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08:52:18stevenqiu6694

書籍翻譯暗管的路線又複雜,因而增加節水的難度。「這套系統能做到即使監控、即時

 

大腸癌是國人第一大癌症,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罹癌。大腸癌雖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但近20年來青壯族群罹患比例增加了1.6倍,讓醫界不得不正視年輕化的現象。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的調查發現,青壯族群對大腸癌的認識不足,很多人以為出血是徵兆,常誤把痔瘡當成大腸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人看到出血,就以為自己得了大腸癌,事實上,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不一定會出血。其次,大腸癌出血也多與糞便混合,肉眼很不容易看出來,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檢測出來。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透過網路調查110222~49歲青壯族群,發現有6.8%民眾表示患有瘜肉,因而推估台灣青壯族群至少有71萬人的腸道潛藏瘜肉危機。再進一步詢問他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對於大腸瘜肉的認知度,發現台灣民眾普遍存在5大腸癌危機:

 

一、瘜肉認知低:8成民眾聽說過大腸瘜肉,但多數認知錯誤。其實大腸瘜肉與便祕沒有關係,也不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有瘜肉;甚至有瘜肉的人,也不一定會產生便血;因為瘜肉可能是良性腫瘤,只要切除,就可以減少惡化成大腸癌的風險。

 

二、篩檢意識低:76.9%的民眾沒有做過糞便潛血檢查。

 

三、規律運動低:77.4%的民眾運動量不足,未達333標準(每週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心跳頻率每分鐘達130下)。

 

 

 

四、外食蔬果低:67%的民眾幾乎天天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

 

五、腸道健康低:近三成民眾有便秘或腹瀉情形,腸道淨空情況有待加強,可能導致壞菌叢生,讓腸道吸收毒素的機率增加。

 

台灣癌症基金會已連續6年舉辨「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去年共有6383位民眾參加,其中接受大腸鏡檢查的1183位民眾中,高達848位民眾的腸道中有瘜肉。

 

賴基銘表示,大腸癌從異常病變,轉變為癌症,需要10~15年,有很多時間可以阻斷它;只要早期檢查,就能及早切除,降低罹癌風險。他建議50歲以下的民眾應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早到30歲就開始檢查。

大腸癌是國人第一大癌症,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罹癌。大腸癌雖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但近20年來青壯族群罹患比例增加了1.6倍,讓醫界不得不正視年輕化的現象。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的調查發現,青壯族群對大腸癌的認識不足,很多人以為出血是徵兆,常誤把痔瘡當成大腸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人看到出血,就以為自己得了大腸癌,事實上,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不一定會出血。其次,大腸癌出血也多與糞便混合,肉眼很不容易看出來,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檢測出來。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透過網路調查110222~49歲青壯族群,發現有6.8%民眾表示患有瘜肉,因而推估台灣青壯族群至少有71萬人的腸道潛藏瘜肉危機。再進一步詢問他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對於大腸瘜肉的認知度,發現台灣民眾普遍存在5大腸癌危機:

 

一、瘜肉認知低:8成民眾聽說過大腸瘜肉,但多數認知錯誤。其實大腸瘜肉與便祕沒有關係,也不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有瘜肉;甚至有瘜肉的人,也不一定會產生便血;因為瘜肉可能是良性腫瘤,只要切除,就可以減少惡化成大腸癌的風險。

 

二、篩檢意識低:76.9%的民眾書籍翻譯沒有做過糞便潛血檢查。

 

三、規律運動低:77.4%的民眾運動量不足,未達333標準(每週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心跳頻率每分鐘達130下)。

 

 

 

四、外食蔬果低:67%的民眾書籍翻譯乎天天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

 

五、腸道健康低:近三成民眾有便秘或腹瀉情形,腸道淨空情況有待加強,可能導致壞菌叢生,讓腸道吸收毒素的機率增加。

書籍翻譯台灣癌症基金會已連續6年舉辨「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去年共有6383位民眾參加,其中接受大腸鏡檢查的1書籍翻譯83位民眾中,高達848位民眾的腸道中有瘜肉。

