖,也自600多年來的歐洲,逐漸移轉至最近發展蓬勃的亞洲。Landes為美國哈佛大學的榮譽退職經濟學教授,在此書中企圖以歷史變遷的角度,研究此600年間財富如何創造、勝利者與失敗者如何更迭、而國家又是如何興衰等問題。

以古鑑今可能是我愛讀歷史的一大原因,相照於現實的不堪,在史籍裡扒梳可能也是逃避的一種方法(想想伍佰與史景遷)。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始,歐洲展開了大航海時期,南歐西班牙與葡萄牙位於基督教與回教文明的接點上,並受到猶太人居中往來傳播的好處,知識極為發達,而知識,尤其科學知識,塑造了經濟的各種可能性,因此意氣風發的成為經濟拓荒的主宰者。兩國經協議後將全球貿易版圖一切為二,向東繞道非洲拓展至印度洋屬葡萄牙勢力範圍,而往西達美洲新大陸則為西班牙所屬,這是全球經濟網絡形成的第一步,後續跟進者包括荷蘭與英國,記不記得台灣便在斯時為荷蘭納入,成為西歐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但是西、葡的經濟發展並不代表知識領域的擴展,反而內縮為保守傳統。身為天主教國家,不但沒有跟上當時知識發展的潮流,反而將自己關閉得更緊密,實施更嚴密的檢查。從1521年開始,教會發出一連串的禁制令,不准印刷、閱讀任何語言的異端邪說,任何思考,最後以問號結尾者,都被藏諸高閣,政府及教會聯手出面控制思想、知識、信仰。1558年政府明令,凡是在沒有許可下從外國進口書籍者,一律判處死刑,西班牙有很多書只因為作者是新教徒便被禁止;西班牙皇室另於1559年頒布命令,禁止學生到羅馬、那不勒斯以外的地方讀大學,並強迫他人告白、悔過、自我否定以救贖他人和自己。在這些禁制令下,有顛覆思考的科學家不再有聲音,他們被迫否定自己,導致吸收新知的速度慢到幾乎呆滯的地步。

於是西班牙與葡萄牙都坐失了搭上科學革命列車的機會,並與17、18世紀自英國展開的工業革命失之交臂,從此歐洲經濟版圖更迭,西、葡逐漸沒落,大英帝國崛起。這一場肇始於教會保守派反新教的運動,間接截斷了南歐以後300年通往進步的道路,但自命為真理守護者的教會,一旦走上實施壓制的路,便難以承認錯誤。而適時修正有多難?1624年,宗教法庭傳喚伽利略至羅馬受審,從此伽利略被拘禁在佛羅倫斯附近的一間小屋,他的著作也被禁止出版;1983年羅馬教會終於為伽利略冤案公開平反,為此在羅馬成立了一個由不同宗教信仰的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它的宗旨是「研究科學同宗教信仰的關係,伽利略案件的科學方面以及伽利略學說對現代科學的貢獻」。自1624年至1983年這350年的空檔,正說明了要一個顢頇的真理守衛者承認錯誤有多難,而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之不鉅。

不是為了類比,這段歷史讓我聳然看清了台灣目前的處境。台灣過去的經濟成就自導向活潑,中小企業主提著皮包四海衝撞,猶如17世紀的西、葡不斷向外拓展,造就了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崢嶸場面。但這幾年間開放的腳步緊縮了,當表面上全球化、國際化喊得震天時,本土化的政治正確成為新興保守勢力,並且悄悄復辟成功,閉關自守的整肅內鬥,大眾的思想、知識、信仰先被挑動激化,而後被窄化鉗制,導致喧嘩眾聲噤口,知識交流斷絕,最後是經濟失去了活力。可笑的是,當政府一再被「國民所得居亞洲四小龍之末」一說激怒時,主計處在11/16公布了首次採取聯合國新版會計帳計算後的GDP數字,新版2004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為14199美元,仍領先南韓37美元。這一番面紅耳赤的力爭,總算以區區37美元終於買回一些面子,但裡子又要如何辯解國民所得不昇反降、平均大學畢業生薪資停止成長的現象?社會上日益增多「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差距現象呢?