 

賴基銘表示,大腸癌從異常病變,轉變為癌症,需要10~15年,有很多時間可以阻斷它;只要早期檢查,就能及早切除,書籍翻譯降低罹癌風險。他建議50歲以下的民眾應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早到30歲就開始檢查。

大腸癌是國人第一大癌症,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罹癌。大腸癌雖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但近20年來青壯族群罹患比例增加了1.6倍,讓醫界不得不正視年輕化的現象。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的調查發現,青壯族書籍翻譯群對大腸癌的認識不足,很多人以為出血是徵兆,常誤把痔瘡當成大腸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人看到出血,就以為自己得了大腸癌,事實上,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不一定會出血。其次,大腸癌出血也多與糞便混合,肉眼很不容易看出來,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檢測出來。

書籍翻譯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透過網路調查110222~49歲青壯族群,發現有6.8%民眾表示患有瘜肉,因而推估台灣青壯族群至少有71萬人的腸道潛藏瘜肉危機。再進一步詢問他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對於大腸瘜肉的認知度,發現台灣民眾普遍存在5大腸癌危機:

 

一、瘜肉認知低:8成民眾聽說過大腸書籍翻譯肉,但多數認知錯誤。其實大腸瘜肉與便祕沒有關係,也不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有瘜肉;甚至有瘜肉的人,也不一定會產生便血;因為瘜肉可能是良性腫瘤,只要切除,就可以減少惡化成大腸癌的風險。

 

二、篩檢意識低:76.9%的民眾沒有做過糞便潛血檢查。

 

三、規律運動低:77.4%的民眾運動量不足,未達333標準(每週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心跳頻率每分鐘達130書籍翻譯下)。

 

 

 

四、外食蔬果低:67%的民眾幾乎天天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

 

五、腸道健康低:近三成民眾有便秘或腹瀉情形,腸道淨空情況有待加強,可能導致壞菌叢生,讓腸道吸收毒素的機書籍翻譯率增加。

 

台灣癌症基金會已連續6年舉辨「追捕瘜肉小子書籍翻譯大作戰」活動,去年共有6383位民眾參加,其中接受大腸鏡檢查的1183位民眾中,高達848位民眾的腸道中有瘜肉。

 

賴基銘表示,大腸癌從異常病變,轉變為癌症,需要10~15年,有很多時間可以阻斷它;只要早期檢查,就能及早切除,降書籍翻譯低罹癌風險。他建議50歲以下的民眾應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早到30歲就開始檢查。

大腸癌是國人第一大癌症,平均每37書籍翻譯鐘就有一人罹癌。大腸癌雖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但近20年來青壯族群罹患比例增加了1.6倍,讓醫界不得不正視年輕化的現象。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的調查發現,青壯族群對大腸癌的認識不足,很多人以為出血是徵兆,常誤把痔瘡當成大腸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人看到出血,就以為自己得了大腸癌,事實上,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不一定會出血書籍翻譯其次,大腸癌出血也多與糞便混合,肉眼很不容易看出來,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檢測出來。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透過網路調查1102書籍翻譯2~49歲青壯族群,發現有6.8%民眾表示患有瘜肉,因而推估台灣青壯族群至少有71萬人的腸道潛藏瘜肉危機。再進一步詢問他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對於大腸瘜肉的認知度,發現台灣民眾普遍存在5大腸癌危機:

 

一、瘜肉認知低:8成民眾聽說書籍翻譯大腸瘜肉,但多數認知錯誤。其實大腸瘜肉與便祕沒有關係,也不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有瘜肉;甚至有瘜肉的人,也不一定會產生便血;因為瘜肉可能是良性腫瘤,只要切除,就可以減少惡化成大腸癌的風險。

 

二、篩檢意識低:76.9%的民眾沒有做過糞便潛血檢查。

書籍翻譯三、規律運動低:77.4%的民眾運動量不足,未達333標準(每週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心跳頻率每分鐘達130下)。

 

 

 

四、外食蔬果低:67%的民眾幾乎天天書籍翻譯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

 