Martin Luther King, Jr. 說過:「目的的正當永遠不能為手段的不正當辯護」,無論如何政治正確,政治的根本無非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譬如生存權、工作權、免於恐懼權,以及擁有一個逐夢的希望快樂權,其他是不是正統、是不是主流,都是為了服務這些目的而來。有能力改變現狀的人,請他們稍稍讀一些歷史,歷史潮流一向毫不留情的淘汰那些跟不上潮流的人,自工業革命發跡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是否便一帆風順至今?事實是二十世紀以降,英國便開始檢討衰弱的原因,檢討了一百年仍毫無結論。台灣的政客喜好夸言「我們正在寫歷史」,我是誠心希望他們好好寫,而且寫的不是個人史,我們升斗小民要求真的不多。
chhamkho 2007-12-25 16:16:00

台韓比一比 從薪水談起11/14更新 分類:政治評論2007/11/04 23:10


我的妻兒上月隨團赴韓旅遊,說到韓國物價令人咋舌,一碗麵合台幣約三百元(台北約120元台幣)、罐裝可口可樂約四十元台幣(台北約20)、寶礦力水得寶特瓶裝一瓶約一百元台幣(台北約25),令我印象深刻。


自由論壇刊載某上市公司主管林祥祝先生的文章,從台韓薪水談起論兩國經濟,平實客觀,特珍藏之。

為什麼韓國的優點及台灣的缺點處處被放大而得不到公允的評論?看了此文,更了解了一些。

11/14更新

朝鮮日報:

就業壓力嚴重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威脅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7/04/20/20070420000030.html

大學生求職不易 多患“忙碌綜合症”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7/02/22/20070222000038.html

韓國負債大學生比率高達36%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7/25/20050725000017.html

大學畢業生失業率99年以來創最高紀錄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10/01/20061001000023.html



■ 林祥祝


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佈二○○七年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台灣名列十四,較去年退步一名;韓國則由二十三名大幅躍升為十一名,首度超越我國,部份媒體和名嘴因此大作文章,口誅筆伐。對於台灣退步的主因─「金融市場成熟度」大幅滑落,則並未深入剖析或建言;在表現突出的項目,如「高等教育與訓練」高居全球第四,也忽略不談,揚「韓」抑「台」的企圖十分明顯。

友人見報,反問:韓國不是早已經領先台灣了嗎?顯然「韓、港、中優於台」的論述似乎已經深植部分人心。這是政黨輪替後,部分媒體有心「經營」的成果,其慣用的伎倆是:把個別案例當作系統失效,大加撻伐;在不同比較基準之下,只講部分事實。前者如燒炭自殺的案例,炒作的荒謬程度就像拿日本的遊民、美國的貧民區來代表該國的民生經濟一樣;後者就是現今炙手的「台韓比一比」。

不久前,聯合報在報導某企管顧問公司的就業展望調查時,刻意以標題、統計圖比對「大學畢業生起薪僅韓港三分之一」,然而文中不說韓國的背景環境,只強調台灣的低起薪令人沮喪。韓國大學畢業生年薪近百萬新台幣不假,但如果再考量其他的實際現況,羨慕很快就會轉為同情。

一是失業率高,工作難找。韓國統計廳的數據,二○○六年青年失業人口三十六萬多人,創歷年新高。國家開發研究院研究員車文中受訪時表示,廣義的失業者(加上政府統計中不屬於失業者的「待業者」以及「賦閒在家」青年)預估超過百萬人。換言之,高薪的前提是先找到工作。

二是高收入高物價:以首爾為例,半年前星巴克的中杯拿鐵咖啡要價新台幣一八○元(在台北為一○五元);市區一間公寓的租金平均一年三千萬至五千萬韓元(折合約新台幣一○五萬至一七五萬元),應屆畢業生的薪水用來付房租都不夠。韓國銀行公佈的「第二季家庭信用動向」中,家庭信貸餘額達到五九六百億韓元,相當每戶平均背負三千七百三十萬韓元的債務,合約新台幣一三○萬元,主因是近年來物價飆漲(近六年平均每年達三點三%,遠高於亞洲主要國家),致使薪水階層幾乎入不敷出,次因是雙薪家庭少(女主內觀念影響),導致借貸成了常態。