五、腸道健康低:近三成民眾有便秘或腹瀉論文翻譯情形,腸道淨空情況有待加強,可能導致壞菌叢生,讓腸道吸收毒素的機率增加。

 

台灣癌症基金會已連續6年舉辨「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去年共有6383位民眾參加,其中接受大腸鏡檢查的1書籍翻譯位民眾中,高達848位民眾的腸道中有瘜肉。

 

賴基銘表示,大腸癌從異常病變,轉變為癌症,需要10~15年,有很多時間可以阻斷它;只要早期檢查,就能及早切書籍翻譯除,降低罹癌風險。他建議50歲以下的民眾應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早到30歲就開始檢查。

大腸癌是國人第一大癌症,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罹癌。大腸癌雖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但近20年來青壯族群罹書籍翻譯患比例增加了1.6倍,讓醫界不得不正視年輕化的現象。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的調查發現,書籍翻譯青壯族群對大腸癌的認識不足,很多人以為出血是徵兆,常誤把痔瘡當成大腸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許多人看到出血,就以為自己得了大腸癌,事實上,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不一定會出書籍翻譯。其次,大腸癌出血也多與糞便混合,肉眼很不容易看出來,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檢測出來。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透過網路調查110222~49歲青壯族群,發現有6.8%民眾表示患有瘜肉,因而推估台灣青書籍翻譯族群至少有71萬人的腸道潛藏瘜肉危機。再進一步詢問他們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對於大腸瘜肉的認知度,發現台灣民眾普遍存在5大腸癌危機:

 

一、瘜肉認知低:8成民眾聽說過大腸瘜肉,但多數認知錯誤。其實大腸瘜肉與便祕沒有關係,也不是只有年紀大書籍翻譯的人才會有瘜肉;甚至有瘜肉的人,也不一定會產生便血;因為瘜肉可能是良性腫瘤,只要切除,就可以減少惡化成大腸癌的風險。

 

二、篩檢意識低:76.9%的民眾沒有做過糞便潛血檢查。

 

三、規律運動低:77.4%的民眾書籍翻譯運動量不足,未達333標準(每週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心跳頻率每分鐘達130下)。

 

 

 

四、外食蔬果低:67%的民眾幾乎天天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

 

五、腸道健康低:近三成民眾有論文翻譯便秘或腹瀉情形,腸道淨空情況有待加強,可能導致壞菌叢生,讓腸道吸收毒素的機率增加。

 

台灣癌症基金會已連續6年舉辨「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去年共有6383位民眾參加,其中接受書籍翻譯腸鏡檢查的1183位民眾中,高達848位民眾的腸道中有瘜肉。

 

賴基銘表示,大腸癌從異常病變,轉變為癌症,需要10~15年,有很多時間可以阻斷它;只要早期檢查,就能及早切除,降低罹癌風險。他建議50歲以下的民眾應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書籍翻譯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早到30歲就開始檢查。

 

 

********************************************************************

37        37        37         37         37

節約用水刻不容緩,景文科大九年前率先起跑,砸下百萬打造省水系統,如今節水奇蹟聲名遠播,已成各校效法對象。

 

 

全台灣150多所大學,每年每所學校的水費就動輒上百萬元,各校無不開始思考節水方針。

 

其中位於新北市新店的景文科技大學堪稱是省水學校典範,三年來節水率達六成,每年省下127萬元水費,同時減少電費32萬元。

 

走在校園裡,廁所裡全部汰換成省水水龍頭、省水馬桶和自動感應沖水器,就連冷氣機滴下的冷氣水也不放過,直接以水管連結排水口,收集到集水槽中,拿來澆灌和拖地用。

 

不過造就省水百萬元的奇蹟,還有兩項關鍵設施:全國第一套校園雙水源系統,以及由學校自行研發的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節水技術與設備,這幾年來獲獎無數,也吸引其他學校跟進。

 

設監控系統 了解用水資訊

 

幕後推手是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2006年上任後,他便意識到節約能源刻不容緩。原來當時,他翻開學校會計帳目一看,差點沒昏頭,「光是水費和電費,加起來一年就要3000萬,水費也要百萬元!」