筆者曾赴韓參加韓國業者所舉辦的國際會議與旅遊,對於韓人的自信印象深刻。藍媒在唱衰台灣經濟的同時,一再提醒政府要學習韓國的拚經濟(對中全開),其實,四小龍各有其優點與優勢,也各有瓶頸與困境。朝野最需要效法韓國的,反而是自信、轉型正義與國家認同(相互承認)。如何學韓國拚經濟,就讓產業界去判斷吧。

(作者為上市公司主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4/today-o1.htm



【相關新聞】

韩国物价为何如此之贵<5>首尔东京餐饮休闲费用比较

本报特别采访组 鲜于钲 / 郑惠田 (2007.10.15 16:17)

东京的交通费用、公共费用比首尔贵很多。日本的收入水平是韩国的2倍,物价相对贵一些很正常。但对同一品牌的跨国企业餐饮连锁店和规模相似的户外休闲设施等作一番比较之后,却发现在吃和玩的方面日本比韩国还便宜。

生活在东京的本报记者鲜于钲最近和来到日本的朋友一同去了位于港区六本十字路口附近的家庭式西餐厅连锁店“TGIFriday’s”(星期五餐厅)。落座后他们叫了炸猪排、纽约牛排、鸡肉大虾意大利面和三杯可乐。此时,郑惠田记者也在首尔江南地铁站附近的TGIFriday’s叫了同样的食品。

在东京的花费是9140日元(7.1941万韩元)、在首尔的花费是8.3820万韩元,首尔比东京贵了1.2万韩元。在日本,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包含着5%的消费税(相当于韩国的增值税),韩国的增值税则是10%。既便不算增值税,两都仍相差7700韩元。

随后,鲜于钲记者一行又去东京湾洲际大酒店的一家红酒吧叫了2002年的法国产红酒“Chateau Talbot”。半瓶装(325毫升)的单价为6930日元(5.4546万韩元)。在首尔三成洞“洲际酒店”的“Table34”,一瓶750毫升的同样的红酒价格是18万韩元。折算成半瓶装的话,首尔的价格比东京高出5.4万韩元。

次日,鲜于钲中午在东京银座附近的肯德基店买了5个炸鸡块和炸鸡块加汉堡的套餐,共花费1590日元(1.2515万韩元)。而同样的东西在首尔卖1.37万韩元,还是比东京贵。一杯星巴克的“Caffe latte”在东京的价格是360日元(2834韩元),也比首尔便宜1000韩元。

晚餐时去麦当劳要了巨无霸汉堡套餐,价格为640日元(5037韩元)。而郑惠田 记者在果川政府大楼附近的麦当劳店花了4600韩元,仍是首尔贵。

做为点心买回家的3个“Krispy kreme炸面包圈”(传统式)花费了450日元(3542韩元),而首尔价格为3000韩元,这次是东京贵一些了。

鲜于钲记者算了一下二天里外出就餐的花费,共为2.8172万日元(合22.1742万韩元),与首尔的花费28.8920万韩元相比,共便宜了6.7万韩元。

◆健身、游泳、高尔夫费用都贵于东京

外出就餐费是这样,那么休闲费用如何呢?记者询问了瑞草区三成休闲运动中心的游泳月票价格。是否此游泳场的水对皮肤有好处吗?而且是无需授课自己游自己的,竟需要17万韩元,是东京新宿Big Box大厦游泳馆价格的3倍。

江南站附近的Bally健身中心加上会员费(13.8万韩元)一个月需要32.4万韩元。而在东京NAS文艺复兴健身中心(江上城市21号店),包括入会费3150日元(2.4794万韩元)等,一共只需1.9950万日元(15.7026万韩元),只有Bally健身中心的一半水平。Bally健身中心的职员说:“如果一次买3个月的票,就免除入会费。”即便如此,也比日本贵了3万韩元。

高尔夫走向大众广泛普及更是任重道远。一个月的高尔夫学费就需几十万韩元。位于首尔大峙洞的老鹰高尔夫练习场1小时要付1.7万韩元,一周4节课每节15分钟,每月学费要30万韩元。

在东京葛西的乐天高尔夫练习场,打一个球要18日元(142韩元)。这意味着,要在一个小时内不停地击打90个球,才能消费掉韩国的费用。同样是授课240分钟,但东京的学费却仅为韩国的三分之一。

去真正的球场打球更是贵于东京。距首尔江南1小时车程的会员制高尔夫球场新原乡村俱乐部周末的果岭费(以非会员为准)要20.5万韩元,用球车还需要再付8万韩元。但在距离东京1小时车程的米原高尔夫俱乐部,包括球车才需1.6万日元(12.5936万韩元),不及韩国的一半。

冬季日本滑雪场几乎全靠韩国的滑雪游客支撑,这么说似乎也不过分。在东京轻井泽王子度假村,即便时间上多滑30分钟,也比韩国平昌宝光凤凰公园便宜2.3万韩元(39%)。

◆两地游乐场的游乐费用相差不多

记者郑惠田上月去了蚕室乐天世界玩。能把各项游乐设施一票玩到底的通票要3.3万韩元,时间限制到晚上11点。东京巨蛋诚Attractions游乐场则需4000日元(3.1484万韩元),时间限制到晚10点,二者相差无几。

为了打发时间,记者来到了钟路区网吧。Nexgen网吧每小时收费1200韩元,而东京却要540日元(4250韩元),这是吃喝玩乐中唯一比韩国贵的一项。

◆韩国餐饮、休闲设施严重供不应求

日本的星巴克咖啡价钱便宜是因为有700多个卖场(韩国200多个),通过大量供应实现了“规模经济”,还与Douter、Tully`s等价格便宜的其他咖啡店展开激烈的竞争。

相反,韩国的大型咖啡连锁店和餐饮连锁店不是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竞争降价,而是凭借“高档战略”反而引领涨价。餐饮业界说是根据店铺租赁费、劳务费等计定咖啡和餐饮价格。首尔明洞中心的PASCUCCI明洞店的押金为30亿韩元,月租为1.2亿韩元。

但看日本的情况,不能只怪租赁费昂贵。因为日本的星巴克的店铺也在于全国地价最贵的东京银座繁华街等地的最高级建筑内。可见,唯独韩国餐饮业的价格如此昂贵的主要原因在于韩国企业缺乏降低成本的努力和“虚荣的营销战略”。

休闲费用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韩国的休闲设施严重缺乏。韩国滑雪游客为一年达600万人,但滑雪场只有15个,仅为日本(740个)的五十分之一。高尔夫游客也一年达1969万人,但高尔夫球场只有251个,是日本(2458个)的十分之一。韩国高尔夫场门票如此昂贵仍然门庭若市就是因为此。去年63.5万人去海外打高尔夫球花了1.2万亿韩元。

各种税目和管制也是个问题。韩国滑雪场经营协会相关人士指出:“日本的地方政府为滑雪场运行来往于机场的循环车,还大幅减免税金,而我国却调高了国有林租林费和综合所得税,电费也比工业电气高出20%,所以降低价格实际上很难。”

一次打高尔夫球的果岭费为20万韩元(周末以非会员为准),其中包括特殊消费税、增值税、体育振兴基金等4.111万韩元(21%)。如果加上保有税可达7万韩元(35%)。而日本果岭费平均价格为1.0514万日元(周末),其中税金只包括774日元(6092韩元),只有7%。(南韓東亞日報)



chosun.com中文版 chn.chosun.com
其他有關韓國物價報導: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7/10/10/20071010000023.html