 

他分析,由於學校位處山坡地區,水源需要使用電力從山下加壓,才能供給山上用水,因此水費較平地昂貴。

 

因此他下定決心,全面改造學校的能源使用。他心想,既然山上雨水充沛,那得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資源,而大雨後學校所累積的地表水,也能儲存收集,於是「雙水源」的概念因應而生。

 

2006年,學校花費百萬打造雙水源系統,開始節水第一步。

 

隱身在電資大樓旁的水塔,除了連接屋頂雨水,也將流入集水井的地表水,經簡單過濾後儲存於系統當中。「若是大雨一來,都能收集好幾百升的水量!」鄭永福說,這是積少成多的展現。

 

一實施後,學校用水量即有明顯改善,從200書籍翻譯6年的31萬度,降到2008年的22萬度,短短兩年,就少了9公噸。

 

不過2009年,當水費帳單一來,卻發現整年度的用水量沒下降,反而上升到23萬度,鄭永福認為事有蹊蹺,「一定是哪裡有漏水問題了!」他決定扮演起偵探,下令追查漏水之處。

 

但是,面對學校11.5公頃大的腹地,要找到破裂的水管,談何容易?

 

當時他找了總務長王仲資商討對策書籍翻譯,「充分了解學校每處用水的資訊,才能做到真正節水,」王仲資拋出這句話後,便開始行動。

 

他召集各處室人員一同研商、撰寫軟體,經過多次勘查地形和測試,花了兩年,終於建立出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書籍翻譯

 

追查漏水 一滴也不浪費

 

這套系統建置於行政大樓一樓的安全監控中心,在大螢幕上,顯示出全校九棟大樓的水池水位,以及每小時的流量數字,為了防災,也加裝設感應器,具漏水和缺水警報功能,此外系統也透過離峰補水,避開尖峰時段用電,降低電費。

 

「結果系統一建好,警報系統立即響起,馬上找到漏水的地方,」鄭永福說,發現是人文館地底下的水管漏水,立即書籍翻譯派人搶修,「如果漏到底層都潮濕,說不定整棟大樓都會倒下。」

 

鄭永福透露,其實許多學校都知道校內有漏水問題,不過無從查起,尤其是老舊學校,因水管深埋在地底下,暗管的路線又複雜,因而增加節水的難度。「這套系統能做到即使監控、即時反饋,不浪費一滴水!」

 

從系統建置好到現在,總共抓到了五處漏水,「學校每年已經降到10萬度的用水量,是十年前的13了!」鄭永福開心地說。

 

優異的成果也吸引其他學校學習,例如這書籍翻譯幾年幫助致理技術學院規劃校園水資源管理系統。該校總務長傅學舜說,學校的節水政策也推行多年,但一直想解決漏水問題,之後到景文科大參訪後,學校也同樣建置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這是水電雙省,沒有理由不做。」

 

不過鄭永福仍感嘆,由於水費低廉,有些學校並不重視省水。「大家總是一遇到水荒,才會開始想到水的問題,」他認為書籍翻譯,只要妥善規劃學校的用水,就不怕遇到水不夠用的一天。節約用水刻不容緩,景文科大九年前率先起跑,砸下百萬打造省水系統,如今節水奇蹟聲名遠播,已成各校效法對象。

 

 

全台灣150多所大學,每年每所學校書籍翻譯的水費就動輒上百萬元,各校無不開始思考節水方針。

 

其中位於新北市新店的景文科技大學堪稱是省水學校典範,三年來節水率達六成,每年省下127萬元水費,同時減少電費32萬元。

 

走在校園裡,廁所裡全部汰換成省水水龍書籍翻譯頭、省水馬桶和自動感應沖水器,就連冷氣機滴下的冷氣水也不放過,直接以水管連結排水口,收集到集水槽中,拿來澆灌和拖地用。

 

不過造就省水百萬元的奇蹟,書籍翻譯還有兩項關鍵設施:全國第一套校園雙水源系統,以及由學校自行研發的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節水技術與設備,這幾年來獲獎無數,也吸引其他學校跟進。