南韓企業大量退出中國市場


【大紀元綜合報導】由於中共對外投資政策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加上官商勾結嚴重,使南韓在中國投資企業由剛開始的湧進,變成現在大量退出中國市場。

「湧進」變為「退出」

據南韓《東亞日報》30日報導,上個世紀90年代初,由於中國廉價勞動力和中共給外資的優惠條件,有3萬多家南韓中小型企業,把生產基地搬到了中國。但如今由於中國經營環境的惡化,導致了其中相當數量的企業處在危急關頭。特別是進入中國市場從事縫製、玩具、裝飾品、簡單的電子配件等80%的南韓企業、「賺取廉價勞動力」的簡單臨時加工企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KOTRA大連貿易館長李平馥強調道:「現在是變更進入中國市場的戰略體系的時候。」

據《東亞日報》採訪組的現場採訪:僅去年,南韓企業密集的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中,第一代進入中國市場的44家企業關閉了工廠,在夜間逃走。

其中,中國企業是3家,台灣企業是2家,其餘的39家是南韓企業。KOTRA青島貿易館黃在原副館長說道:「在青島其他地區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特別是今年退出中國市場的南韓企業的數量劇增。」

中共治下就是黑社會

放棄中國事業的南韓企業數量增多的原因是,南韓企業們被所謂的「四大不利條件」所包圍,導致了條件急劇惡化。四大不利條件指的是:新勞動合同法中的規定增加企業的工資負擔、中共政權限制低價的加工貿易、縮小外企的稅制優惠、以及加強環境的控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南韓企業家還表示,他在中國投資了3億(近280萬人民幣),開設了一家工廠,當時經濟效益很好,突然有一天在沒有通知他的情況下,把他的財產變更在別人的名下,他去交涉,說違反了中國勞動法,結果反而把他抓了起來,逼他放棄申訴,並揚言要給他判3年刑。為了保命,他只好簽字放棄了企業回到了南韓。

這位南韓企業家說,中共統治下就是黑社會,並表示在南韓有很多投資商和他有一樣的遭遇,只是覺得丟面子而沒有揭露罷了。

有分析家表示,中共政權在今年6月制定了新勞動合同法,從明年1月開始實施,屆時撤資會大幅度上升。◇





消费者物价上升率创2年5个月来新高



朝鲜日报记者 李振锡 (2007.11.02 08:23)
受到油价和食品价格上升的影响,消费者物价上升率2年5个月来首次突破了3%关口。

统计厅1日表示,10月份消费者物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这是2005年5月的3.1%后2年5个月来的最高值。进入今年以来,月均上升率为2~2.5%左右,9月份的上升率也仅为2.3%。以食品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品种为对象的“生活物价指数”也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9%,创下了2005年12月(3.9%)以来的新高。

特别是,蔬菜价格上涨了31.5%。洋白菜暴涨182.6%,南瓜、黄瓜、生菜、葱也上涨了70%以上。

受国际油价暴涨的影响,柴油(10.6%)、汽油(7.8%)、煤油(5.4%)等油类价格大幅上涨,市内公汽和地铁票价也上涨了10%以上。保育设施使用费(9.0%)、家庭学习教材(8.3%)等教育相关物价也大幅上涨。

统计厅物价统计科科长许进镐解释说:“受8~9月份降雨的影响,蔬菜的供货量减少,导致蔬菜价格上涨,而且国际油价上涨导致国内石油产品价格上涨,这两点致使物价上涨。”

版主回應
真的非常多謝提供的資料和個人經驗,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的確常受媒體的影響,而媒體的不公允也一向為大家所詬病,不過此次韓國大選終算讓我看清一些事實,包括那些帳面數字下的真實意義。

其實我有隱藏的反韓情結,但另方面也不得不佩服韓人力爭上游的決心,即使手段惹人非議,反過來便是氣急自己的不爭氣。參考其他國家的同時,這是必須詢問自己的一件事,如同對上一篇留言的回覆,我們的競爭力是否衰退?生活的感受如何?一個很簡單的數字是,與十多年前我剛出社會的起薪比較,現在年輕人的薪水不升反降,而物價持續上漲,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能不正視。
2007-12-26 11:37:15
Sisi 2007-11-27 23:58:17