 

設監控系統 了解用水資訊

 

幕後推手是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2006年上任後,他便意識到節約能源刻不容緩。原來當時,他翻開學校會計帳目一看,差點沒昏頭,「光是水費和電費,加起來一年就要3000萬,水費也要書籍翻譯萬元!」

 

他分析,由於學校位處山坡地區,水源需要使用電力從山下加壓,才能供給山上用水,因此水費較平地昂貴。

 

因此他下定決心,全面改造學校的書籍翻譯源使用。他心想,既然山上雨水充沛,那得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資源,而大雨後學校所累積的地表水,也能儲存收集,於是「雙水源」的概念因應而生。

 

2006年,學校花費百萬打造雙水源系統,開始節水第一步。

 

隱身在電資大樓旁的水塔,除書籍翻譯了連接屋頂雨水,也將流入集水井的地表水,經簡單過濾後儲存於系統當中。「若是大雨一來,都能收集好幾百升的水量!」鄭永福說,這是積少成多的展現。

 

一實施後,學校用水量即有明顯改善,從2006年的31萬度,降到2008年的22萬度,短短兩年,就少了9公噸。

 

不過2009年,當水費帳單一來書籍翻譯,卻發現整年度的用水量沒下降,反而上升到23萬度,鄭永福認為事有蹊蹺,「一定是哪裡有漏水問題了!」他決定扮演起偵探,下令追查漏水之處。

 

但是,面對學校11.5公頃大的腹地,要找到破裂的水管,談何容易?

 

當時他找了總務長王仲資商討書籍翻譯策,電機系背景出生的王仲資,認為解決之道就是建置一套全校的水資源監控系統,「充分了解學校每處用水的資訊,才能做到真正節水,」王仲資拋出這句話後,便開始行動。

 

他召集各處室人員一同研商、撰寫軟體,經過多次勘查地形和測試,花了兩年,終於建立出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

 

追查漏水 一滴也不浪費

 

這套系統建置於行政大樓一樓的安全監控中心,在大螢幕上,顯示出全校九棟大樓的水池水位,以及每小時的流書籍翻譯量數字,為了防災,也加裝設感應器,具漏水和缺水警報功能,此外系統也透過離峰補水,避開尖峰時段用電,降低電費。

 

「結果系統一建好,警報系統立即響起,馬上找到漏水的地方,」鄭永福說,發現是人文館地底下的水管漏水,立即派人搶修,「如果漏到底層都潮濕,說不定整棟大樓都會倒下。」

 

鄭永福透露,其實許多學校都知道校內有漏水問題,不過無從查起,尤其是老舊學校,因水管深埋在地底下,暗管書籍翻譯的路線又複雜,因而增加節水的難度。「這套系統能做到即使監控、即時反饋,不浪費一滴水!」

 

從系統建置好到現在,總共抓到了五處漏水,「學校每年已經降到10萬度的用水量,是十年前的13了!」鄭永福開心地說。

 

優異的成果也吸引其他學校書籍翻譯學習,例如這幾年幫助致理技術學院規劃校園水資源管理系統。該校總務長傅學舜說,學校的節水政策也推行多年,但一直想解決漏水問題,之後到景文科大參訪後,學校也同樣建置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這是水電雙省,沒有理由不做。」

 

不過鄭永福仍感嘆,由於水費低廉書籍翻譯,有些學校並不重視省水。「大家總是一遇到水荒,才會開始想到水的問題,」他認為,只要妥善規劃學校的用水,就不怕遇到水不夠用的一天。

節約用水刻不容緩,景文科大九年前書籍翻譯率先起跑,砸下百萬打造省水系統,如今節水奇蹟聲名遠播,已成各校效法對象。

 

 

全台灣150多所大學,每年每所學校的水費就動輒上百萬元,各校無不開始思考節水方針。

 

其中位於新北市新店的景文科技大學堪稱是省水學校典範,三年來節水率達六成,每年省下127萬元水費,同時減書籍翻譯電費32萬元。

 

走在校園裡,廁所裡全部汰換成省水水龍頭、省水馬桶和自動感應沖水器,就連冷氣機滴下的冷氣水也不放過書籍翻譯直接以水管連結排水口,收集到集水槽中,拿來澆灌和拖地用。

 

不過造就省水百萬元的奇蹟,還有兩項關鍵設施:全國第一套校園雙水源系統,以及由學校自行研發的書籍翻譯慧水資源監控系統。節水技術與設備,這幾年來獲獎無數,也吸引其他學校跟進。

 

設監控系統 了解用水資訊

 

幕後推手是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2006年上任後,他便意識到節約能源刻不容緩。原來當時,他翻開學校會計帳目一看,差點沒昏頭,「光是水費和電費,加起來一年就要3000萬,水書籍翻譯也要百萬元!」

 

他分析,由於學校位處山坡地區,水源需要使用電力從山下加壓,才能供給山上用水,因此水費較平地昂貴。

 

因此他下定決心,全面改造學校的能源使用。他心想,既然山上雨水充沛,那得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資源,而大雨書籍翻譯後學校所累積的地表水,也能儲存收集,於是「雙水源」的概念因應而生。

 

2006年,學校花費百萬打造雙水源系統,開始節水第一步。

 

隱身在電資大樓旁的水塔,除了連接屋頂雨水,也將流入集水井的地表水,經簡單過濾後儲存於系統當中。「若是書籍翻譯大雨一來,都能收集好幾百升的水量!」鄭永福說,這是積少成多的展現。

 

一實施後,學校用水量即有明顯改善,從2006年的31萬度,降到2008年的22萬度,短短兩年,就少了9公噸。

 

不過2009年,當水費帳單一來,卻發現整年度的用水量沒下降,反而上升到23萬度,鄭永福認為事有蹊蹺,「一定書籍翻譯是哪裡有漏水問題了!」他決定扮演起偵探,下令追查漏水之處。

 

但是,面對學校11.5公頃大的腹地,要找到破裂的水管,談何容易?

 

當時他找了總務長王仲資商討對策,電機系背景出生的王仲資,認為解決之道就是建置一套全校的水資源監控系統書籍翻譯,「充分了解學校每處用水的資訊,才能做到真正節水,」王仲資拋出這句話後,便開始行動。

 

他召集各處室人員一同書籍翻譯商、撰寫軟體,經過多次勘查地形和測試,花了兩年,終於建立出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

 

追查漏水 一滴也不浪費

 

這套系統建置於行政大樓一樓書籍翻譯安全監控中心,在大螢幕上,顯示出全校九棟大樓的水池水位,以及每小時的流量數字,為了防災,也加裝設感應器,具漏水和缺水警報功能,此外系統也透過離峰補水,避開尖峰時段用電,降低電費。

 

「結果系統一建好,警報系書籍翻譯統立即響起,馬上找到漏水的地方,」鄭永福說,發現是人文館地底下的水管漏水,立即派人搶修,「如果漏到底層都潮濕,說不定整棟大樓都會倒下。」

 

鄭永福透露,其實許多學校都知道校內有漏水問題,不過無從查起,尤其是老舊學校,因水管深埋在地底下,書籍翻譯暗管的路線又複雜,因而增加節水的難度。「這套系統能做到即使監控、即時反饋,不浪費一滴水!」

 

從系統建置好到現在,總共抓到了五處漏水,「學校每年已經降到10萬度的用水量,是十年前的13書籍翻譯」鄭永福開心地說。

 

優異的成果也吸引其他學校學習,例如這幾年幫助致理技術學院規劃校園水資源管理系統。該校總務長傅學舜說,學校的節水政策也推行多年,但一直想解決漏水問題,之後到景文科大參書籍翻譯訪後,學校也同樣建置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這是水電雙省,沒有理由不做。」

 

不過鄭永福仍感嘆,由於水費低廉,有些學校並不重視省水。「大家總是一遇到水荒,才會開始想到水的書籍翻譯題,」他認為,只要妥善規劃學校的用水,就不怕遇到水不夠用的一天。