好的書和好的評論是超越時空的﹐
兩年後看這篇並不過時﹐
而且還有最新發佈的韓國GDP和我們的GDP來印證﹐興榮和衰退之間﹐
不免想到﹕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版主回應
多謝來訪!你說的沒錯,問題決不在於過時或不過時,而是如今我們站立的時空點,如果我們不具有反省能力,如果我們繼續陷在對決的政治泥沼裡,再多的好時機都將無法掌握,而好時機,一向是不會等待的。

中時電子報上這篇文章http://blog.chinatimes.com/karl6406/archive/2007/11/28/221041.html,先不專論某個個人,但提到台灣一路走上來的「祖靈」精神,確實需要我們重新挽回。總而言之,仰靠政治人物解決問題大概沒什麼用,這一點應該是大家共同的結論吧?
2007-11-29 16:25:02
ungian 2007-11-20 09:03:59

我覺得,比較這回事,是要看從那個角度來比較。自己跟自己比,現在比過去的台灣確實有些衰退,但是現今每個國家,也幾乎都是同樣的處境,經濟成長高的國家如中國,同樣有面臨崩解的危機。一個問題通常有很多面,我麼看到了我們是四小龍之末,我們也應該看到,韓國失業率比我們高,而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賴又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卻又被自己的媒體批評鎖國,滿奇怪的批評。
本土化的問題,如果你不當台灣是國家,這當然不是問題,但是哪個國家,向台灣這樣的處境,不是聯合國的一份子,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承認?多年前,我的大學同學申請美國的學校,只因為上面加註ROC,被美國的郵差送到智利,延誤了申請,之後他在每個信封上,特別把Taiwan寫得很大。
教育部這幾年強推本土化,招致不少批評,不過看全球競爭力,雖然我們總排名倒退,教育競爭力卻排名全球第四。我個人認為,本土化的論述,增加我們的思考深度,這是我們教育競爭力提升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網路泡沫化時,大家看到經濟衰退,不過網路泡沫化前的基礎建設,卻造成日後的榮景,Google是個很明顯的例子。
官方的數據也許不必盡信,問題是我們台灣的媒體更不可信,這是非常悲慘的一件事。
多賺一塊錢的時候,大家不會講出來,少賺一塊錢的時候,就會唉唉叫,怪政府、怪社會。當然我不認為不能怪,只是當我們在分析這些現象時,還能不能冷靜把問題找出來。
我很少逛blog,剛好路過,若有說得不好的地方,請見諒。

版主回應
多謝您的來訪,也謝謝您的討論和指點。整整兩年前所發的議論了,自己重新閱讀了一遍,似乎整個環境沒有多大的改變,甚至持續下滑中,至少於我的觀點來看是如此。

比較,當然與自己相比,或過去的自己相比才有意義,但從他人或他國給予的參考座標,仍可看出安身立命的所在,包括許多國際上客觀的數據和評比,如國家競爭力等等。先不談後一項,也不管本土化或國際化的問題,單純就個人而言,我不知道大家這兩年來的幸福感是增加還是減少,但身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不得不憂心,因為到目前為止,我看不出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想把我們帶領到哪裡去。

台灣確實是一個「不正常國家」,但我們不必要跟著做一個不正常的人,很根本的,我認為我得先具備足夠條件做一個「人」,而後再做一個「台灣人」,這句話應該不怎麼中聽,很不「愛台灣」,但卻鬱結在我心中而不得不一吐為快。至於鎖國,這是一種心態,與經濟依存度無關,台灣本就是一個必須與他國經濟往來的島國,如何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謀求生機需要絕大的智慧,但機會來臨時不能不縮手不前。

媒體當然不可盡信,我一向將之視為國內兩大亂源之一,但如果將所有對政府的批評都以「看衰台灣」來解讀,那不僅是個問題,而且是個非常非常大的問題!
2007-11-20 2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